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唐天寶十一年(752)立。原在唐長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到西安碑林,據考爲顏真卿44歲時的作品。是顏書碑刻中較小之字,爲顏真卿早期楷書代表作品。
顏真卿【多寶塔碑】
字體略顯稚嫩,結構偏緊而中心偏上、用筆較側斜單薄,沒有後期那種綿里藏鐵、看似平直、粗肥而實勁挺的風味,明顯透出有學習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的痕跡。如果要想學到顏真卿晚年獨特的顏體風格,此碑並不適宜;但此碑也有它習氣不重、筆力強健、結構嚴謹的優點,單從學習筆力與結構來說也不失爲一個好碑。 顏真卿【多寶塔碑】臨習要點: 一、【多寶塔碑】的筆法: 【多寶塔碑】的筆法瘦勁、多骨少肉而不豐腴,這是與顏真卿晚年碑帖最主要的差異,但橫細豎粗的寫法此碑已經有了。 1、橫:短橫有左尖橫、右尖橫,也有中間略細如長橫的處理方法,短橫一般到末尾下垂都不分。
橫:短橫有左尖橫、右尖橫
而長橫多是末端細而強烈頓挫向下寫如點狀,那種中間略細而左右略粗的長橫較少(如『千』)。
長橫多是末端細而強烈頓挫向下寫如點狀
2、豎:懸針豎沒有後期顏字那種肥厚如綿里針的感覺,只覺骨力勁挺,這和陏、初唐寫法近似。 垂露豎約有直豎(『下』、『門』的左豎)和往左(『師』)或向右(『階』)的弧度變化。
懸針豎沒有後期顏字那種肥厚如綿里針的感覺
短撇較粗壯而直,要力送至尖
長直撇直而自始至終都較細,要緩緩控制直到提出至尖
3、撇:短撇較粗壯而直,要力送至尖。長直撇直而自始至終都較細,要緩緩控制直到提出至尖。彎撇是在直線的基礎上略加弧度。
彎撇是在直線的基礎上略加弧度
通篇中只有少數幾個有缺口的出現
4、捺:通篇中只有少數幾個有缺口的出現,配合同樣寫法的勾來看,說明顏真卿早期未有意識強調逆收再勾(撇)出的寫法。大部分捺行至後面直接捺出。另捺寫到後上揚的較多,也證明顏真卿早年並不追求深沉雄厚,而表現爲活潑有餘。
說明顏真卿早期未有意識強調逆收再勾(撇)出的寫法
5、勾:和捺一樣,亦有有缺口的勾,但不多見。豎勾無右邊的外漲感,即豎兩邊都爲直線。很多還向左微凹以追求勁挺。勾向左上勾出,顯示出青壯年的顏真卿尚不夠沉著或不追求老氣。 豎彎勾:中部或下部向左略彎出再勾,有弧度感。
大部分捺行至後面直接捺出
豎彎勾上勾時略偏上左,也有不出勾的如『流』。
證明顏真卿早年並不追求深沉雄厚,而表現爲活潑有餘
橫折勾:用的是隸書的筆法,下部有圓弧狀,與初唐歐陽詢寫法同,這在以後的顏真卿碑帖中基本不見。
勾:和捺一樣,亦有有缺口的勾,但不多見
臥勾:也沒有缺口了。戈勾也是如此。
豎彎勾:中部或下部向左略彎出再勾,有弧度感
6、點:豎點寫法是從隸書而來。 顧盼點後一個點再出鋒向回鉤出,在後期顏字中亦少見。 挑點多用在三點水上,一般從中間或偏上挑出。
豎彎勾上勾時略偏上左,也有不出勾的如『流』
橫折勾:用的是隸書的筆法,下部有圓弧狀,與初唐歐陽詢寫法同,這在以後的顏真卿碑帖中基本不見 ...
二、【多寶塔碑】的結構 1、橫勢偏緊不開張,有稚嫩之感。 2、上部上部較緊而下松,即重心偏上,不下沉,不夠沉穩。 3 、橫上斜度較大,少有晚年那種橫平的老氣。 4、 沒有晚期碑帖橫向結體的外漲感,也是【多寶塔碑】結構不如晚期顏真卿幾個碑帖大氣、雄偉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