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易中天品三國文字版全集|電子書在線閱讀

 關閉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4-22 17:39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勝敗有憑

  上一集我們講了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的結局大家現在也都知道了,就是曹操以弱勝強,以寡敵眾,大獲全勝。這個結局其實早在袁紹的兩個謀士沮授和田豐的預料之中,因此沮授和田豐當時堅決反對袁紹發動這樣一場戰爭,其結果是沮授被曹操俘虜,田豐被袁紹關進了大獄。而且我們上一集講到,當袁紹集團戰敗的消息傳到鄴城的時候,朋友們去看望田豐,說田兄這一下可就有出頭之日了,而田豐的回答是我這一會是死定了。

  田豐為什麼會這樣回答呢?田豐到底死了沒有呢?我們先來總結一下袁紹這場戰爭為什麼要失敗,然後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袁紹這場戰爭為什麼會失敗呢?因為他這一場戰爭不正義。

  沮授和田豐反對袁紹發動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就在這裡,他們都向袁紹提出了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問題。沮授說,現在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我們的皇帝也剛剛才安定下來,你這個時候發動這個戰爭有道理嗎?沒有。我們現在已經獲得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之地,消滅了在北方的公孫瓚,我們應該向皇上報捷,我們應該把我們這麼多年來安定國家、統一國家做的這些事情向皇帝報告。如果曹操他攔住我們,不讓我們報告,那我們就趁機告他曹操一狀,說他阻塞王路。同時,我們可以採取運動戰、游擊戰、持久戰的方式來對付曹操,我們可以不停地出兵騷擾他,讓他不得安寧,讓他疲於奔命,然後我們再來對付他。

  這個意見是正確的,第一,先把曹操放在不義的這樣一個位置上,把曹操的政治優勢變成他的政治劣勢,這叫做有理。以強抗弱,以逸待勞,用運動戰、游擊戰、持久戰的辦法來對付曹操,成本低、風險小、效益大,這叫做有利。步步為營,循序漸進,見好就收,掌握時機來消滅曹操,這叫做有節。有理、有利、有節,這樣的謀略就是一個好的謀略。

 

  袁紹不聽,聽誰的呢?聽郭圖的,聽審配的,審配和郭圖都主張按照袁紹的決定,立即集結十萬精兵,向許都挺進。那麼審配和郭圖為什麼要這樣主張呢?我個人看法,在於審配可能是糊塗,郭圖就是拍馬屁,因為郭圖這個人他很清楚袁紹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袁紹他現在很牛啊,他覺得他氣壯山河,他可以氣吞萬里如虎,他現在求勝心切,他不耐煩搞什麼運動戰、游擊戰、持久戰,還磨蹭三年,才能把曹操幹掉,他不耐煩,他不痛快,他不瀟灑呀。郭圖是知道袁紹這個人的性格的,郭圖說,這個用不着了,兵書上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敵則戰之,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的力量如果十倍於敵人,我們就把他圍起來;如果五倍於敵人,我們就去進攻;如果和敵人正好相當,我們就可以打他一仗。現在我們的軍隊是曹操的十倍啊!我們為什麼還要做這種小動作呢,什麼運動戰、游擊戰、持久戰?以我們袁公之英明、神武,以我軍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消滅一個小小的曹操那不是易如反掌嗎!

  這是一套空話,馬屁精最會說這種話。馬屁精的話是最靠不住的,但是袁紹是個喜歡拍馬屁的人,他聽了以後馬上就沾沾自喜了。沮授一看情況不妙,就再出來說話,這一回沮授的話就說得比較重了,拒收說:平定動亂,誅滅殘暴,這個叫做義兵;窮兵黷武,仗勢欺人,這個叫做驕兵。義兵從來就是勝利的,驕兵從來就是要失敗的。現在天子在許,我們師出無名,於義則違,在政治上就先輸了一招;而我們恃強凌弱,仗勢欺人,在道義上又輸了一招;如果我們再不講究一點策略,我們還要急功近利,我們還要先發制人,我們還向畢其功於一役,那麼我們在策略上又輸了一招,這個戰爭是肯定打不贏的。

  這個話時說到了根本上,戰爭是什麼?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所以進行一場戰爭,政治上是否有利、道義上是否有理是非常重要的,而袁紹的虧是首先就虧在這個地方。可以說,政治上失利,道義上失理,戰略上失策,是袁紹失敗的首要原因。

 

