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死后,刘邦将原来英布的封地,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长。 那个兵败逃跑的楚王刘交,当然又回到楚地,继续做楚王。 原来的荆王刘贾已死,也没有儿子,刘邦就将荆国改为吴国,立二哥刘喜的儿子刘濞(pì)为吴王。 这时候,刘邦当初分封的异姓王中,除了闽越王无诸外,只剩下了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 不过此时,刘邦又多封了一个异姓王,那就是南越王赵佗。赵佗占据南越之地,自封为南越武王,在刘邦派陆贾说服赵佗归降后,刘邦也救顺势封其为南越王。 而此时的刘姓王,已经多达八个:齐王刘肥、楚王刘交、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héng,后来的汉文帝)、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 刘邦感觉,让自己刘氏一家的人做诸侯王,自己踏实多了。 可惜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现在的安排,为接下来的七王之乱留下了隐患,其倡导者,正是现在自己倚重的侄儿:刘濞。 那位燕王卢绾的结局也不好。 这个卢绾和刘邦很有缘分,和汉高祖不但是发小,还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俩人从小要好,长大后也是过命的交情。刘邦起事后,卢绾一直追随在刘邦身边,鞍前马后,深得刘邦信任。 纵使如此,刘邦也是对其放心不下。 刘邦不断剿除各异姓王,为了自保,卢绾也确实和陈豨等发动叛乱之人,及匈奴人有联系。 刘邦得知后,罢黜了卢绾的燕王王位,封自己的儿子刘建为燕王,然后派大军征讨卢绾。 卢绾并不想造反,也不想真的投奔匈奴,但是现在刘邦正在火头上,又因为征讨英布受了箭伤,卧床不起,无处分辨。卢绾也不能束手等死啊,无奈之下,只得暂时躲避到匈奴,打算等刘邦好起来,再慢慢分辨,也许还能让刘邦回心转意,信任自己。 可惜,刘邦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卢绾惧怕吕后,再也不敢回来了。一年后,病死于匈奴。 这样算起来的话,中原地区唯一留存下来的异姓王,就是长沙王吴芮这一脉了。 那么,为什么长沙王这一脉能留存下来呢? 无论是能力、功劳、资历、和刘邦的亲近程度等等,从哪方面来看,也数不上这一脉啊?可为什么那些诸侯王都或死或贬,偏偏就这一脉能够留存呢? 首先,第一任长沙王吴芮死得早,继任者吴臣能力、威望都不太强,对刘氏天下够不上威胁。 那赵王张耳死得更早啊,继任者张敖也没什么大本领和威望,而且还是刘邦的女婿,都被贬为宣平侯了,吴芮死的早又能怎么样?该处理的时候还是能处理啊? 原因就是,长沙王一脉,从吴芮开始,到后面的继任者,都对汉朝皇帝是忠心耿耿,皇帝怎么命令,这边怎么执行。英布造反时,长沙王吴臣更是主动『大义灭亲』,将英布杀死。而且长沙王一脉一直是不贪兵权,不争权夺利,平日里更是非常低调。如此作为,让皇帝想找茬都不好找。 毕竟赵王张敖还有手下人刺杀皇帝的罪名,才被贬的。长沙王一脉,硬是让刘邦找不到把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长沙国所处的位置,属于中原繁华地区的边界,南边就是蛮荒之地了。长沙国作为连接百越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枢纽,既是连接地,又是大汉南边的屏障,属于既重要又不太重要,又有一定的危险性的位置。 正是这样林林总总综合下来,才使得长沙王一脉得以保存下来。 到第五代后,因为没有了嫡系传人,长沙王一脉才算灭国。 首任长沙王吴芮和他的妻子,还有个很有趣的传说。 吴芮本人文采颇高,他的妻子毛苹更是当时著名的才女。夫妻二人非常恩爱,有闲暇时,二人经常一起写诗唱曲,吟风弄月。 相传那首著名的爱情诗〖上邪(yé)〗就是毛苹所作。 那是在公元前201年,吴芮四十岁生日的时候,夫妻二人携手泛舟与湘江之上,庆贺生日。 看看远处的青山隐隐,再看看近处的碧水迢迢,想想多年来的聚散离合,生死相依,两个人都非常感慨。 毛苹深情的看着吴芮,吟咏道: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yù)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其情深,其意切。 吴芮也非常感动,拉着爱妻的手,深感此生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就在这一年,夫妻双双,相继离世。 至于这个传说的真实程度,有待考证。 但愿得天下有情人,都有个好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