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在患者所訴症狀繁雜多端,疑似難辨,甚至無從下手之際,當注意着重從郁進行治療。從臨床上看,這類疾病常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病人往往似寒非寒,似熱非熱,似虛非虛,似實非實,患者往往自覺痛苦很多,表裏上下、周身內外似乎無處不病,症狀繁雜多變,有多系統表現,但西醫大多查無實質性病變,或雖疑為實質性病變,而又不能確切定性、定位,明確診斷。臨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亞健康狀態者為主,初期多『無形』可辨,但部分患者失治誤治、年深日久可發展為形質性損害。
郁有氣、血、痰、火、濕、食六郁之分,但以氣鬱為基礎。『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丹溪心法·六郁】)。氣無形而血有質,周仲瑛認為目前業界同仁對『有形』的瘀血傾心研究者多,對無形的氣留心重視者少。殊不知中醫理論的核心是『氣』,中醫很重視人體的氣機、氣化功能。張景岳有『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之說,甚至認為:『凡有餘之病,由氣之實;不足之病,因氣之虛。如風寒、積滯、痰飲、瘀血之屬,氣不行則邪不除,此氣之實也;虛勞、遺漏、亡陽、失血之屬,氣不固則元不復,此氣之虛也。雖曰瀉火,實所以降氣也;雖曰補陰,實所以生氣也。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可見,氣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周仲瑛提出『六郁』之中是以氣鬱為基礎。氣機一旦郁滯,則血、痰、火、濕、食諸郁易生,甚至夾雜交錯為患。
氣鬱的病位以肝為主。因五臟之中惟肝性喜條達,不受抑遏,肝病最易延及他髒,故有『肝為五臟之賊』之說。肝氣一郁,即乘脾土,則腹痛腹脹,甚則腹瀉;或克犯於胃,氣逆嘔吐,兩脅痛脹;化火上沖於心,則心煩悸動;反侮於肺,則嗆咳不已;下奪於腎,則耳鳴視糊。另外,氣機郁滯,氣不布津,則液聚為痰。痰隨氣上下,無處不到,既可內及臟腑,亦可外流骨節經絡,又可表現出不同的臟腑經絡見症,從而使疑似症狀百出,複雜難辨。故中醫臨床上又有『諸病多自肝來』之說。以其易犯脾胃中土,剛性難馴;乘風火之威,上犯巔頂;挾風痰而流竄周身,無處不到。故周仲瑛提出疑難雜症在疑似難辨之際,應着重從肝氣鬱結入手,注意其化火、生風及挾痰、挾瘀的情況,從而可以在疑難雜症辨治中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特別是對女性患者,更應如此。
對郁證的治療,當以疏肝理氣解郁為大法。選方方面,周仲瑛主張肝脾不和者主以四逆散,肝鬱脾虛者調以逍遙散,肝鬱氣滯者選用柴胡疏肝散,六郁雜陳者施以越鞠丸,肝氣鬱結者投以五磨飲子。至於氣鬱化火則主以丹梔逍遙散,化風則主以羚羊鈎藤湯、天麻鈎藤飲、鎮肝熄風湯,挾痰者主以半夏厚朴湯、半夏白朮天麻湯,挾瘀者主以血府逐瘀湯。
用藥方面,周仲瑛認為柴胡、芍藥疏肝解郁,昇陽斂陰,調和表裏,肝鬱不暢,表裏不和者可用;香附、蘇梗氣血雙調,理氣解郁,噁心嘔吐,脘腹脹滿者可選;白蔲、砂仁辛散溫通,芳香化濁,濕濁內蘊,脾胃氣滯寒凝者可投;瓜蔞、枳實破氣消積,寬胸散結,潤燥通便,胃脘痞滿,大便不暢者可調;木香、檳榔行氣止痛,消積導滯,胃腸積滯,脘腹脹痛者可解。至於青皮疏肝,香附散郁,枳殼利膈,木香舒脾,厚朴散滿,沉香降逆,旋覆花下痰降氣,柴胡解郁升清,川芎、蘇葉能散鬱氣從汗而解;檳榔、大腹皮能使濁氣下行而去後重;萊菔子、蘇子、杏仁下氣潤燥,肺氣滯於大腸者堪投,皆可隨證靈活化裁。
在應用疏肝理氣解郁之劑時,周仲瑛還特別提醒應注意慎防傷陰。一則因本病氣鬱極易化火而傷陰,二則因理氣之品多偏辛香燥熱,易耗傷陰血,尤其對久病兼有陰血不足之體,更當慎重,最好選用藥性平和之花類理氣藥,如玫瑰花、綠萼梅、白殘花、代代花、佛手花、厚朴花等。與此同時,周仲瑛還強調應注意肝體陰而用陽,有時疏肝解郁療效不好,反而要注意加用斂肝、柔肝之品,如白芍、烏梅、木瓜、枸杞子等。另外,對氣鬱的治療,還當注意氣血互調,在行氣解郁的同時,周仲瑛還常參入川芎、赤芍、丹參等活血之品,血行暢則氣機達,氣血調則郁滯消,從而更有利於病情的恢復,此又為周仲瑛善治氣鬱之一招。(郭立中 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