  另外袁紹在指揮上也失誤。曹操棲息白馬的時候,他不守白馬去救延津,中了曹操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是一誤。曹操以退為進,拉長他的補給線,袁紹上當受騙,挺進官渡是二誤。相持階段,許攸建議袁紹出奇兵突襲許都,劫持天子,袁紹不採納是三誤。曹操奇襲烏巢的時候,袁紹不派重兵救烏巢,聽信郭圖的建議,派重兵攻官渡,丟了烏巢,這是四誤。可以說在這場戰爭中,袁紹的指揮是一誤再誤,所以有人說官渡之戰的結局與其說是曹操用兵如神,不如說是袁紹愚蠢透頂。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主帥是這個水平,這場戰爭是肯定打不贏的。

  袁紹指揮失誤的根本原因在於此人缺少帥才,他的特點是什麼呢?叫做見事遲,什麼叫見事遲?就是反應慢,總是不能立即做出決斷,而且優柔寡斷。我們前面講過,官渡之戰正式打響之前,袁紹的軍隊開過來了,曹操的軍隊也開過來了,隔河相峙,這個節骨眼上曹操居然忙裡偷閒打了劉備一傢伙。當是曹操決定打劉備的時候大家都反對,說大敵當前,我們的頭號敵人是袁紹啊,為什麼不打袁紹我們去打劉備呢?曹操說劉備才是真正的英雄,必須趁他羽翼還沒有豐滿把他幹掉,否則就來不及了。大家說,我們如果去打劉備,袁紹抄我們的後路來襲擊我們怎麼辦?曹操說放心吧,這哥們兒我太熟悉他了,老朋友了,見事遲,等我們打完劉備以後他才反應得過來,你等着吧。果然,袁紹就失去了一個大好的戰機。實際上這個時候田豐是建議袁紹襲擊曹操的,袁紹說什麼呢?你看我這個小兒子正生病呢,發高燒,打什麼仗啊?氣得田豐拿着手杖在地上杵着說,哎呀,有這樣當帥的嗎?大好戰機不趕緊抓住,你管你小兒子發什麼高燒啊你,真是,這是袁紹自己發高燒這叫。

 

  那麼指揮失誤的又一個原因,是袁紹用人失當。袁紹手下是很有些人才的,所以當時袁紹來進攻曹操的時候,孔融就斷定曹操打不贏,孔融就跟荀彧說,孔融說了這樣一段話,孔融說:『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有這麼多人才,我們怎麼打得贏呢?荀彧說不要緊,為什麼?袁紹那邊確實有很多人才,但是這些人才他都有毛病,什麼毛病呢,荀彧說:『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就是田豐這個人他雖然考慮問題、做出判斷都很對,但這個人脾氣太硬,他老是頂撞上級,這個老頂撞上級的人是沒有哪個領導會喜歡的,所以他的正確的建議不會被袁紹採納。許攸這個人的鬼點子也是很多的,但是這個人很貪婪,他貪得袁紹已經不能滿足他了,所以這種人他的忠誠是有問題的。審配這個人忠誠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想問題很狹隘,他不周全。那麼逢紀這個人忠誠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很霸道。所以荀彧斷定,他說許攸的家人是肯定要犯案子的,因為貪婪嘛,貪得無厭,他肯定要出事,他一旦出了事,審配和逢紀這兩個人因為是大公無私的,執法如山的,肯定不留情面,會把他的家人給抓起來的,一旦他的家人被抓起來了,許攸一定叛逃;至於顏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戰可擒也。結果全部都在荀彧的預料之中。

  其實,這些人才有毛病也沒關係,你說誰沒毛病?是人就有毛病,你有毛病,我有毛病,大家都有毛病,所以有毛病它不是個問題,問題在於哪裡呢?問題在於一個主帥要做到知人善任,他要怎麼樣呢?他要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手下每個人都有哪些優點、哪些缺點、哪些長處、哪些短處,然後揚長避短地來使用,這就叫做知人善任。袁紹沒有這個能耐,袁紹用人的原則很簡單,就是我高興;他高興的原則也很簡單,誰拍他馬屁他高興,誰提意見他討厭誰。田豐不斷地提意見,下了大獄,沮授不斷地提意見,把他冷落在一邊。實際上我們前邊講到袁紹的指揮失誤,每一次指揮之前其實都有沮授的正確意見,他就是不聽,因為沮授不會順着他的毛摸,不會吹牛拍馬、阿諛奉承,袁紹就喜歡郭圖這樣會拍馬屁的人,最後形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就使我們覺得袁紹這個人好像有一種天才,凡是對他有利的正確的意見他一定是不聽的,凡是對他不利的錯誤的意見他一定是要聽的,那才是怪了。

