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12|回覆: 0

[中國正能量] 讓人崩潰的中國種族天賦

[複製連結]
瞭望智庫 發表於 2018-6-19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月月初,庫叔寫了一篇文章【穿35元衣服,餵飽8億人,這個令美日德吃驚又羨慕的中國專家,剛剛竟在杜拜沙漠種出了水稻..】,主要是說袁隆平團隊完成了一項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試驗——在杜拜的沙漠裏種水稻,並且畝產超過了500公斤。

文章發出後,很多讀者都在後台留言,嘆服袁隆平團隊給人類帶來的一項項水稻『黑科技』。除此之外,一些讀者也提到中國人不但在沙漠種植水稻讓杜拜人嘆服,在杜拜沙漠種菜也是一把好手。

庫叔查了下相關新聞,發現確實是這樣,曾有溫州商人克服了杜拜沙漠中水和土兩大難題,種出了青菜、黃瓜、西紅柿等40多種瓜果蔬菜,每天數噸的出產量,供應着杜拜80%的華人和中資企業、高檔酒店,貨品供不應求。

溫州商人克服了杜拜沙漠中水和土兩大難題,種出了青菜

溫州商人克服了杜拜沙漠中水和土兩大難題,種出了青菜

就連向來以採購標準嚴苛著稱的阿聯酋航空公司也大量向他們的農場訂購蔬菜。

在杜拜種菜的溫商說,杜拜飲食以燒烤油炸為主,中國人吃不慣,於是就克服一切困難種起菜來了。

其實不光是在沙漠,在島礁、南極、太空等等跟種菜仿佛沾不上邊的地方,中國人都能種上菜,管你什麼氣候土壤,只要想種,就一定種得成。

於是,在世界人民看來,種菜簡直就成了中國的一項獨特技能,堪比俄羅斯是『戰鬥民族』,印度小伙們自帶歌舞屬性,猶太人天生會做生意,非洲兄弟在RAP和體育方面自帶外掛……這些特有的標籤。

但種菜怎麼就成了中國人的民族天賦?

今天,庫叔就跟你很正經地聊一聊。

文| 李浩然 李蓉(瞭望智庫實習生)

