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83|回覆: 0

[儒學動態] 【論語譯解】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

[複製鏈接]
國學觀察 發表於 2018-6-23 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5.5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釋:

1、恭己:字面意思有兩重,一是恭敬自己,自愛自重;二是,使自己對人、對事恭敬,即處世有禮。

一言蔽之,可理解為:修身而達禮。劉寶楠【論語正義】云:『恭己者,修己以敬也。』

2、南面:代指君王。古以坐北而面南為尊位,故帝王、諸侯見群臣,皆面南而坐。

白話試譯:

孔子說:『自己不做什麼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他做了什麼呢?不過是修己達禮,端正地臨朝聽政罷了。』

疏解:

一、

很多人認為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專利,其實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儒家講的無為而治與道家講的無為而治,既相通,又有明顯的差別。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講無為而治。老子倡導的無為而治有一綱二目:

其綱要為:

他認為天道秩序最為美好,人若順天道,尊自然,就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所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第37章)

而怎樣才能做到順天道、尊自然呢?老子認為,首先需要寡慾;只有寡慾,心才能清淨;只有心清靜,人心才能與道心相通。所謂:『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第37章)

其二細目為:

1、施行富民、愚民政策,使民富有,但無知無欲。【道德經.第3章】云:『.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2、主張小政府,簡政事,儘量不干涉。【道德經.第57章】云:『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儒家的無為而治,其綱要與道家一致,也推崇天道,孔子感嘆:『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認為寡慾,才能清淨;清淨,人心才能復歸道心,孟子云:『養心,莫善於寡慾。』

在細目上,儒家贊同富民,但不贊同愚民。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儒家原則上贊同『簡政事,不干涉,放任自由』,但有條件:

條件一:時機要適合。

條件二:各種禮樂、政治、刑罰制度健全

條件三:用人得當,賢人在位。

條件四:君王本人需要清心寡欲。

因此,儒家雖然推崇無為而治,但同時認為無為而治境界太高、太理想化,並不容易做到。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孔子才說:『能夠做到無為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他做了什麼呢?不過是修己達禮,端正而坐,臨朝聽政罷了。』

古人註疏本章語錄,各有側重,但都不脫離這幾個條件。例如:

何晏站在用人得當的角度論無為而治,他說這章語錄:『言任官得其人,故無為而治。』(【論語集解】)

劉寶楠贊同何晏,他在【論語正義】中引【大戴禮.主言篇】中的話說:『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又引【新序.雜事四】中的話說:『故王者勞於求人,佚於得賢。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

邢昺則從君王需清心寡欲的角度講,他說:『此一章美帝舜也。帝王之道,貴在無為清靜,而民化之。』

朱子從君王的德行與用人兩個角度講,他在【論語集注】中說:『無為而治者,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獨稱舜者,紹堯之後,而又得人以任眾職,故尤不見其有為之跡也。』

魏徵則從用人與制度健全等角度,理解無為而治,他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皇侃另有不同,他從時機等方面論。他引用蔡謨的話說:『堯不得無為者,所承非聖也;禹不得無為者,所授非聖也。今三聖相系,舜居其中,承堯授禹,又何為乎?夫道同而治異者,時也。』(【論語義疏】)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制書,向天下士人問策,其中一問說:『蓋聞虞舜之時,游於岩郎(廊)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於日昃(ze)不暇食,而宇內亦治。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

董仲舒對答認為,舜承堯帝的善治,天下太平安定,又有賢臣輔佐,故能無為而治。他說:『堯在位七十載,乃遜於位以禪虞舜。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舜知不可辟(避),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

而周文王時,天下多事而亂,故他不得不勤政,常常忙得顧不上吃飯。他說:『當此之時,紂尚在上,尊卑昏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

二、

在歷史上,漢、唐、宋、明、清諸朝,無不推崇無為而治;可實施無為而治最有名的歷史階段,則是漢初。

儒家的無為而治,在漢初被儒生陸賈發揚光大,形成了一套具體的治世理論。陸賈認為:『道,莫大於無為;行,莫大于謹敬。』

他推崇舜的無為而治,說:『古代英明的虞舜治理天下時,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超然好似並不把自己當成君王,也從不自作聰明隨意干涉百姓的事務,但天下太平大治。』

他舉秦朝為反面例證,認為秦朝失敗的原因,是始皇帝君臣欲望太多、干涉太多,法律太苛煩,說:『政府干涉的民間事務越多,天下就會越亂;法律訂得越詳瑣,執行越苛刻,違法犯罪的現象就越多;軍隊征戰越頻繁,敵人就越多。』

漢高祖劉邦極為贊同陸賈的觀點,陸賈在朝堂每讀【新語】一篇,他都擊掌叫好。所以,漢初前期實施的無為而治,是儒家式的。

漢初的功臣之一曹參,擔任齊國相。齊地剛經過戰亂,破敗不堪,曹參不知該如何治理。他聽說膠西有位蓋公,精通黃老學說,就向他請教。蓋公對曹參說:治理國家的辦法,貴在清淨無為,讓百姓們自行安定。

曹參聽了很高興,在齊國推行道家的無為而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後來,劉邦、蕭何相繼去世,曹參調到中央,出任漢朝的相國,他開始嘗試着把道家的無為而治,與儒家的無為而治嫁接。

曹參到長安後,飲酒無度,不理政事。漢惠帝不知他葫蘆里買什麼藥,便指使在宮中做事的曹參的兒子,旁敲側擊去問曹參,說:『高帝剛剛永別群臣,皇上又很年輕,您身為相國,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請示報告,靠什麼處理國家大事呢?』

曹參聽兒子問這樣的話,勃然大怒,打了他二百板子,說:『快點進宮侍奉皇上,國家大事不是你該說的。"

上朝的時候,惠帝責備曹參說:『您為何要懲治自己的兒子?上次是我讓他規勸您的。』

曹參脫帽謝罪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在聖明英武方面,您和高帝誰強?』

惠帝說:"我怎麼敢跟先帝相比!"

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何誰更賢能?"

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

曹參說:"陛下說的很對。高帝與蕭何平定天下,法規政令已經完備,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

惠帝醒悟,說:『好。您休息休息吧!』

曹參輔佐惠帝實施無為而治,具備與『舜帝』相似的條件:1、劉邦、蕭何給他們打下了良好的社會與制度基礎。2、時機好,天下苦秦的苛政已久,渴望寬鬆休息。3、用人得當,賢臣在位。4、惠帝仁德而少欲。

但後來,到漢景帝末期,漢朝實施無為而治的條件開始逐步喪失。

其一,劉邦、蕭何制定的各項制度,隨着時代的變化,已有所僵化,需要更改損益了。

其二,社會寬鬆日久,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推行到了極端,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日貧;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且政府的權威漸失,豪強橫行鄉里,社會秩序趨亂。

其三,官吏人浮於事,日趨腐敗。

因此,儘管景帝竭力修身,努力保持無欲清淨;但實際無為而治的國策,已難以為繼。漢武帝繼位後,時勢已不允許他繼續無為而治。他將治國之策更改為:奮發有為、剛猛而治。既是順應天道之舉,也是無奈之舉。

治國之道,本來就該一張一弛,寬猛相濟。無為而治,不是人主觀上想實施,就可以實施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