带下病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黏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典型病案
杨某,女,26岁,2012年6月9日就诊,带下色黄3年余。3年前带下色黄并外阴瘙痒,妇科检查诊为霉菌性阴道炎,未系统治疗。刻见反复阴痒、带下量多、如豆腐渣样,时有少腹隐痛,小便涩痛,尿浊如膏,腰酸痛,经行加重,痛经,月经量少,有血块,暗红,失眠梦多,大便干,1~3日1行,舌红苔黄,脉滑。
诊断:带下病(湿浊下注,脾肾两虚)。
处方:黄芪10g,炒白术30g,炒苍术10g,炒山药30g,蒲公英30g,白果10g(打碎),车前子15g(包煎),黄柏10g,大黄10g(后下),泽泻15g,萹蓄15g,甘草10g,滑石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另煎煮药渣加水熏洗外阴,每晚清洗干净后,制霉菌素片1粒纳入阴道。1周后复诊诉:无豆腐渣样分泌物,带下色白呈胶冻样(正常),为巩固疗效继续服上方1周后痊愈。
嘱:已婚妇女患阴道炎易反复,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经期前后,如感不适,可自备制霉菌素片,纳入阴道。
患者带下病多年经治不愈,脾肾两虚,湿热蕴积下焦,损伤任带之脉,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内生,湿瘀夹杂为患,故带下量多,经行腹痛;湿热郁遏,煎熬津液,故带下色黄量多质稠味腥,多呈豆腐渣样;湿瘀内阻,气机不畅,固有腹痛。在治疗时,陈宝贵强调补虚与泻实相结合,以黄芪、炒白术、炒山药健脾,炒苍术、黄柏以清热利湿;蒲公英清热解毒;车前子、泽泻健脾利湿;白果固涩止带;萹蓄、滑石清热利湿通淋。同时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内外同治,取效迅速。
陈宝贵教授认为带下病以湿邪为患,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临证中带下以白带较多见,黄带间有之;赤带与白带相间者偶有之。青带与黑带则极少见。产生带下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由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所致,亦有因感受湿毒而起者,临证宜详辨而施治。由于带下病多属湿证,故除肾虚精滑、阴虚火旺者外,始终以除湿为主要治法。临证时视其不同病性病位采取不同的除湿方法。脾虚湿陷者,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参苓白术散加减;痰湿者祛痰燥湿,二陈汤加减;肾阳虚阴湿内盛者,温肾健脾利湿止带,桂附止带汤加减;兼肝郁者健脾疏肝理气除湿,完带汤加减;湿热下注者,清热利湿,酌情选用三妙散、止带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逍遥散等,兼热盛者加苦参、龙胆草、白头翁;湿毒者除清热利湿外,佐以解毒或辅以杀虫,可用银翘三妙散或止带方合五味消毒饮,或萆薢渗湿汤。无论湿热、湿毒均需配合外洗药熏洗,使药物直达病所,收效更捷。外洗方常用蛇床子散加减;如系感染滴虫则用乌梅、秦皮、苦参、黄柏等;感染霉菌则用百部、贯仲、硼砂、冰片、雄黄等。(张美英 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