編輯 | 謝芳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種菜竟成了中國人的特殊技能

在中國,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勤勞的中國人都在努力種菜。

有條件,自然要種;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種。

院子裏當然不用說。

種菜竟成了中國人的特殊技能

種菜竟成了中國人的特殊技能

沒有院子的,陽台上也可以。

沒有院子的,陽台上也可以

沒有院子的,陽台上也可以

院子和陽台都沒有的,就充分利用身邊的簡易材料,分分鐘就能種上菜。

利用身邊的簡易材料,分分鐘就能種上菜。

利用身邊的簡易材料,分分鐘就能種上菜。

就算在茫茫南海深處的島礁上,中國人也種了菜,不管美日怎麼來攪局,島上始終『蔬果飄香,雞鴨鵝歡叫,鴿群更在海天間翱翔。』

若有誰阻礙我們種菜、威脅我們的菜園,咱們也不缺航母潛艇來保護我們的菜地、魚塘和豬圈。

駐永興島官兵種菜科技含量高,應用智能技術。

駐永興島官兵種菜科技含量高,應用智能技術。

駐永興島官兵種菜科技含量高,應用智能技術。

網友們都說,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大片平地,就有種想種點什麼菜的衝動。

更厲害的是,中國人的菜,已經種到國外了。

管你什麼氣候土壤,只要想種,就一定種得成。

跑出去維和,維和部隊種菜。

中國維和官兵和南蘇丹當地百姓一起採摘蔬菜。

中國維和官兵和南蘇丹當地百姓一起採摘蔬菜。

中國維和官兵和南蘇丹當地百姓一起採摘蔬菜。

出門搞援助,工程隊『種菜』也是把好手。

中國專家在援剛果(布)農業技術示範中心。

中國專家在援剛果(布)農業技術示範中心。

中國專家在援剛果(布)農業技術示範中心。

陪孩子出國上學,也不忘種菜。美國網友們就此評價,愛吃菜是個好習慣,還是中國人飲食習慣健康。

陪孩子出國上學,也不忘種菜。

陪孩子出國上學,也不忘種菜。

白俄羅斯、蘇丹、伊拉克、埃塞俄比亞……

種南瓜、種黃瓜、種苦瓜、種冬瓜……

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仿佛都有中國人種的菜,連南極也不例外。

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仿佛都有中國人種的菜,連南極也不例外。

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仿佛都有中國人種的菜,連南極也不例外。

大圖:中山站溫室實驗室內蔬菜生長情況;小圖:隊員凱旋。

種完南極,你以為結束了?我們的征途在星辰大海!

我們連太空都種了菜。

種完南極,你以為結束了?我們的征途在星辰大海!

種完南極,你以為結束了?我們的征途在星辰大海!

我們連太空都種了菜。

我們連太空都種了菜。

如此看來,對於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難題是種菜解決不了的,如果種菜解決不了,那就再養點豬。

2

中國人種菜的先天優勢很足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如此熱衷於種菜?

容易想到的是,中國擁有適合種菜的自然條件。

*中國人口稠密的東部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帶、亞熱帶季風區,與其他國家相比,四季更加分明;

中國氣候類型分佈圖

中國氣候類型分佈圖

中國氣候類型分佈圖

*中國擁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種地形,可以從事多種形式的農業活動。

中國地形圖

中國地形圖

中國地形圖

在這樣複雜而多樣的自然環境下,即使在同一緯度,沿海低地與內陸高原的差異也是巨大的。不同的野生動植物生長在這些截然不同的環境裏,被不同地區的早期農民馴化和利用,最終讓中國成為了北半球生物多樣性最多的國家。

這裏面當然也有多樣性的蔬菜。

中國本土就有很多獨特的品種,再加上外來引進的品種,目前栽培的蔬菜已經多達100多種,普遍種植的就有近50種。

同一種類中,又有很多在中國發生新的變異,衍生出諸多變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原產於中國的大白菜,至少有近1000個地方品種,東西南北的大白菜各不一樣。

原產於中國的大白菜,至少有近1000個地方品種,東西南北的大白菜各不一樣。 ... ...

原產於中國的大白菜,至少有近1000個地方品種,東西南北的大白菜各不一樣。 ... ...

(圖源:視覺中國)

引進來的蔬菜,也被中國人種出了新花樣,比如西方最重要的蔬菜——生菜,從地中海傳進來,就產生了莖用的萵筍和油麥菜兩個品種。

可以說,基本上世界的多數蔬菜都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生長環境,然後野蠻生長。

3

中國人種菜技能的養成

不過,攤開地圖我們就會發現,在種菜的自然條件方面,比中國更優越的國家和地區還是不少的。

所以,中國人愛種菜顯然還有其他因素。

比如種植歷史。

最初,地球上所有人類都是以狩獵採集為主的。

那時候缺乏捕獵工具,很多肉都是『二手肉』——等大型猛獸吃飽喝足揚長而去,人類才揀點骨頭回去生啃,啃完准拉肚子,染上各種不治之症。

最初,地球上所有人類都是以狩獵採集為主的。

最初,地球上所有人類都是以狩獵採集為主的。
狩獵(圖源:視覺中國)

後來,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並能對野生食物進行再加工,這使得人口死亡率降下來了。

隨之而來的是人口數量開始上升,單靠產出少、風險極高的打獵已經無法供養整個族群。

怎麼辦?

這時候,中國、美洲東部、中美洲、安第斯山脈等幾個地區的族群率先找到了方法——馴化以穀類+豆類為主的植物。

世界糧食生產發源中心

世界糧食生產發源中心

世界糧食生產發源中心,問號表示不十分確定地區。

(圖源: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

穀類作物生長快,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但蛋白質含量很低,這一缺陷正好被豆類彌補(豆類的蛋白質通常高達25%)。

