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5|回覆: 0

[中國正能量] 中國傳統理念·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手在民間

[複製連結]
生民無疆 發表於 2018-7-7 09: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傳統文化堅信:曠世奇才在民間,故而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說法。

事實也確實如此。比如,戰國時期,鬼谷子的一個個徒弟,才學了一點皮毛後下山,很快名滿天下,而他卻一輩子躲在山裏。別看在戰國七雄打得很熱鬧,什麼兵家、縱橫家活得很精彩,其實,真正的高手在山裏逗猴子玩兒呢。

又比如諸葛亮,若不是劉備一而再再而三的上門懇求,且雙方相談甚歡,他一輩子也不會出山。

所以,中國古代,一邊大張旗鼓地組織科舉考試,一邊是想方設法地尋訪隱士。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令全國上下為之瘋狂。但是,始終有不少才智之士,他們特立獨行,有的躬耕於隴畝,有的獨釣於寒江。別看他們僻居鄉野林泉,但其中不少人,在社會上,尤其是在士林影響極大。朝廷也時刻關注着他們,很多時候,還會專門發請帖,派專人專車,把他們請到朝廷,勸他們服務國家,並破格授予官職。這就是所謂的徵辟。

往遠處講,商朝的傅說,周朝的姜尚,本是普通草民,因為天子徵辟,他們直接擔任宰相。春秋戰國五百年,從某個角度看,就是一部的人才徵辟史,魯國有曹劌論戰,燕王在築黃金台,秦國因百裏奚而強,吳國得伍子胥而霸,吳起立功於魯、魏、楚,蘇秦更是全身掛滿相國之印……朝為草根,暮為將相,才華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

到了漢朝,徵辟民間逸才,更是制度化規範化了。

漢朝最常規的取才之道,是舉孝廉,就是要求全國各地定期查訪德才兼備的人才,將其中的優秀者推薦到中央。中央經過考試合格後,授予官職。這和唐代的科舉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漢朝更重視『孝廉』們的現實言行的品德表現,唐朝選拔時更看重才學,使用時加強道德品行的考察。

漢朝徵辟,與舉孝廉並行。大家都學過【後漢書•張衡傳】,其中有這樣幾句:『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張衡很有才華,也很清高。地方政府推薦他為『孝廉』,張衡拒絕了。大將軍即宰相親自召他做官,他仍然不理。直到皇帝親自派車接他出來,直接授予郎中之職。郎中,級別是三百石,待遇相當於縣長。不久,提拔為太史令,級別是六百石,與皇帝身邊的黃門侍郎、尚書一樣。一出山,便有如此待遇,當然是破格使用。

這,就是徵辟。

誰能說張衡不是曠世奇才?

徵辟,是中華傳統。其中,包含着博大、豐富的中華正統的主流文化。不了解這一點,不可能讀懂中華歷史。

以最通俗的思維來說,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十分注重養生,並形成了今天人們常說的系統的『養生學』理論。

【黃帝內經】: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黃帝說:在中古時期,有屬於『真人』級別的世外高人,他們遠離世俗,身心與陰陽、四時相通相合,精神暢遊於天地之間而洞知世間變化,因此長壽而身體強健。其次,還有聖人,他們一切順應大自然,平靜地生活於世俗社會之中,無欲無求,無怒無悲,不乾重體力活傷身體,也不想複雜問題勞精神,因此身心恬淡,神守一處,可以活個百把歲。

養身之要,是養心;而養心之要,就是讓精神跟着大自然走。行動是精神的結果,當精神自然,整個人就自然,即實現『天人合一』了,那麼,人就可以成為如天地無限,如宇宙永存的『真人』。只要堅持這樣去做,至少可以在愉悅的狀態下活一百歲。

天人合一,既是中醫理論的基礎,也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和根源。

與其它文化從本質上的區別是,中華文化認為,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其社會本來是美好的,只要順應自然,順應天性,人人都可以完美地活一輩子。

人類一切的努力,無非是為了活得更好,活出高質量來。最高質量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當然是:身心健康,壽終正寢,簡單說,就是在快樂中無疾而終。這也是當今全人類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普通百姓,都是崇尚順應自然的簡單生活,對民主科學自由法制之類複雜問題,是沒有興趣的。只要能過上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即憑自己的勞動能夠實現衣食無憂,普通百姓就心滿意足了。

我知道,看到這兒,某些被洗腦的人正在說:這多麼愚昧!多麼落後!

某些被洗腦的人,總是要想盡一切辦法,甚至想引進外國武力,來徹底改變百姓的生活方式,直到百姓痛苦不堪為止。

在中國歷史上,堯舜時期,被公認為中華歷史上最美好的時期;堯舜,被公認為不可超越的神聖帝王。【帝王世紀】:

『(帝堯時期)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十老人,擊壤於道。觀者嘆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堯舜之所以偉大,便是他們不干擾百姓的生活,讓一切,順應天地,自然而然。

堯舜之所以偉大,便是他們沒有認為自己高於百姓,不把自己當做聖人,不去指導百姓應該如何生活。堯舜懂得,百姓知道自己應該怎麼生活;百姓怎麼高興就怎麼生活吧,即:以人為本,以百姓的標準為本。