  謀臣有毛病,主帥沒名堂,這就是袁紹集團的狀況,這已經是很糟糕了,更糟糕的是這一伙人他還要窩裡鬥。本來指揮一場戰役,要開一個軍事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應該是各盡其言,言者無罪,每個人都把自己想說的話盡情地說出來,然後再做一個決策。而同一個集團的人,或者說同一個團隊的人在工作當中有意見分歧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因為工作意見的分歧造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緊張,我們應該是會上暢所欲言,會下團結合作,這樣一個團隊才是戰無不勝的,是不是。袁紹不是這樣啊,為了打不打這場戰爭的事情分成兩派,會上吵得一塌糊塗以後,會下主張戰爭的就跑去根袁紹打小報告,說請主公要注意一下沮授這個人,沮授這個人是不是權力太大了一點,袁紹一想是啊,他是三軍的監軍啊,權力太大了,意見又老和我不一樣,削去沮授的軍權,不同沮授的意見。沮授沒有辦法說,既然如此那我辭職行不行?不准辭職,跟我走吧。沮授在跟着袁紹過黃河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滔滔黃河啊,我恐怕是再也回不來了!果然,官渡之戰失敗以後,袁紹只顧自己逃命,不管沮授的死活,沮授跑不掉啊,被曹操俘虜,這是他們窩裡鬥。

  袁紹的謀士窩裡鬥,袁紹的家庭鬧家務。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中子袁熙,小子袁尚,袁紹喜歡誰呢?袁尚,為什麼呢,因為袁尚長得漂亮,於是決定立袁尚為接班人。因為大概袁紹這個人也是一表人才,是一個帥哥,然後他三個兒子當中小兒子最帥,於是袁紹就認為老帥哥的接班人那就應該是小帥哥,荒唐嘛,這不是荒唐嘛!但是他這個話說不出口啊,他怎麼辦呢?他說這樣吧,三個兒子一個外甥,我就把我這四州分了,他不是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嗎,把小兒子袁尚留在自己身邊住在冀州,然後剩下的三個州一個州派一個人去,袁譚,袁熙,高幹是個外甥。沮授又反對,沮授說主公你怎麼能這樣做呢?俗話說『一兔走衢,萬人逐之』,怎麼意思呢,就是一個兔子,它跑到十字路口,大家都來搶;『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如果一個人拿到手,大家都不搶了。你現在這個做法等於是把這個兔子放到十字路口來了,能不窩裡鬥嗎?袁紹又不聽,結果他死了以後他的長子袁譚和他的三子袁尚兩個人就打起來了,他的謀士也分裂成兩派,自相殘殺,省了曹操不少功夫。這是袁紹的又一失,叫做組織上失和。

 

  那我們現在來看看袁紹,政治上失利,道義上失理,戰略上失策,指揮上失誤,用人上失當,組織上失和,有此六失,還不失敗,那才叫天理不容。這個結局早在曹操的預料之中,當時袁紹十萬精兵南下,來勢洶洶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打不贏的,只有曹操神情自若。曹操說,袁紹是我的老朋友,我太了解他,他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野心大,智慧少,態度凶,膽子小,刻薄猜忌,人緣不好,他那個地方,他那個集團『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雖然他土地很廣,軍隊很多,糧草豐足,那不過是給我做後勤部長罷了。曹操到底是袁紹的老朋友,他真是把袁紹看透了,袁紹這個人政治上短見,軍事上弱智,組織上低能。

  當然你說這個人他一點能耐和個人魅力都也沒有那也不符合事實,他要是一點都沒有的話他怎麼弄出這麼大動靜來呢?應該說袁紹這個人其實還是有本事的,也是有魅力的,他最大的成功在於他利用他家族四世三公的這樣一個政治資源,把袁氏家族的事業推向了一個頂峰。這是袁紹了不起的地方,他沒有像後來的清朝八旗子弟一樣躺在父輩的成就上吃老本,他是在祖輩父輩開創的基業上發展壯大了,袁紹的最後的成就、名聲、地位都超過了他的父輩和祖輩,這是袁紹了不起的地方,需要肯定的地方。但是他在關鍵時刻卻表現出愚蠢、固執和狂妄,他的愚蠢、固執和狂妄是三位一體的,他因為愚蠢而固執,因為固執而狂妄,又因為狂妄而愚蠢。他狂妄,所以他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所以他固執;因為他固執,他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他愚蠢;因為他愚蠢,他不知道自己的分量,因此他狂妄。所以袁紹的失敗歸根結底是為人的失敗,做人的失敗,性格的失敗。