於是,這兩類食物缺一不可,共同填飽了這些地區人們的肚子,強健了他們的身體,較之前的狩獵採集,能從每畝土地上獲得更多的卡路裏,這些族群也順勢進入『農業種植時代』。

此後,這些會種植的族群就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迅速把其他族群甩在身後。

他們開始一門心思種田,選擇了定居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育間隔期也漸漸縮短,族群不斷繁衍壯大。

古代先民生活圖景

古代先民生活圖景

古代先民生活圖景

穀類和豆類總會吃膩,他們便希望得到一些特別的食物來改善下生活,於是不斷有新的植物被馴化,漸漸有了品類更加豐富的水果和蔬菜。

這個過程可不簡單,在20萬種野生植物中,只有幾千種可供人類食用,只有幾百種能被馴化。這個過程需要無數『吃貨』前仆後繼,勇於品嘗,不幸品嘗到有毒的食物就只能獻出自己的一條命了。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神農辨藥嘗百草。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神農辨藥嘗百草。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神農辨藥嘗百草。

其實古代人類也是通過不斷品嘗來辨識各種植物的。

不會種植的族群又在幹嘛呢?

*要麼在拼命地追趕和捕殺獵物,為了更多的卡路裏而奮力掙扎;

*要麼跟附近懂得栽種植物的族群學習;

*要麼是周圍能吃又易於獲取的資源太多,不用為了卡路裏拼死拼活,懶得種糧食、蔬菜。比如西歐,擁有北大西洋暖流和北極寒流交匯處的天然地理優勢,漁民可以獲得包括魚類、蝦類、貝類等等在內的豐厚食材;

*要麼餓死了……

言歸正傳,中國從一開始就是世界僅有的幾個植物馴化中心之一,在蔬菜種植歷史方面不是一般的悠久。

再比如傳播速度。

在世界最初形成幾大植物馴化中心的過程中,跟中國幾乎處於同一緯度的新月沃地幫了不少忙。

因為從理論上來說,位於同一緯度的東西兩地,白天的長度和季節變化幾乎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它們在雨量、植物疾病、植被類型等方面也極為相似,這對於作物的傳播極為有利。

歷史經驗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種植技術以每年0.7英裏的速度從新月沃地向西傳入歐洲和埃及,向東傳入印度河河谷。而相比之下,在緯度差異較大的美洲,傳播速度就慢很多了,玉米和豆類僅僅以每年0.3英裏的速度向墨西哥北傳播。

各個大陸的主軸線

各個大陸的主軸線

各個大陸的主軸線(圖源: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

這就使得來自新月沃地的蔬菜品種,能夠跟中國本地的自然條件無縫銜接,也正是認識到這一點,中國的古人們毫無顧忌地引進了大量來自新月沃地的植物。比如漢代出使西域的張騫,引進了一大堆蔬菜瓜果,帶來的種子,包括但不限於芹菜、香菜、蠶豆、黃瓜,還有大蒜,幾乎夠打一局【植物大戰殭屍】。

可見,無論是蔬菜培育還是引進,中國都佔盡了機會!

4

中國人不得不種菜

中國人種菜技能的養成,也伴隨着無數的無奈和嘆息。

在漫長的封建歷史進程中,隨着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均耕地佔有量也不斷減少。

中國人不得不種菜

中國人不得不種菜

(資料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

在農業生產力提高極為緩慢的前提下,中國人能填飽肚子已經很不錯了。更遑論吃肉。

單從技術層面來說就不可行,因為吃肉付出的代價簡直太大:每次某種動物在吃某種植物或者另一種植物時,食物生物量轉化為取食者生物量的效率僅為10%左右,這也就是說,要花費1萬斤左右的飼料才能餵養成一頭1千斤重的牛(數據出自【槍炮、病菌與鋼鐵】)。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中國古代,能吃上肉的,也僅僅是極少數人而已。不光限購,更是要特供。

如【禮記】規定,天子才能吃牛肉,諸侯平常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一次牛肉,大夫平常吃豬肉和狗肉,老百姓也就是能吃點魚肉,『魚肉百姓』據傳由此而來。

