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老杜』,李白沒有被稱為『老李』?
知乎上有人問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老杜』,李白沒有被稱為『老李』? 最高票答案不但精煉,而且耐人尋味:杜甫未曾年輕,李白從未老去。 事實也確實如此。 20來歲的李白是輕狂浪漫的: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0來歲的李白是輕狂浪漫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40來歲的李白是輕狂浪漫的: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50來歲的李白是輕狂浪漫的: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50來歲的李白是輕狂浪漫的: 『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著金鞭。』
他到死都是輕狂浪漫的,像一個英姿勃發的少年。
杜甫未曾年輕,李白從未老去
▲李白醉酒繪畫作者-范曾 所以我們說李白是仙,是詩仙,是酒仙,是劍仙,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謫仙。好像因為他是李白,他就應該這樣浪漫,這樣輕狂,這樣無欲無求、無懼無畏一樣。 但成仙之前,李白也是人。是人就有痛苦。卻沒有人談論李白的痛苦。
李白
▲李白700—742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的身世是個謎。 故裏何處,至今還是一場跨國爭奪戰;父親的名稱也不甚明了,只說是『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 這種遮掩引發了人們的種種猜測。【新唐書】說李白是西涼太祖李暠的九世孫,屬李唐宗室,因先祖獲罪流放,始終不敢明示家譜。或許確因如此,李父一生從商,從未涉政。 但李白的內心,有一片更大的天下。
李白醉酒
▲李白醉酒繪畫作者-范曾24歲的李白,認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旅程中,他透露了自己的志向:『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要像春秋時期的管仲、晏嬰一樣,做皇帝的輔弼之臣,使政通人和,海晏河清。 那個時代的文人,都想以筆為劍,在考場上殺伐,謀得廟堂上的一席之地。但李白當時要考進士需要資格審查,其中一條就是:商賈子弟不得科考。如果李白真是因政治原因而流亡域外的李唐後人,就更沒有參試的可能了。 而且,在桀驁的李白眼裏,他是『一日同風起』的大鵬,是『作賦凌相如』的天才,要他在獨木橋上和一眾庸人去擠,換一個毫無存在感的『基層崗位』,簡直是笑話。 所以李白選了另一條捷徑:干謁。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大唐李白】的作家張大春說:『拿詩作禮物這件事情,他是做得最徹底,最全面的。他送詩的對象很多,多半是中下層的官僚,你都很難通過歷史的材料,考證他送的詩都是送給什麼人了。』 若說李白『行賄』,他又只是送詩,從未送過膝蓋。你看那些干謁詩,都是一個套路:先夸一下對方,再捧一下自己,表明一下意圖,最後還要加一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免責聲明。很沒有誠意。
李白的【上陽台貼】
▲李白的【上陽台貼】李白有李白的傲慢,權貴自然也有權貴的偏見。所以他投出的這些簡歷,大多時候都沒有回音。 李白沒有輕易放棄,這條『捷徑』,他一走就是十餘年。一道道山川因他的足跡而愈顯巍峨,一座座城池因他曾下榻而頓生華彩,他挫敗,卻更精彩。這是李白的生活哲學:越挫越勇,屢敗屢戰,依然自信,依然狂傲。
李白有李白的傲慢
742—744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公元742年,是李唐歷史的一道分割線。這一年,唐玄宗的年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唐玄宗本人也從勵精圖治的明主,變成了寵信奸佞的昏君。 偏偏就是在這一年,李白走進了朝堂。 此前結交的幾位摯友,終於在皇帝面前說上了話。『明皇聞其名,召見以為翰林供奉。』 應當說,李白進宮那天還是很風光的。唐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還親手為他調羹。他也自信滿滿地寫下了【塞下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何當破月氏,然後方高枕。』仿佛即將要去馳騁疆場,建功立業了,這種情懷是何等豪邁,何等榮耀!