  那麼袁紹的性格是什麼呢?內心分裂。對於這一點,歷史上是有過評價的,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怎麼說?【三國志】說,袁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荀彧則說他『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這些話的意思就是說袁紹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風流儒雅,風度翩翩,和藹可親,寬以待人,但是骨子裡面是猜忌別人的,是忌妒別人的,是很刻薄、很尖刻的,很狹隘的,他見不得別人比自己風光,容不下別人比自己聰明,受不了別人比自己正確。他為什麼要打曹操?因為曹操比他風光啊,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為什麼要貶沮授?因為沮授比他聰明。他為什麼要殺田豐?因為田豐比他正確啊。

  他從官渡兵敗回鄴城的時候,袁軍將士都捶着胸脯說,天啊!如果田豐在這兒,我們怎麼會落到這個下場啊?這個話傳到他耳朵里,他受不了,他就問逢紀,說田豐在鄴城獄裡表現怎麼樣啊?他窩裡鬥又開始了,逢紀說,田豐聽說主公打了敗仗,幸災樂禍,拍手大笑,說這下可證明他最英明了。結果袁紹回到鄴城,第一件事情殺田豐。其實沒有逢紀的這個小人的這些活,袁紹也是要殺田豐的,這點田豐早就預料到了,所以田豐說這一回我死定了,然後田豐有一個解釋,他說為什麼呢?如果這回我們打了敗仗,我們主公一高興說不定就把我赦免了,因為他是勝利者,勝利者是很寬容的,而且還可以把我這個意見錯誤的人做個反面教員,帶在身邊到處炫耀啊,你看我打勝了吧,這個小子老說我打不贏的;而這一回他打了敗仗,他一定惱羞成怒,他一定會拿我出氣,所以我這一回是死定了。田豐估計得完全不錯,果然被殺。我們現在只要把這件事情和曹操戰爭之後的表現比一下就知道了,曹操是打勝了仗還要來感謝那些提意見要他不打這一仗的人,曹操是勝利歸功於他人,失敗歸責於自己;袁紹是勝利歸功於自己,失敗了遷怒於他人,拿人家的腦袋來給自己出氣。請大家想一想誰該勝,誰該敗?甚至連袁紹的老婆都不是東西,袁紹死了以後,他屍骨未寒,他老婆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袁紹的五個小老婆全殺了,說就是你們這些狐狸精,害得我老公死於非命。殺了還不說,還要毀容,為什麼呢?說不毀容的話你們到地下又見到我老公,你們又勾引他。所以袁紹這一家子就是這種人。

  興亡誰人定,勝敗豈無憑?我們現在來回顧官渡之戰,我們覺得真是勝敗有憑啊!實際上曹袁二人的高下很早就表現出來了,當時他們聯合起來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問過曹操一個問題,就說我們萬一失敗了以後,何方面可據?就是什麼方面可以作為我們的依據,或者是我們的根據地?曹操就笑了一下說,足下說呢?袁紹說我們南據黃河,北據燕、代,再聯合戎狄,南向爭鋒,應該可以了吧。曹操肚子裡好笑,你怎麼老想着往哪個地方跑,難道哪個地方就是最重要的嗎?一個沒有用的人跑到哪個地方也沒有用。曹操淡淡地說了一聲,說我看啊,網羅天下的英雄和人才用正義和正道去駕馭他們,應該說就無往不勝了吧!這確實是曹操高了袁紹一招,曹操知道正義的旗幟和精銳的隊伍是克敵制勝的兩大法寶,曹操如何高舉這個正義的旗幟,我們在前面的節目裡已經介紹過了,那麼我們在下面的節目裡就來給觀眾朋友們談一談他如何指揮一支精銳的隊伍,請看下集——海納百川。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7 20:59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一、海納百川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對於曹操來說是一次真正確立霸主地位的戰役,而對於袁紹來說,卻是至死難忘的成敗轉折點。經此一戰,袁紹拱手讓出了北方霸 權,這位曾經橫掃河北、稱雄一時的大軍閥,就此從中國歷史舞台上消失。本來,袁紹是完全有機會贏取這場勝利的,甚至可以進而奪取中原,『挾天子以令諸 侯』。那麼袁紹究竟輸在哪裡?有人認為曹操勝在善於用人,可是想成就一番霸業的袁紹不會認識不到人才的重要性,況且他手底下也是文臣武將,人才濟濟。那 麼,曹操袁紹的用人究竟有什麼不同?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細品曹操的用人之術。【易中天品三國】之『海納百川』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今天這一集我們講曹操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曹操的成功之道的重要內容。陳壽的【三國志】為曹操做傳,最後有一段總結,這段總結陳壽表達了這麼一個 意思:第一點,戰勝袁紹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點,曹操為什麼能夠戰勝袁紹呢?兩個原因,第一是曹操精於謀略,第二是曹操善於用人。這是【三國 志】的作者陳壽給曹操一生做的一個總結,可見用人之道對於曹操來說是多麼地重要。其實所謂用人之道,無非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用什麼人,第二個問題是怎 麼用。我們今天就講用什麼人,下一集我們講怎麼用。我們還是要來比較一下袁紹和曹操,在這兩個問題上袁紹和曹操都是不一樣的。