在中國古代,能吃上肉的,也僅僅是極少數人而已

在中國古代,能吃上肉的,也僅僅是極少數人而已

對於百姓吃肉,孟子支過招,號召大家『養雞豚狗彘之畜』,並且要做到『無失其時』,這樣的話,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對吃不上肉的人來說,吃肉的人是可恥的,天天吃肉的人是可恨的。

商紂王『酒池肉林』自然是招人厭惡。

國難當頭,曹劌準備給君王出謀劃策,老鄉們也一肚子意見:『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意思就是人家吃肉的人商量事,你這個吃素菜的摻合什麼?真是鹹吃蘿蔔淡操心。

遇到戰亂和災荒,甚至會連糧食和蔬菜都吃不到,【爾雅.釋天】有言,『谷不熟為飢,蔬不熟為饉』,『饑饉』一詞由此而來。也就是說,無論是糧食遭災,還是蔬菜匱乏,都讓人很難受。

19世紀遊歷中國,並對中國國情有深入研究的英國人喬治·斯當東,就災荒問題做過一個精闢評論:『在中國一個省份內發生饑荒次數超過一個歐洲國家。』

在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中,『我』和姥娘有這樣一段對話:『姥娘,五十年前,大旱,餓死許多人!』

『餓死人的年頭多得很,到底指哪一年?』姥娘生於1900年,她對『1942』這個年份的忘卻,不是因為這一年的大饑荒不觸目驚心,而是在她老人家經歷的日子裏,餓死人的事確實發生得太頻繁了。

有專家統計過,從周朝到民國26年,中國總計發生過5258次饑荒,而歐洲在這一歷史時期發生的饑荒次數為864次。

電影【1942】中的逃荒者

電影【1942】中的逃荒者

電影【1942】中的逃荒者

對於災荒和飢餓的記憶,使得『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成為了中國人的基本訴求。於是,中國人總是不遺餘力地開發每一寸土地,栽種上能填飽肚子的糧食和蔬菜。

相對於一年只能熟1-2次,最多3次的糧食而言,蔬菜的生長周期很短,在同一個時間段內,可以收穫得更多。而且,種蔬菜更具有靈活性,可以隨意選擇適合這個季節栽種的蔬菜,比如大白菜在4-10月都可栽種,南瓜2-10月都可栽種,蘿蔔3-10月都可栽種……這些蔬菜對於生長地要求也不高,區域不大的房前屋後就足夠。

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糧食生產逐年攀高

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糧食生產逐年攀高

(圖源:視覺中國)

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糧食生產逐年攀高,飢餓開始逐漸遠離中國人的生活。

在歷經40年的穩定、快速發展後,新一代中國人幾乎沒有太深刻的飢餓記憶。但一些上了年紀的長輩仍然會存有長期飢餓形成的憂患意識——

*『在我們家,絕對不能對外婆說因為不餓就不吃飯了這樣的話,這對她來說簡直是大逆不道。而且每次飯後,她總會吃光我們剩下的飯菜。』

*『外婆經常說,人只有吃飽了才踏實,才會有安全感。』

*『守着糧食,種上菜,心裏才踏實。』

當然,在漫長的被迫種菜的歷史中,中國人也漸漸形成了吃『草』的文化,把素菜做得有滋有味就成了一種本能。

【西遊記】第一百回就列出了一個素菜單:『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幾次添來姜辣筍,數番辦上蜜調葵。麵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萊菔,芥末拌瓜絲。』這些紛繁食材的錯綜變化,是令中國素菜出神入化的根基,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

5

種菜包含着中國人的精神訴求

在中國,種菜從來不是『下等人』的事,皇親貴族和知識分子也都很喜歡種菜。

古代天子每年都會『親耕』。

這項具有強烈儀式感的傳統起源於漢文帝,之後,很多皇帝都會在每年正月下地勞動一番,以示對『三農』的重視和尊重,給全天下的農人們加油打氣,同時也許下願望,祈禱一年的好收成。

後來,『親耕』也逐漸有了一套繁雜的禮儀,表演的成分更加濃烈,套路化痕跡更明顯。

到了明清兩代,祭農活動達到頂峯時期,祭祀親耕制度周密詳備,整個儀式隆重有序。從保存的清雍正帝先農壇親祭圖、親耕圖和有關典籍上,可窺一二。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郎世寧繪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郎世寧繪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郎世寧繪

