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50|回覆: 0

[訓詁學] 簡字的起源與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鏈接]
中央紀委國家監 發表於 2018-11-21 11: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提到簡,我們首先會想到簡單、簡潔

提到簡,我們首先會想到簡單、簡潔

這並不是簡字的本義

這並不是簡字的本義

提到簡,我們首先會想到簡單、簡潔,這是我們生活中最常使用簡的義項。不過,這並不是簡字的本義。

簡字由兩部分組成,『間』提示簡的讀音,『竹』表示簡是由竹子做成的

簡字由兩部分組成,『間』提示簡的讀音,『竹』表示簡是由竹子做成的

簡字由兩部分組成,『間』提示簡的讀音,『竹』表示簡是由竹子做成的。【說文解字】說:『簡,牒也。』簡的本義是竹簡,就是用於書寫文字的狹長竹片。清代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時說木製的寫字板稱『牘』,竹製的稱『簡』,『牘』和『簡』都可以稱為『牒』。從古文字學和歷史文獻學來考察,竹木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書寫材料,商代就已存在了。郭沫若【孔雀膽】的第三幕說:『簡就是竹片子啦。古時候還沒有紙,就用竹片子來著書寫字,就像現在廟裡求籤的簽一樣。』這是對『簡』的形象解讀。

【說文解字】說:『簡,牒也。』

【說文解字】說:『簡,牒也。』

每根簡一般寫一行字,即使簡很長,其容納的字數畢竟有限,所以稍微複雜一點的事情都需要用很多支竹簡才能寫完,【新唐書·李密傳】中就記載有李密用『罄竹難書』一詞來形容隋煬帝犯下的眾多罪行。假如記錄的文字在一支簡上寫不完,就需要把多支簡編連成冊。甲骨文中的『冊』字像把竹簡長短相間排比用繩編連之形,編連竹簡的繩子有時用韋(熟牛皮)做成,【史記】云:『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熟牛皮繩有很好的韌性,但反覆捧讀以至於韋都磨斷了,可見孔子對【易】的喜好程度,後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一個人讀書勤奮。

簡的本義是竹簡

簡的本義是竹簡

因為竹簡本身是用於閱讀的,但是卷帙浩繁,無法全都讀完,於是簡字又引申出『挑選』的意思。挑選之後,意味着很多內容被省略掉,這樣就引申出『省略』之意。今日我們常用的『簡單』的簡字,主要取單純、不複雜的含義,所指的就是形容經歷了挑選、省略之後保留下來的結構單純、容易理解的狀態。

清代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時說木製的寫字板稱『牘』,竹製的稱『簡』

清代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時說木製的寫字板稱『牘』,竹製的稱『簡』

我們常說『大道至簡』,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的確,造詣越深,境界越高,其表現形式往往就越簡單。比如,高人點撥,多是一語妙諦,道破天機;高手出招,多是抓住破綻,一劍封喉;神醫問切,多是看準症候,一劑疴除。工作生活中,年輕時我們常常會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比如寫文章,開始我們總喜歡堆砌辭藻,掉書袋,語不驚人死不休,處處玄機,字字斟酌,唯恐顯不出功力深厚;最後我們發現那些名垂千古的經典名篇似乎根本找不到這麼多精緻的詞語和玄妙的典故。比如練武功,開始少年俠士總是追求天下無雙的寶劍,使用精妙至極的劍法,配備天女散花的招數;最後我們發現俠之大者不過是飛花摘葉便可傷人,率性而至一招破敵。

竹木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書寫材料,商代就已存在了

竹木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書寫材料,商代就已存在了

『簡』是一種處事習慣,更是一種人生境界。例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司馬光的宅子破敗不堪,為了避暑,便在房子下面挖一個大坑,被人戲稱為『穴居者』,十幾年如一日在這樣簡陋無比的地方編寫【資治通鑑】。清代湯斌身為江蘇巡撫,堅持過粗茶淡飯的儉樸生活,一家子穿的就是粗布,餐餐多是豆腐、野菜,百姓都敬呼他為『豆腐湯』……不以簡為憂,不以簡為苦,心中有吞吐天地之志和無限濟世情懷,這是真正的大境界。而境界高下,決定着人生的含金量,盛衰成敗、甚至生死存亡也往往盡在其中:顏回成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一句『賢哉,回也』,是對其一生最好的註解;司馬光去世時,京城內外紛紛罷市前往憑弔,有的百姓沒有錢買祭品就當掉身上的衣服,哭泣之聲竟淹沒了街上的車馬聲;湯斌生活簡化之後,餘下大把的時間和精力留給勤政、善政和德政,也使他成為清代第一個被諡為『文正』的大臣。

史記】云:『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史記】云:『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生活中,『簡』的法則一直為人們所推崇,好多棘手難題也因此迎刃而解。但是,『簡』並不是單純的簡簡單單——它是三秋之樹,是水落石出,是千錘百鍊之後的精鋼,是淘盡沙礫後的純金,是解決主要矛盾的『綱』,是抓住事物要害的『牛鼻子』,是簡明扼要、簡便易行、以『簡』馭『繁』。(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