袁紹這個人也是懂得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會用人這個道理的,實際上袁紹從小就喜歡結交豪俠,他年輕的時候住在京城裡面,仗着自己『四世三公』這樣一個 社會地位,成為京城有名的公子哥兒,然後整天在家裡面大會賓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辦沙龍,開Party,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這個事情當時就引起了當局的 注意,當時就有人對袁紹的叔叔說,你那個侄子不響應政府的號召,就是當時官方要袁紹出來做官,袁紹不出來,在家裡面就會賓客。所以他們就對袁紹的叔叔說, 你那個侄子『不應乎召而養死士』,不接受我們政府的招聘,自己在家裡面養很多的門客,他想幹什麼?他叔叔就去找袁紹說,你這小子這樣搞下去,我們袁家要滅 門啊!袁紹這才有所收斂,這才到了大將軍何進的麾下效力。那麼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大家都看出來袁紹在模仿誰呢?模仿戰國時代的那些公子。我們知 道戰國時代有四大君子,齊國是孟嘗君,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四大公子就是這樣的,在家裡面養很多的門客,袁紹學習的就是這四大公子的做 派,所以袁紹的這個做派我們可以稱之為『哥兒做派』。但是袁紹學習這四大公子,他只學到了皮毛,沒有學到精髓。這個問題,曹操的謀士荀彧有一個說法,荀彧 是這樣說的: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

  就是說袁紹憑藉他『四世三公』的這樣一個優勢,一個家族的優勢,結交了很多的人,做出一副折節下士、禮賢下士的樣子,幹什麼呢?騙取一些名譽, 因為袁紹結交這些人他有一個原則,就是只見名人,不是海內知名的人袁紹是不接待的。這是幹什麼呢?這是做秀,這是擺譜,他就等於向世人宣布,我袁大公子可 不是什麼人都能夠隨隨便便見一見的,我只結交名人。袁紹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裝點門面,是抬高自己的聲譽,並不是真心誠意地希望有人來幫助他,因為袁紹這個人 是剛愎自用的,他不認為天底下還有比他更聰明的人,他用不着找很多人來幫助他,他只要讓世人覺得他這便人才濟濟就可以了,這就是袁紹的做派。那麼袁紹的做 派,我們可以總結成這麼十六個字,就是:做秀演戲、沽名釣譽、裝點門面、自鳴得意。

* 事業的成與敗、興與衰,不外乎平時的用人,而用人者的出發點和境界卻是不一樣的。袁紹也同樣是用人的,他也是敞開胸懷,接納天下的英才,在官渡之戰前袁紹 手下也是謀臣如雲、猛士如雨,但是他用人卻只是做表面文章,用人只看名聲。那麼曹操用人與袁紹用人,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呢?

  曹操的做法剛好相反,曹操的做法是什麼呢?我們也可以總結十六個字:實事求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來者不拒。也就是說曹操他是實實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來幫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處理了五種關係。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 名至實歸 更重實際