一個孤零零的李白
但是榮耀不等於重要。『翰林供奉』,說白了只是皇帝的一個秘書,負責寫些歌功頌德的東西。李白潛心研讀的【貞觀政要】和各類治國典籍,在唐玄宗眼裏,可比不上為貴妃唱的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 本意在長安化鯤鵬,卻成了籠裏金絲雀。四十來歲的李白,在理想達成的這一年,第一次感到了巨大的狼狽和無邊的孤獨。 『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的李白,終究還是不願意屈服。作為一個文人,一個有追求更有底線的文人,他開始用自己的形式反抗現實:放浪形骸,醉酒填詞,意興所至,敢叫貴妃捧硯,力士脫靴。 這般狂傲,叫阿諛奉承的朝堂如何容得下他。就在李白與宮廷日漸疏遠的時候,朋友們也一一辭別:劉十六入楚渡湘江,裴圖南高臥嵩山畔,王昌齡灞陵告別,賀知章告老還鄉……一個孤零零的李白,縱使心有光芒萬丈,又能和時代的黑暗對抗多久呢?
雲想衣裳花想容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公元744年三月,李白上疏請還山,唐玄宗也順水推舟『賜金放還』。 幸好是放還。仙融不入紅塵,凡人也供不起仙,不如像一對曾經愛過的戀人,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離開的那一天,李白依然倔強地對着長安城高聲放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時候的大唐,才真正迎來了詩仙。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744-762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離開長安的李白,開始了又一次漫長的遊歷。 他尋訪仙山名士,與杜甫、高適等人結交同游,留下了無數華彩辭章,被傳為文壇佳話。 天寶末期,安史之亂猶如一場瘟疫,席捲了李唐江山。玄宗逃至四川,太子自立為帝,駐守江西的永王李璘打着平定叛亂的旗號,從江陵起兵了。 這時候李白已隱居於廬山屏風疊,卻還關心時政,一心想要報效國家:『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裏。』這時候永王突然到訪,三度相邀,使他又一次燃起了愛國雄心,欣然前往。
李白已隱居於廬山屏風疊
撫劍夜吟嘯
①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峯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②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然而這不過是一場奪權的鬧劇。不到五個月,李璘兵敗身亡,李白以『附逆』罪入獄,雖然免死,卻被流放夜郎。 年近花甲的李白已貧病交加,還要長途跋涉,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已全部破滅,身邊也再沒有親朋好友可以扶持。曾經的摯友高適是關押他的將領,此時卻只想裝作素不相識。李白,已處於『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的慘澹地步。 歷經了兩年的流放,天下大赦,滄桑的李白立馬又變回了那個陽光少年: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雄心日千裏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一日千裏,真是輕快極了。這種『快』,不僅是重獲自由後的暢快,更是藐視一切苦難的快意。 羅曼·羅蘭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李白就是這樣一個英雄,無論人生多艱,我自仰天大笑。 之後的日子,李白抱恙在身,卻依舊瀟灑,依舊浪漫,依舊喝酒,依舊舞劍,甚至還想請纓追剿『安史之亂』的殘餘勢力。 史書說他最後『醉致疾亡』,很多人都是不信的:仙人又怎麼會生病呢?人們更願意相信,他是酒醉入江,抱月而歸。 抱月而歸,這很李白。就像余光中先生說的,樽中月影,才是他的故鄉。
李白以『附逆』罪入獄
回首李白這一生,壯志凌雲,卻因一身傲骨而頻遭坎坷,蹉跎終老。 他的詩歌詠山水、羨神仙、歌俠客、記飲酒、贈友人,都是那麼浪漫、豪放,這豪放背後,卻是騙過了全世界的悲憤、孤獨和落寞。『天才之奮勉、天才之寂寞、天才之不為時人所知、天才之無用武之地,俱在於是。』(張大春)
李白賞月
▲李白賞月但是,李白強悍的生命張力,也正因為從這樣的悲劇中掙脫、迸發出來,才成為了響徹天地的時代之音,成為了整個盛唐最響亮的長歌。 兩千年的中國文學史,『少年』何其之多,但只有李白一人,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霜雪滿頭,卻依然年輕。 所以千百年過去,我們依然深愛着李白。因為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是我們內心中決不妥協的倔強和堅持,是中國人至高形式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