皇帝竟然也種田,這讓外國人大為驚詫,享譽世界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就曾在【論孔子的學說】一文中寫道:『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他們不想佔有別人的東西,他們也不好戰。中國人是莊稼漢。他們的皇帝自己也種田。』

知識分子和貴族也種菜,他們崇尚田園。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認為『耕』與『讀』相結合是一種合理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還把『耕讀傳家』當做自己的座右銘。

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

勤奮『耕讀』的農家子弟通過科舉考試,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實現從農人到官僚的切換,走上人生巔峯。

『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

同樣,經歷宦海沉浮,對官場心灰意冷的官僚也把田園當成自己最後的棲身之所,完成從官僚到農人的切換。【三國演義】中,劉備甚至通過種菜來掩蔽自己的鋒芒和英雄本色,減輕曹操對自己的懷疑,『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

即便是世襲罔替的貴族子弟,有時也把種菜當成一種樂趣。

【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是賈府為元妃省親而建,典型的豪門院落。為了不讓偌大的院子空着,元妃便讓家裏的姐妹及寶玉入住大觀園。

沒想到,這樣富麗奢華的院子裏竟被這些貴族子弟種滿了菜!

『……轉過山懷中,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築就矮牆,牆頭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裏面數楹茅屋。外面卻是桑、榆、槿、柘,各色樹稚新條,隨其曲折,編就兩溜青籬。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下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漫然無際。賈政笑道:「倒是此處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鑿,此時一見,未免勾引起我歸農之意……」』

賈政作為工部員外郎是有官職的,見到大觀園裏的菜地,都生發了歸農種田的想法。當然,賈政畢竟是中年之人,上了歲數,所以想到種田也算是正常的。

【紅樓夢】大觀園全景圖

【紅樓夢】大觀園全景圖

【紅樓夢】大觀園全景圖

但是,作為大觀園裏的貴族子弟們,卻也能在閒散之餘種種菜,足以說明中國人對種菜就沒有什麼牴觸心理,也不會認為種菜是一種低賤的活動。

軍隊也種菜,自給自足。

中國軍事自古以屯田聞名。屯田就是讓士兵耕種田地,說白了就是軍隊從事農業生產,種糧食種蔬菜,進而自給自足,無需國家財政支持。

這與西方軍事遠征大有區別。

今天貴州屯堡文化就是明朝軍墾屯兵遺蹟。李牧雁門關屯田,諸葛亮屯田漢中,建國後有屯墾戍邊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等,這是重農經濟的軍事特點。

如此看來,在中國,種菜不但不會被歧視,有時候反而是一種情操的陶冶、精神的追求,甚至是一種低調的表現,這在把種田之人看做農奴的古代西方世界看來,是難以理解的。

在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一系列複雜因素的共同糅合下,種菜成為了中國人特有的一項屬性。

榮格在【心理學與文學】中說,每個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着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複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餘。

中國人的種菜情結,對土地和自然熱愛的突出意象,便是這樣一種深烙在骨子裏的集體無意識,甚至影響着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一位美國人評論道:在我家附近新搬來一家中國人,我第一次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在院子裏掘土,之後每天我都看到他們在地裏忙活,我每次都很震驚,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堅持,看他們院子裏停放的汽車也並不是沒有錢買不起菜的人,但是我看到他們堅守了幾個月院子裏碩果纍纍,附近的居民每天都能收到他們家摘下來的蔬菜,當時小鎮所有人對他們的觀念都改變了,不再是破壞環境的始作俑者,反而是接近大自然,接近生活的現實,我們現在都很喜歡他們一家人。這讓我想起【阿甘正傳】,有些人不需要選擇太多,只要堅守一份努力就能成功,而那些不斷選擇又放棄的人到頭來,就如珍妮(【阿甘正傳】女主角)一樣,回到原點……

(本文資料來源: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富蘭克林·H·金【四千年農夫】;新民晚報【吃素的中國人】;桂慕文【中國古代自然災害史概說】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 李浩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