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7|回复: 0

[医药临床] 《濒湖医案》的药物外治法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4版 发表于 2018-6-8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药物外治的理论与内治理论相同,所不同的是给药的途径、用药的方法的差异。其机理主要是内病外治,上病下取,药物经皮肤经络而达到病变部位,通过皮毛、腠理、经络气血的作用,调整相关脏腑组织的疾病,发挥其整体治疗作用。清代医家徐大椿曾说:“疾病由外入内,行于经络,脏腑者,必服药驱之。若病变部位已固定,或在皮肤、筋骨之间,可用膏贴之,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将病邪提出,或散解病邪,较服药有力。”

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的《濒湖医案》佚案中有多则运用药物外治取效的验案。可见李时珍非常注重此法,临证亦经常巧施外治,屡奏其功,并对外治法作用迅速疗效独特的特点赞叹不已。

如《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蓖麻》载:“蓖麻仁,甘辛有毒热,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㖞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渐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气郁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熁太阳穴,一夜痛止。一妇产后子肠不收,捣仁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药外用屡奏奇勋,但内服不可轻率尓。”蓖麻子甘、辛,平;有毒。归大肠、肺经。功能消肿拔毒,泻下导滞,通络利窍。主治痈疽肿毒,瘰疬,乳痈,喉痹,疥癞癣疮,烫伤,水肿胀满,大便燥结,口眼歪斜,跌打损伤。《本草纲目》言:“主偏风不遂,口眼㖞斜,失音口噤,头风耳聋,舌胀喉痹,齁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但其有毒,“内服不可轻率尓”。李时珍以蓖麻为外用要药,取其消肿拔毒、走窜入络、辛散通痹的特性,广泛用治中风、肿痛、偏头痛、子宫脱垂等证,疗效迅速,屡奏奇勋。并介绍了“取蓖麻油法:用蓖麻仁五升捣烂,以水一斗煮之,有末撇起,待末尽乃止。去水,以沫煎至点灯不炸、滴水不散为度。”

大蒜性味辛温,归心、脾、肾经,有杀虫解毒、健胃止痢、消痈止咳的功能,《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葫》言:“大蒜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尝有一妇,衄血一昼夜不止,诸治不效。李时珍令以蒜傅足心,即时血止,真奇方也。”《续名医类案》收载了此案,现代民间仍沿用此法治疗鼻出血。蒜泥敷贴足底涌泉穴,取大蒜宣窍通闭利五脏的功效,引火下行,祛除虚火,上病下治。可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衄血、口腔溃疡、咳嗽牙痛等疾患。

同理,《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吴茱萸》曰:“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吴茱萸外贴涌泉穴,引火归元,现已成为临床上众所周知的常用外治法,广泛运用于高血压、口腔溃疡、衄血等病证。

外治法局部用药,还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发挥其局部快速治疗效果,李时珍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濒湖医案》中予以体现,不少方法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如炉甘石,甘,平。归肝、胃经,可明目去翳,且可收湿生肌,故常作眼科外用药。《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炉甘石》曰:“炉甘石,阳明经药也。受金银之气,故治目病为要药。时珍常用炉甘石煅淬、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入朱砂五钱。则性不沾也。”“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龙脑点,治目中一切诸病。”又如蚕沙亦可去风收湿,目病外用。《本草纲目·虫部·第三十九卷·原蚕》又云:“按陈氏经验方一抹膏,治烂弦风眼。以真麻油浸蚕沙二三宿,研细,以篦子涂患处。不问新旧,隔宿即愈。表兄卢少樊患此,用之而愈,亲笔于册也。时珍家一婢,病此十余年,试用之,二三次顿瘳,其功亦在去风收湿也。”(周益新 山西省大同新建康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