  第一種關係就是『名與實』。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個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 有名聲,他可能默默無聞。那麼你在招攬人才的時候就有一個選項,你是要名人呢,你還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麼呢?名至實歸,更重實際。這個話怎麼講? 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很多很多的人來幫助他。而且相比較而言,曹操的條件是比較差的,政治資本是不如他的對手的,比如袁紹, 他有一個龐大的家族作為支持,比方說孫權,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現成的基業,比方說劉備,當然也沒有什麼本錢,但是他自己弄出一個來,劉皇叔,他至少有一張可 以騙人的名片,曹操有什麼呢?一說起來,太監的孫子。我們知道在東漢這個時代它是很重名的,因為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漢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們讀孔子的 書知道,孔子的學生問孔子說,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麼事?孔子說,必也正名乎。所以在這樣一個時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希望 爭取當時的豪門世族、社會賢達、社會名流這樣一些人能夠來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歡迎名人,但是曹操心裡很清楚,這些名人不一定能夠幫忙。曹操的態度很簡單,你來幫忙固然好,幫腔也不錯,幫凶 也可以,實在不行,幫閒也行,幫閒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們這些人能夠實實在在地給我做什麼事,我也不指望你們這些人真心誠意地擁護我,只要你們能夠來,你 們來給我裝點門面,你們不公開跟我作對,就可以了。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虛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務虛名而處實禍』,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 實在的內容,他是很務實的一個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務實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們曾經講過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離異以後,曹操就讓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 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倡就是倡伎,那是單人旁的,倡伎兩個字都是單人旁的,這個倡伎在那個時候主要是獻藝,一般情況下是藝妓,賣藝不賣身的,但是這個賣 藝和賣身之間在當時也沒有什麼嚴格的這個界限,所以這個單人旁的倡伎很容易轉換為女子旁的那個娼妓。那麼這樣的一個出身在當時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賤,按 照一個講究門第出身的這麼一個規矩,那是不能夠做夫人的。曹操不管,因為卞氏非常的好,出身雖差,人品極好,做人非常地低調,她也給曹操生了好兒子,草丕 是她生的,曹植也是她生的,後來草丕被立為太子,卞夫人手下的人開玩笑說夫人啊,你看大公子都做太子了,你得請客啊,開玩笑了,卞夫人說什麼呢?唉,我沒 有把孩子教壞,就不錯了,我已經很心滿意足了,我哪裡還敢居什麼功勞啊!曹操外出打仗的時候總是會繳獲一些珠寶、珍寶、古玩、首飾這樣一些東西,他帶回家 以後曹操會把這些東西先交給卞夫人去挑選,因為她是夫人,正妻嘛,每次卞夫人都挑一個中等水平的,首飾、珠寶這類。曹操就奇怪,就問她,說我經過觀察發 現,你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你都挑個中等的,什麼原因呢?卞夫人說,挑最好的那叫貪婪,挑最差的那叫虛偽,我挑中等的。這是非常實在的一種說 法,所以曹操很欣賞她。

  曹操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處理人才的問題上他的態度就是名至實歸、更重實際。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 德才兼備 唯才是舉

  曹操要處理的第二個關係,德才關係,『德與才』的關係。這個問題也是我們歷史上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就是當一個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備 的時候,哪個是熊掌、哪個是魚?我們應該選哪個?傳統的說法呢,首先我們要德才兼備,這個話沒錯,但是不能兼備呢?傳統的做法是先德後才,但是曹操這個時 候相反,他三次下達求賢令,公開提出一個口號,叫做『唯才是舉』。『唯才是舉』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德和才一旦發生沖 突和矛盾的時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那麼這個說法是很容易引起誤解的,所以我們要略加說明,曹操為什麼要提出『唯才是舉』這樣一個口號,而不沿用傳 統的德才兼備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是非常時期,而曹操又是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就不能按常規的這種取才的辦法來做。所以曹操有一個說 法,他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這什麼意思呢?天下太平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道德標準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尋找那些德才兼備的人,但是現在是一個有事的時候,是一個天下不安定的時候,是一個急需人才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要獎賞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勞,能就是能力。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一定要把功勞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夠把所謂的道德放在第一位,如果我們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有 德無才,道德上倒是無可挑剔,老好人一個,啥也幹不了,這種人我拿了有什麼用?第二種可能,求全責備,我好容易發現一個人才,大家來提意見說他有一個什麼 什麼毛病,我是用還是不用呢?第三種可能,就是弄虛作假,一個人才為了能夠得到晉升的機會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東漢末年就是這樣嘛,東漢末年因為把道 德標準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所謂『舉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識書』嘛,這個是不行的。既然東漢末年有了這樣的弊病,曹操在這個非常時期就必須來矯 正,而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所以曹操不能說德才兼備,必須說『唯才是舉』。

  所以曹操三次頒布求賢令,甚至提出這樣一個說法,就是只要是一個人才,哪怕不仁不孝,你們都儘管推薦給我。所以曹操在處理德才關係的時候他的做法是:德才兼備、唯才是舉。

  * 相對於袁紹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實際,曹操很明白名聲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對的,而才對於他的事業發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沒有囿於名與實、德與才的無謂 的界定與討論,他徑直把用人的指揮棒舉向了『唯才是舉』。可是人都是有缺點的,當面對一些有小貪毛病和立場不堅定的人才時,曹操又是如何做的呢?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 重用清官 不避小貪

