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0|回覆: 0

中國養生文化的形成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3-23 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6日 16:02
  秦漢至隋唐的千餘年間,堪稱中國養生文化繁榮的鼎盛期。西漢初年開始,由於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大多熱衷於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從而在客觀上促進了養生文化的興盛。

  在西漢產生的眾多養生諸作中,最令世人矚目的要算【黃帝內經】。該書匯集了先秦時期的各種養生觀點、並且首次專門從醫學角度探討了養生問題。

  【黃帝內經】涉及的養生原則主要有兩條:一是調攝精神與形體,努力提高機體防病抗衰能力;二是適應外界環境,避免外邪侵襲。對此,【上古天真論】作了較為全面的總結,即『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外,【黃帝內經】還記載了許多具體的養生術,如【異法方宜論】中介紹的導引、按足喬等等,都具有實用養生價值。以上種種理論和實踐均在中國養生文化史上產生過極大影響。後世的各種養生著作,多數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展、完善起來的。

  東漢以後,在【黃帝內經】的引導和帶動下,中醫養生學日趨繁榮。這一時期很多著名的醫學家都長於養生,其中又以張仲景和華佗為影響之最。

  張仲景在【金匱·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中提出了若干具體養生原則,即『不令邪氣干忤經絡』、『導引、吐納』、『房室勿令竭之,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以及『飲食禁忌』等等。

  華佗認為運動是卻病延年的重要途徑,為此極力主張通過勞動運動來養生。華佗還根據古代導引法,創立『五禽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尤為可貴的是,華佗還身體力行,長年堅持『五禽戲』鍛煉,以至『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

  魏晉南北朝的三百餘年間,中國社會進入一個戰爭頻繁、政權更迭的動亂時期。戰亂和災禍接踵而至的現實生活極大地損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使得當時人體的壽命十分短暫。為了擺脫這種困境,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出於一種生命本能的需要,往往沉醉於養生之道。在道德修養方面,這些人迷戀於老、莊之學,主張清靜無為,順應自然;在具體的養生實踐上,則由重視導引吐納轉向煉丹服食,進而形成了一系列頗具道教色彩的養生方法。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養生文化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葛洪和陶弘景。

  葛洪,字雅川,自號抱朴子,他的養生文化思想集中體現在【抱朴子·內篇】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主張恬愉淡泊,滌除各種嗜欲;

  提倡寶精行氣,創立胎息功法;

  強調房事養生,『得其節宣之和』。

  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主張人的言行舉止,存思計慮都不應超出正常的生理限度。

  陶弘景,字通明,南京人,齊梁時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兼養生家。陶弘景一生著述宏富,僅養生方面的專著就有若干種,如【養性延命錄】、【導引養生圖】、【養生經】等等。現存的養生著作主要有【養性處命錄】,書中涉及到多方面的養生內容,它們是:

  認為形神相依,主張清心寡欲以養神,導引運動以養形;

  認為人的壽命長短固然與先天因素有關,但後天的調養更為重要;

  提倡過用病生,主張節用以減少不必要的消耗。

  隋唐二代,養生文化進一步沿着秦漢魏晉以來形成的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方向發展,產生了孫思邈和司馬承禎等重要養生學家。

  孫思邈的養生思想主要收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書中。孫思邈既主張靜養,又強調運動;既強調食療,又主張藥補;既強調節慾,又反對絕欲。不但涉及到衣、食、住、行與養生的關係,而且專門探討了老年保健問題。這些都對後世中國養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司馬承禎的兩部重要著作【天隱子養生書】和【坐忘論】,都大抵本於老、莊,闡述了收視反聽、遺形復照的內修養生理論和方法。在具體的養生方法上,司馬承禎還創立了各種服氣法、導引法,詳見其【服氣精義論】和【導引論】二書。較之於其他的道教養生方法,司馬承禎創立的上述方法的最大特色就在於能夠運用中醫理論探討服氣、導引的作用機制。

  除了上述重要的養生理論和養生人物之外,漢唐時期還有一中重要的養生問題必須提到着重闡述,這就是道教氣功的發展情況。此外,氣功不但開始被道教吸收,而且逐漸形成了最能體現道家養生特色的『存思』和『內丹』兩大流派。

  存思派

  存思,又名存想,它是一種專以調神為基本練功手段的氣功功法。在道教早期的經典【太平經】中,存思法就得到了較為詳細的記載。至晉代,則出現了專以存思法作為修煉內容的上清派道教。隋唐以後,道教存思派氣功進一步得到發展,僅宋代張君房所輯【雲笈七籤】收錄的【老君存思圖】所述存思法的具體方法就達18種之多,存思的內容也較前更為豐富。

  伴隨着存思派氣功的產生和發展,一種具有自我心理保健功能的存思療法也開始得到普及與提高。東漢時期,存思療法已初具規模,【太平經】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魏晉時期,存思療法的種類增多,而且論述也更加詳細,如【養生要集】中就提到:『行氣欲除百病,隨病所有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使其愈,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此養生大要也。』隋唐以後,存思療法的運用範圍更加廣泛,【諸病源候論】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內丹派

  內丹,是道教煉丹術的一種。該法將人體擬作『鼎爐』,把體內的精氣當作『藥物』,運用『神』去燒煉,從而使精、氣 、神凝聚結成『內丹』。內丹派氣功奠基於東漢魏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但『內丹』這一名稱卻一直到晉代許遜的【靈劍子】中才始有記載。魏晉時期,道教氣功方面出現了一部融合內丹、存思兩派基本特點的內修專著,這就是【黃庭外景經】。內丹氣功興盛於隋唐二代,此時相繼出現了【群仙會真記】和【日月玄樞論】(已亡佚)之類的內丹氣功集大成之作。

(編輯:吳曉洋 來源:CCTV.com)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