如何讓天下百姓在平平淡淡、不知道天子有什麼用處的環境中走完一生,是中國歷代政治家、學者的最大夢想。他們認為,政府要少給百姓找事,尤其不能沒事找事;即便有事,也要儘可能找到了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途徑,通過順勢而為來實現,這就是所謂的『無為而治』。有人以為這是道家學說,其實,儒道本是一家,這正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垂衣裳而天下治』、『 垂拱而天下治』等,作為政治思想或政治目標,正是依靠儒家經典,才轉變為歷代的政治實踐,並不絕於史書和各種文獻。

垂拱而治,關鍵是君主本人必須養心,能夠做到順應天地陰陽,順應百姓之心,不要沒事找事。因此,唐代有垂拱年號,故宮有養心殿。

天下百姓之心,都是純天然的,民心即天心。只要君主真正養心,養出一顆天然之心了,就會君民同心,天下大和,百姓無事。

這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治國最高境界。這,畢竟只是理想,是努力的方向。

事實上,在現實社會中,國家隨時隨刻都要面對紛繁複雜的各類問題必須應付外敵入侵,必須懲治『逆天』之徒,必須舉辦民生工程,必須救助鰥寡孤獨,如此等等。因此,君主必須團結一批精通『天道』的人,來替天行道,治理天下。這批精通『天道』的人,就是士。

士,即知識分子,是一個活躍在君主與百姓之間的力量巨大的階層。治理國家,必須充分地依靠他們。在五千年歷史上,中華士人們始終是百花齊放的。

其中有些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他們都積極主動地加入到政治活動中,幫助君主養心,這便是所謂的『入世』者。

還有一些人,他們的目標是做『真人』:『天地終乎?與我偕終』。他們早已將身心與天地相融,以『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而『壹其性,養其氣,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專心致之地養心,以與天地同壽。這些人,便是所謂的『出世者』。

還有一些人,行於上述二者之間,奉行『良禽擇木而棲』,即孔子所倡導的『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當君主賢明,或者他認為君主賢明,便出來替天行道一展宏圖;倘若君主昏庸,或者與君主合不來,他就退隱江湖追求永生。所謂『隱居』,就是不與朝廷合作,不陪皇帝玩。隱居,未必就是躲進深山,有好多種玩法,白居易就說:『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皇帝統治的是世俗世界,而許多人卻是生活在世俗之外。換句話說,皇帝靠刑法統治肉體世界,並沒有統治逸民隱士的精神。理論上,他們不是皇帝的子民,而是『逸民』,即漂浮在朝政所及的世界之上的人。

在中華正統文化看來,天下逸民太多,必是朝政太昏亂,民心不服。因此,能夠把逸民請出來做官,不止是『天下大和』的象徵,更是治國必須做好的大事。

【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漢書•張良傳】記載了一個著名的『逸民』故事。

劉邦建立漢朝後,立呂后的兒子為太子。若干年後,劉邦經不住寵妃戚夫人的軟磨硬泡,打算改立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呂后急了,央求劉邦的第一謀士張良去勸皇帝。張良很為難,說:當年行軍打仗,我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皇上也會聽我的意見;如今皇上立哪個兒子為太子,這是家事,我怎麼好多嘴呢?呂后着急啊,賴上張良,要他想辦法,張良給出了個主意。良曰:

『……顧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娒士,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毋愛金玉璧帛,今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一助也。』

張良說:『到目前為止,皇上樣樣事都順心,只剩下一塊心病。有叫做園公、綺裏季、夏黃公,角裏先生的四位老先生,皇上一直想請他們出來做官,始終沒能請出來。因為皇上以前慢待書生,所以,這四個人躲進深山,誓死不做漢朝臣子。儘管如此,皇上心中始終掛念他們,天天在念叨他們。如今,他們年紀都很大了。如果你讓太子寫一封言辭謙遜的信,派一個會說話的人,帶上高官乘坐的車,真心實意、不屈不撓地請他們出山,應該能夠成功。接出來之後,要把他們當貴賓對待。再找個適當的機會,讓皇上見到他們。這一招,可能有點用。』

四大逸民又稱商山四皓,他們當然被請出山了,也在『適當』的時候,被劉邦見到了。劉邦當然會驚奇地問他們怎麼會出山,自然地,四大逸民說出了張良意料之中的話:太子賢明,所以,我們願意出山輔佐他。

聽到商山四皓的話,劉邦高興極了,立即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因為劉邦得出一個至關重要的結論:這四個人都出來輔佐太子,說明太子『羽翼已成』,天下歸心啊!把皇帝大位傳給他,漢朝江山必然堅如磐石。

張良的話中,有兩點很重要:第一,漢朝地盤上的逸民,不是『漢臣』,至少他們精神上不是皇帝的臣子;第二,被徵辟出來的『逸民』,是尊貴的客人,就是後來常說的『賓客』,即便在你這裏工作,也是不能當普通臣子對待的。『賓客』一詞,也出現在歷朝歷代的官職名稱中。

順帶一說,鬼谷子、商山四皓、張衡、諸葛亮,大約就是當今某些『專家』嘴裏的『民科』吧。

另:今日專門轉載三篇文章,是三位民科研究夏朝的一點心得。說明一下,另兩位是民間高手,我不是。

許宏玩弄二裏頭夏都,考古學界及歷史學界於股掌之中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與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

關注生民無疆微信公眾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