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
地黃 地黃,中藥名。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鮮或乾燥塊根。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鬚根及泥沙,鮮用或炮製後用。分為鮮地黃,干地黃和熟地黃。主要分佈於湖北、浙江、台灣、四川、西南及廣西等省區。中國各地及國外均有栽培。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養陰,益精填髓之功效。用於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眩暈,耳鳴,頦發早白。 地黃圖片
地黃圖片
地黃圖片
地黃,中藥名。玄參科植物
地黃圖片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地黃圖片 地黃簡介藥材名:地黃 拼音:Dì Huánɡ 別名:地黃、野地黃、酒壺花、山煙根 來源: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鮮或乾燥塊根。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鬚根及泥沙,鮮用;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前者習稱『鮮地黃』,後者習稱『生地黃』。 性狀:鮮地黃: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24cm,直徑2~9cm。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曲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及不規則疤痕。肉質,易斷,斷麵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有的細小,長條狀,稍扁而扭曲,長6~12cm,直徑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無臭,味微甜。 性味:鮮地黃:甘、苦,寒。生地黃:甘,寒。 歸經:歸心、肝、腎經。 貯藏:鮮地黃埋在砂土中,防凍;生地黃置通風乾燥處,防霉、防蛀。 禁忌:1、生地黃: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2、熟地黃:本品性質黏膩,有礙消化,凡氣滯痰多、脘腹脹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與陳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膩礙胃。 地黃的功效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地黃的作用 ⑴降血糖 懷慶地黃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對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實驗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⑵止血 生地、熟地煎劑、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對小鼠均可縮短血液凝固時間(毛細管法). ⑶抗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地黃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並有抗凝血酶作用, 對內毒素引起的大鼠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有對抗作用.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損害等作用. ⑷治療肝炎 臨床報道地黃和甘草合用,無論是肌注或口服對傳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進肝功能恢復,尤以ALT下降顯著且無局部及全身不良反應。 ⑸治療白喉 以生地黃為主,配合連翹、黃芩、麥冬、玄參的抗白喉合劑,服用後多在4天內退熱,假膜消失,咽痛好轉。 地黃的用法內服:鮮地黃:12~30g。生地黃:9~15g。--【中國藥典】 地黃附方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⑴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 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右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⑵治暑溫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嚴語,目常開不閉,或喜切不開 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二錢(連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與也。(【溫病條辨】清營湯) ⑶治陽乘於陰,以致吐血、衄血 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上研,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婦人良方】四生丸) ⑷治吐血經日 生地黃汁一升,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末)。上藥相和,煎至半升,分為二服,溫溫食後服。(【聖惠方】) ⑸治肺損吐血不止 生地黃八兩(研取汁),鹿角膠一兩(炙燥,研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於銅器中煎,次下地黃汁及膠末,打令勻,煎令熔,十沸後,分作三服。(【聖濟總錄】地黃飲) ⑹補虛除熱,去癰癤痔疾 生地黃隨多少,三搗三壓,取汁令盡,銅器中湯上煮,勿蓋,令泄氣,得減半,出之,布絞去粗碎結濁滓穢,更煎之令如餳,酒服如彈丸許,日三。(【千金方】地黃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