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6|回复: 0

[中国正能量] 中国传统理念·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手在民间

[复制链接]
生民无疆 发表于 2018-7-7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坚信:旷世奇才在民间,故而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说法。

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战国时期,鬼谷子的一个个徒弟,才学了一点皮毛后下山,很快名满天下,而他却一辈子躲在山里。别看在战国七雄打得很热闹,什么兵家、纵横家活得很精彩,其实,真正的高手在山里逗猴子玩儿呢。

又比如诸葛亮,若不是刘备一而再再而三的上门恳求,且双方相谈甚欢,他一辈子也不会出山。

所以,中国古代,一边大张旗鼓地组织科举考试,一边是想方设法地寻访隐士。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令全国上下为之疯狂。但是,始终有不少才智之士,他们特立独行,有的躬耕于陇亩,有的独钓于寒江。别看他们僻居乡野林泉,但其中不少人,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士林影响极大。朝廷也时刻关注着他们,很多时候,还会专门发请帖,派专人专车,把他们请到朝廷,劝他们服务国家,并破格授予官职。这就是所谓的征辟。

往远处讲,商朝的傅说,周朝的姜尚,本是普通草民,因为天子征辟,他们直接担任宰相。春秋战国五百年,从某个角度看,就是一部的人才征辟史,鲁国有曹刿论战,燕王在筑黄金台,秦国因百里奚而强,吴国得伍子胥而霸,吴起立功于鲁、魏、楚,苏秦更是全身挂满相国之印……朝为草根,暮为将相,才华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

到了汉朝,征辟民间逸才,更是制度化规范化了。

汉朝最常规的取才之道,是举孝廉,就是要求全国各地定期查访德才兼备的人才,将其中的优秀者推荐到中央。中央经过考试合格后,授予官职。这和唐代的科举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汉朝更重视“孝廉”们的现实言行的品德表现,唐朝选拔时更看重才学,使用时加强道德品行的考察。

汉朝征辟,与举孝廉并行。大家都学过《后汉书•张衡传》,其中有这样几句:“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很有才华,也很清高。地方政府推荐他为“孝廉”,张衡拒绝了。大将军即宰相亲自召他做官,他仍然不理。直到皇帝亲自派车接他出来,直接授予郎中之职。郎中,级别是三百石,待遇相当于县长。不久,提拔为太史令,级别是六百石,与皇帝身边的黄门侍郎、尚书一样。一出山,便有如此待遇,当然是破格使用。

这,就是征辟。

谁能说张衡不是旷世奇才?

征辟,是中华传统。其中,包含着博大、丰富的中华正统的主流文化。不了解这一点,不可能读懂中华历史。

以最通俗的思维来说,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十分注重养生,并形成了今天人们常说的系统的“养生学”理论。

《黄帝内经》: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黄帝说:在中古时期,有属于“真人”级别的世外高人,他们远离世俗,身心与阴阳、四时相通相合,精神畅游于天地之间而洞知世间变化,因此长寿而身体强健。其次,还有圣人,他们一切顺应大自然,平静地生活于世俗社会之中,无欲无求,无怒无悲,不干重体力活伤身体,也不想复杂问题劳精神,因此身心恬淡,神守一处,可以活个百把岁。

养身之要,是养心;而养心之要,就是让精神跟着大自然走。行动是精神的结果,当精神自然,整个人就自然,即实现“天人合一”了,那么,人就可以成为如天地无限,如宇宙永存的“真人”。只要坚持这样去做,至少可以在愉悦的状态下活一百岁。

天人合一,既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根源。

与其它文化从本质上的区别是,中华文化认为,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其社会本来是美好的,只要顺应自然,顺应天性,人人都可以完美地活一辈子。

人类一切的努力,无非是为了活得更好,活出高质量来。最高质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当然是:身心健康,寿终正寝,简单说,就是在快乐中无疾而终。这也是当今全人类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普通百姓,都是崇尚顺应自然的简单生活,对民主科学自由法制之类复杂问题,是没有兴趣的。只要能过上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即凭自己的劳动能够实现衣食无忧,普通百姓就心满意足了。

我知道,看到这儿,某些被洗脑的人正在说:这多么愚昧!多么落后!