  那麼由此又有了第三個問題,就是『廉與貪』的關係。曹操的做法是什麼呢?重用清官、不避小貪。曹操雖然提出『唯才是舉』的這樣一個主張,但並非 不要道德,曹操其實也是一個重視道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備。比方說有兩個人,一個崔琰,一個毛玠,這兩個人就是德才兼備,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質之高尚是連 曹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對毛玠是敬重,對崔琰是敬畏,每次見到崔琰曹操都要肅然起敬啊,那麼曹操委託他們去做什麼呢?去做選拔官員的工作,重 用。但是有些人愛占小便宜,比方說曹操有個老鄉叫丁裴,這個人是愛占小便宜的,他當官的時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結果他幹什麼事呢?他把家裡的瘦牛 牽出來,到公家的牛群裡面挑頭肥牛,他把它換了,他幹這個事,結果被罷了官,被人檢舉了以後罷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見他了,碰見丁裴了,曹操就叫着 他的字說,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兒去了?丁裴說,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換大餅了。然後曹操回過頭來對身邊的人說,毛玠多次要我重罰丁裴,我說算了吧,丁裴 這個人就像會抓老鼠又愛偷東西吃的貓,留着他還是有用的。我想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貓論了,只是他要解釋為,不管它偷不偷東西吃,逮住老鼠就是好貓,曹操就 是這樣一個態度,所以他的做法叫做重用清官、不避小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 招降納叛 盡釋前嫌

  第四種關係,就是『降與叛』,所謂降就是投降曹操的人,所謂叛就是叛變曹操的人。那麼這兩種人曹操是怎麼處理呢?招降納叛、盡釋前嫌。甚至就連 呂布,曹操本來也是想招降的。曹操滅呂布,把呂布打敗了,在白門樓下呂布被綁起來從對面走過來,呂布雖然做了俘虜但意氣風發,繩子綁着,老遠就大叫,曹公 啊,恭喜你啦,現在問題都解決了,天下安定了。曹操說,什麼意思啊?呂布說,曹公啊,你最視為眼中釘的肉中刺的不就是我呂布嗎?現在呂布準備投降你了,呂 布投降你了以後就好了,讓我呂布率領騎兵,明公你率領步兵,那天下還有搞不掂的?天下不就是咱們的了嘛。曹操還沒有反應,呂布一眼看見曹操旁邊坐一個劉 備,呂布就說了,玄德公啊,君為座上客,我為階下囚,這個繩子把我綁得這麼緊,你就不能幫我說句話嗎?曹操就笑了,這綁老虎不能不綁緊一點啊,準備就下令 要給鬆綁,曹操就揮了一下手,鬆綁。劉備在旁邊說話了,劉備說曹公,您沒見過呂布是怎麼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嗎?曹操一想,對啊,這個呂布他投奔誰他就把誰殺 了,這個呂布他原來投靠丁原,然後把丁原殺了他去投靠董卓,他又把董卓殺了現在又投靠我,這可不行,把呂布殺了。實際上如果不是劉備這句話,曹操說不定真 的是要把呂布也收留下來。曹操的很多人才,不管他的謀臣也好,他的將領也好,都是從敵營裡面來的,他招降納叛啊,這是對待投降自己的人。

  那麼背叛自己的呢?當時曹操手下有一個人叫畢諶,畢諶的家人被張邈扣留了,張邈和曹操原來也是一夥的,後來翻臉了,那麼畢諶的家人都在張邈手 上,畢諶在曹操手下就不安心了。曹操就跟畢諶說,哎,令堂大人還有你老婆孩子都在張邈那兒,我看你還是到張邈那兒去吧。畢諶跪下來磕頭說,畢諶決不背叛明 公,曹操也很感動,流下眼淚,誰知道一轉背畢諶就跑了。跑了以後最後曹操和張邈作戰把張邈打敗了,畢諶做了俘虜,大家都說這畢諶肯定要倒霉了吧!曹操嘆了 一口氣說,盡孝的人能不盡忠嗎?他既然是一個孝子,那他一定是一個忠臣,畢諶不殺,派他去做官,做什麼官呢,到孔夫子的老家魯國去做個丞相,孝子嘛。

* 曹操的用人方法是靈活多變的,因為他明白非常之時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類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說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可是如果這 種人才可以用,那種人才也可以用,那曹操不就成了好好先生了嗎?面對着形形色色的人才,曹操是如何把握用人這個度的呢?曹操用人的秘訣究竟是什麼呢?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 抓大放小 不拘小節

