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麼?應該說,文化就像一首流行歌唱的一樣,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文化這個詞,我們天天用,月月用,比如填表的時候常常有一欄:文化程度。現在不是流行一句話嗎?『沒文化,真可怕。』那麼什麼是文化呢?我先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先生講的。 這個故事題目叫【老嫗】:有一天,文章裏的『我』逛公園,公園裏有很多小攤販。有一檔子老太太賣茶葉蛋。可能是因為她太老了,而其他賣家都是花枝招展的少女,所以老太太生意冷清。那麼『我』馬上生出了同情心,想幫襯一下這個老太太。買蛋的時候,『我』沒有零錢,給了張整的,也就多出了兩毛錢。『我』因為帶着同情來買,於是還沒等老太太找錢,就走了。在公園逛了兩個多小時,出公園門的時候突然被一把抓住了。原來是那個老太太。老太太用皺巴巴的的手掏出了皺巴巴的兩毛錢,塞在了『我』手上。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老太太已經在這等我兩個小時了。我當年讀到梁曉聲的這個故事,鼻子一酸,非常感動也非常感慨。 但是現在我想讓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文化是什麼?這個老太太究竟有沒有文化?在我看來,這個老太太是有文化的。這個老太太可能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甚至有可能是文盲。但我依然認為這個老太太是有文化的。因為這個老太太身上體現的,正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什麼精神?不吃嗟來之食的精神,人活一口氣的精神。氣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座的很多可能喜歡看荷里活大片,像什麼【復仇者聯盟】【黑客帝國】等等,有一個概念『原力覺醒』的『原力』,就來自中國文化的『氣』。但這個『氣』並不神秘也並不高大上,它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我們平時講的『爭口氣』。 所謂的爭氣,爭的是什麼氣呢?其實爭的一個是意氣,一個是骨氣,一個是志氣。馮小剛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主人公爭的是意氣,不吃嗟來之食是骨氣。奮發圖強,做給你看,不在人前矮三分,爭的是志氣。六十年代我們國家還是很困難,但我們還是要研究原子彈,毛主席把原子彈叫做『爭氣彈』。所以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都要爭氣。剛才那個不吃嗟來之食的老太太,也是在為自己爭氣。因為她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施捨,不願意在別人的眼裏變成弱者。所以說文化不只是知識水平。它更是一個人的三觀,一個社會的三觀,一個民族的三觀,所以我剛才說,我們的文化是差不多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父親都給我們家人做早餐。有一次早餐太豐盛了,我吃得有點撐。但早餐裏還有煮雞蛋,我吃不下這個蛋,就揣在兜裏,然後坐公共汽車上班。路上很塞。汽車停了好一陣。我看到馬路邊樹下坐着一個乞丐,就在車窗前不遠。我想兜裏正好有一個蛋,就想乾脆把這蛋給這個乞丐。於是想把這個蛋從車上丟到這個乞丐面前。但在舉起手的那一下,我猶豫了。為什麼?你要給,你可以好好給,走到他面前給。如果你丟過去,這是很不尊重的。乞丐也有自己的尊嚴。你不能剝奪他的尊嚴。孟子說過一句話,對乞丐來說,一點吃的就可以活命,但假如你一腳踢過去給他吃,他是不會吃的。因為這失去了尊嚴,而尊嚴比生命更可貴。於是我沒有把那個雞蛋丟到那個乞丐面前,我覺得我應該成全他的尊嚴,於是把那個雞蛋帶到單位自己消化掉。 這個故事和梁曉聲的故事都說明什麼?人是有尊嚴感和價值感的。那麼尊嚴感價值感是從哪裏來的?它不是天生的,不是來自本能,而是文化賦予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歷史傳統傳承下來薰陶出來的。假如你是一個領導幹部,當有人給一大疊鈔票求你辦事的時候,你可能會本能地暗爽,但假如你不是一個只憑着本能生活的人,你會覺得這是一種侮辱:我的尊嚴是可以隨隨便便收買的嗎?我的價值就值這一點臭錢嗎?古人說『渴不飲盜泉水。』所以有的人寧可餓死,也不享用不義之財,不吃嗟來之食,就像朱自清先生一樣,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其實朱自清先生的事跡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古代伯夷叔齊的故事。 商朝末年,有一個小國叫孤竹國有兩個的王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他們因為反對周武王伐紂,認為這是以暴易暴,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就跑到首陽山裏。他們不願意吃周王朝的糧食,於是在山裏採摘野菜為食,最終餓死了。朱自清先生作為深受傳統文化薰陶的文人,他不吃救濟糧的氣節,顯然也是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結果。再思考一下,文化是什麼? 北京人民劇院有一部話劇【知己】,講的是清代詩人顧貞觀為了營救被囚禁在東北寧古塔的朋友吳兆騫,不惜到處奔走,後來通過好朋友納蘭性德的關係,找到了當朝宰相,納蘭性德父親明珠,終於救出了吳兆騫。但吳兆騫在冰天雪地裏做苦役做了十幾年,已經變成了一個忘恩負義又奴顏媚骨的小人。顧貞觀很絕望,當他的侍女安慰他,說吳兆騫『能活着回來,就算是贏了』,顧貞觀有一段很震撼人心的台詞: 『活着,還要活着,是呀,可世間萬物,誰個不是為了活着?!蜘蛛結網、蚯蚓鬆土為了活着,缸裏的金魚擺尾、架上的鸚鵡學舌為了活着、密匝匝螞蟻搬家、亂紛紛蒼蠅爭血,也是為了活着,滿世界蜂忙蝶亂、牛馬奔走、狗跳雞飛,誰個不是為了活着?!可是人呢,人生在世也只是為了活着?!人,萬物之靈長,億萬年修煉的形骸,天地間無與倫比的精魂,也只是為了活着?!哈哈哈,活着!讀書人懸樑刺股、鑿壁囊螢、博古通今、學究天人,也只是為了活着!哈哈哈,活着,活着!我顧貞觀為你吳漢槎到處屈膝求人,也只是為了活着?』 作家余華寫過一部小說【活着】,認為中國人的哲學只是為活着而活着。但如果真是這樣,孔子說的『殺身成仁』,孟子說的『捨生取義』,以及無數仁人志士用生命的實踐又如何解釋呢?我不主張動不動就說中國人如何如何,對古人知之甚少又對傳統文化下嚴重判斷的做法。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裏說:『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生存還是死亡這樣的問題,是只有人才會問出來的問題,只有擁有了文化生命而不僅僅是自然生命的人才能問得出這樣的問題。人不僅追求生存,還追求有尊嚴有品質有價值的生活。而生活的尊嚴、品質、價值,來自我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就是來自我們的文化。那麼我們首先可以這樣說,文化是一種超越本能之上的力量,一句話,文化是我們的靈魂,它追求的是美好生活,而不只是簡單的生存。 讀者們,你們認為呢?文化是什麼?
歡迎回覆討論,也歡迎關注作者討論
我知道答案
回答若採納將獲得 10 銀幣 已有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