某些被洗脑的人,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想引进外国武力,来彻底改变百姓的生活方式,直到百姓痛苦不堪为止。

在中国历史上,尧舜时期,被公认为中华历史上最美好的时期;尧舜,被公认为不可超越的神圣帝王。《帝王世纪》:

“(帝尧时期)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尧舜之所以伟大,便是他们不干扰百姓的生活,让一切,顺应天地,自然而然。

尧舜之所以伟大,便是他们没有认为自己高于百姓,不把自己当做圣人,不去指导百姓应该如何生活。尧舜懂得,百姓知道自己应该怎么生活;百姓怎么高兴就怎么生活吧,即:以人为本,以百姓的标准为本。

如何让天下百姓在平平淡淡、不知道天子有什么用处的环境中走完一生,是中国历代政治家、学者的最大梦想。他们认为,政府要少给百姓找事,尤其不能没事找事;即便有事,也要尽可能找到了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途径,通过顺势而为来实现,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有人以为这是道家学说,其实,儒道本是一家,这正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垂衣裳而天下治”、“ 垂拱而天下治”等,作为政治思想或政治目标,正是依靠儒家经典,才转变为历代的政治实践,并不绝于史书和各种文献。

垂拱而治,关键是君主本人必须养心,能够做到顺应天地阴阳,顺应百姓之心,不要没事找事。因此,唐代有垂拱年号,故宫有养心殿。

天下百姓之心,都是纯天然的,民心即天心。只要君主真正养心,养出一颗天然之心了,就会君民同心,天下大和,百姓无事。

这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治国最高境界。这,毕竟只是理想,是努力的方向。

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国家随时随刻都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必须应付外敌入侵,必须惩治“逆天”之徒,必须举办民生工程,必须救助鳏寡孤独,如此等等。因此,君主必须团结一批精通“天道”的人,来替天行道,治理天下。这批精通“天道”的人,就是士。

士,即知识分子,是一个活跃在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力量巨大的阶层。治理国家,必须充分地依靠他们。在五千年历史上,中华士人们始终是百花齐放的。

其中有些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政治活动中,帮助君主养心,这便是所谓的“入世”者。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目标是做“真人”:“天地终乎?与我偕终”。他们早已将身心与天地相融,以“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而“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专心致之地养心,以与天地同寿。这些人,便是所谓的“出世者”。

还有一些人,行于上述二者之间,奉行“良禽择木而栖”,即孔子所倡导的“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当君主贤明,或者他认为君主贤明,便出来替天行道一展宏图;倘若君主昏庸,或者与君主合不来,他就退隐江湖追求永生。所谓“隐居”,就是不与朝廷合作,不陪皇帝玩。隐居,未必就是躲进深山,有好多种玩法,白居易就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皇帝统治的是世俗世界,而许多人却是生活在世俗之外。换句话说,皇帝靠刑法统治肉体世界,并没有统治逸民隐士的精神。理论上,他们不是皇帝的子民,而是“逸民”,即漂浮在朝政所及的世界之上的人。

在中华正统文化看来,天下逸民太多,必是朝政太昏乱,民心不服。因此,能够把逸民请出来做官,不止是“天下大和”的象征,更是治国必须做好的大事。

《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汉书•张良传》记载了一个著名的“逸民”故事。

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吕后的儿子为太子。若干年后,刘邦经不住宠妃戚夫人的软磨硬泡,打算改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吕后急了,央求刘邦的第一谋士张良去劝皇帝。张良很为难,说:当年行军打仗,我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皇上也会听我的意见;如今皇上立哪个儿子为太子,这是家事,我怎么好多嘴呢?吕后着急啊,赖上张良,要他想办法,张良给出了个主意。良曰:

“……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娒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今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

张良说:“到目前为止,皇上样样事都顺心,只剩下一块心病。有叫做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的四位老先生,皇上一直想请他们出来做官,始终没能请出来。因为皇上以前慢待书生,所以,这四个人躲进深山,誓死不做汉朝臣子。尽管如此,皇上心中始终挂念他们,天天在念叨他们。如今,他们年纪都很大了。如果你让太子写一封言辞谦逊的信,派一个会说话的人,带上高官乘坐的车,真心实意、不屈不挠地请他们出山,应该能够成功。接出来之后,要把他们当贵宾对待。再找个适当的机会,让皇上见到他们。这一招,可能有点用。”

四大逸民又称商山四皓,他们当然被请出山了,也在“适当”的时候,被刘邦见到了。刘邦当然会惊奇地问他们怎么会出山,自然地,四大逸民说出了张良意料之中的话:太子贤明,所以,我们愿意出山辅佐他。

听到商山四皓的话,刘邦高兴极了,立即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因为刘邦得出一个至关重要的结论:这四个人都出来辅佐太子,说明太子“羽翼已成”,天下归心啊!把皇帝大位传给他,汉朝江山必然坚如磐石。

张良的话中,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汉朝地盘上的逸民,不是“汉臣”,至少他们精神上不是皇帝的臣子;第二,被征辟出来的“逸民”,是尊贵的客人,就是后来常说的“宾客”,即便在你这里工作,也是不能当普通臣子对待的。“宾客”一词,也出现在历朝历代的官职名称中。

顺带一说,鬼谷子、商山四皓、张衡、诸葛亮,大约就是当今某些“专家”嘴里的“民科”吧。

另:今日专门转载三篇文章,是三位民科研究夏朝的一点心得。说明一下,另两位是民间高手,我不是。

许宏玩弄二里头夏都,考古学界及历史学界于股掌之中

尧舜禹时期之中国与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变迁

关注生民无疆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