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1|回覆: 0

中國養生文化的完善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3-23 21: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6日 16:00
  明清兩代,中國的養生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和廣泛傳播,當時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因此得以顯著提高。僅以【中國醫學人名志】中所列醫學家的壽命進行統計,其中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共107人,而明代就占有86人。概而言之,明清時期的養生文化發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顯著特徵。

  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

  明清兩代在養生學術理論方面貢獻最大的是張景岳。張氏在【類經】的『攝生』類中匯集了【黃帝內經】的論述,並加以闡發。他自己的創見則集中體現在【治形論】中。張景岳在【治形論】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無身,吾有何患』的消極人生觀,辯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體與生命的內在聯繫,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並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張景岳之前的養生家大多重視養神,從未如此響亮地提出過『養形』,可見他的養生理論確實很有創見。

  明代重要的養生理論家除了張景岳之外,尚有李誕和李時珍。李誕在他的【保養說】中提出【黃帝內經】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和『精神內守』是養生正宗,並據此而創立了避風寒、節勞逸、戒色慾、薄滋味、寡言語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則豐富和發展了飲食調養的理論,在養生學領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表達方式通俗易懂

  明清兩代,隨着中國養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其中唯心成分日益減少,很多養生學家都開始注重養生理論與實踐的大眾化。此時的內丹氣功一改以往『奧雅難通』的舊貌,開始變得簡潔明了。針對修煉內丹所涉及的人體部位及五臟功能作了明晰的闡述,尤其提出了修煉內丹的重要部位在於三丹田和三關,並指明其要點,使人一看即懂,十分通俗明了。

  表達通俗化,還突出地表現在明清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養生讀物方面。象【醫先】、【遵生八箋】、【食色紳言】、【呻吟語】、【類修要訣】、【老老恆言】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包含了自古以來豐富多彩養生文化內容,而又雅俗共賞的優秀養生讀物。其中明代王文祿所撰的【醫先】,就用人們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許多深奧養生理論,如論形神關係:『形譬燈缸盛油,神譬燈油燃火,搖翻燈缸則燈油瀉,炙干燈油則燈缸裂,必形與神俱,即魂魄足,營衛調。』胡文煥的【類修要訣】則以警句和格言形式,總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方法,如其中的【養心要語】談及情志調攝的養生作用時寫到:『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不僅語言平易,朗朗上口,而且形式也很活潑,極易為大眾所接受。養生讀物的通俗化,不但促進了養生文化的普及。

  養生對象偏重老人

  中國的養生學,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養老大例』之後,研究的重點便開始逐漸轉向老年人。但這種觀點真正達到普及的程度,則是在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長生之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舉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動,最高統治者的上述舉動客觀上促進了重視老人頤養保健風氣的形成。這一時期出現的養生著作,大多數都程度不同地聯繫到老人的健康和長壽問題。明清兩代養生對象重老人,還顯著地表現出當時出現的大批老年醫學專著中,如【壽世保元】、【老老余編】、【老老恆言】等書,都把頤養老人列為重要的養生內容,其中明代御醫龔廷賢還在【世壽保元·衰老論】中,對衰老原因作為專題研究。此外,當時的許多非養生專著中的養生篇章也十分重視老人的保健與長壽問題。

  養生方法多元並存

  較之前代,明清時期的養生方法並無重大改進只是對各種已有的養生之道加以兼收並蓄,從而顯示出了一種動靜並重、綜合調理的多元趨勢。這一時期的靜態養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高濂在【遵生八箋】中着重提醒人們,保生須知護養心神,才能卻病延年。

  與靜態養生重心神的特點相對應,明清時的動態養生則重視導引法。所謂『導引』,實際上是一種以『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為特點的主動呼吸運動與軀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保健法。它起源於戰國時代,與氣功、按摩共同構成了我國動態養生方法的三大支柱。明代以後,由於【道藏】的刊行和武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導引術的普及與提高,如明代正德年間狀元羅洪先所撰的【仙傳四十九方】中,就十分詳盡地收藏了華佗的『五禽圖』,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點明了導引方法的保健養生作用。此外,綜合調理也是明清兩代最主要的養生方法之一。

(編輯:吳曉洋 來源:CCTV.com)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