  第五個關係,是『大與小』的關係,所謂大小是指什麼呢?大德和小節。那麼曹操的做法是什麼呢?抓大放小、不拘小節。比方說有個叫文聘的,這個人 是劉表的部下,劉表派他駐守北方。劉表死了以後劉表的兒子劉琮接班,這個時候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南下,劉琮馬上就投降了曹操,然後跟文聘說我們一起投降 曹操吧。文聘不去,一直守着,一直到曹操南下過了漢水,文聘才去見曹操。曹操這個時候就半開玩笑地說,文聘兄,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呢?文聘非常嚴肅地說,曹 公啊,我原來是跟隨劉荊州——劉荊州就是指劉表——我是跟隨劉荊州報效國家的人,我沒有做到這一點非常慚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個地方,以便既無愧於地下 九泉的人,就是指劉表,也無愧於他托給我的孤兒,就是指劉琮,我是萬般無奈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來見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臉面早早地來見你呢?說完號 啕大哭。曹操一聽,肅然起敬,也陪着流下眼淚,然後說文聘啊,你是個忠臣啊,這樣吧,你做江夏太守吧。於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幾十年,當然他的爵 位步步高升,由關內侯而亭侯,而鄉侯,而縣侯,侯爵的爵位是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住了這個咽喉要地,擊敗了關羽,擊敗了孫權。那麼曹 操看重文聘的是什麼呢?大節,忠啊,忠就是一個最大的道德,所以不能說曹操不重視道德。

  但是對於小節呢?曹操主張睜隻眼閉隻眼。曹操手下有一個很重要的謀士叫做郭嘉,郭嘉這個人可能行為是不太檢點的,多次被一個負責紀律檢查的官員 叫陳群的當眾指責,郭嘉依然故我。曹操也信任如故,但是同時曹操又獎勵陳群,就是曹操既不去處分郭嘉和干預郭嘉,也不去指責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 人生活行為不檢點的這樣一個缺點,同時他又對陳群說你這樣是對的。那這叫什麼呢?這就叫抓大放小,曹操心裡非常清楚一點,就是道德的底線必須堅守,如果你 不堅守道德的底線,結果是滿朝都是小人,這是曹操要表揚和肯定陳群的原因,就是陳群你堅守道德的底線,你批評作風不正派、行為不檢點的人這是對的!但是曹 操又明白另一個道理,就是你不能糾纏雞毛蒜皮,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點、有錯誤、有毛病,所以這個事情也不能做。所以曹操的這個做 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我們一般人理解的所謂中庸之道,而應該說是得中庸之精髓,中庸精髓講什麼?講『有經有權』,就是 有些東西是常規的,有些東西是權宜的,不能認準一個死理。

這就是曹操在處理五種關係的做法,在這個做法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看到的是曹操的大氣,其實曹操的用人之術也好,用人之道也好,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大氣,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嘛,大海為什麼大?就因為江河流入大海的時候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魚龍混雜。一個大海它能不能說,我大海是不 能夠接受污水的,我只能接受清純的礦泉水?那就不成其為大海了。曹操恰恰就是有這樣大海一樣寬闊的胸懷,君自我要,小人我也用,用什麼?用其所長,只要大 德不虧、大節不虧,什麼生活作風問題、行為做派問題、言行舉止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去管他。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哪有什麼清一色的隊伍呢?水至清 則無魚,人至差則無徒,嶢嶢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把自己弄得太純淨、太乾淨不是好事情,尤其是作為一個要成就大業的人,千萬不要追求什麼清一色。

  曹操的這樣的一種胸襟和這樣的一種作風使他廣納了人才,有人統計,到曹操去世前,他的核心謀士、重要謀士、一般謀士一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 的是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昱,五大謀士。如果來檢索以下,我們就會發現這五大謀士基本上都是自己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個人是從敵營當中 投奔曹操的,賈詡來投奔的時候還捎帶了一個張繡。這些人來到曹操身邊的時候是有原因的,郭嘉離開袁紹的時候對袁紹身邊的謀士說了一番話,說出了他為什麼要 離開袁紹投奔曹操的原因,而這句話十分重要,那麼郭嘉究竟向袁紹的謀士們說了什麼?他這番話裡面又隱含着什麼樣的玄機呢?請看下集——天下歸心。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7 21:01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二、天下歸心

在上一集講到,袁紹與曹操的人才之爭中有很多人離開袁紹投奔曹操,其中有一位關鍵人物——謀士郭嘉。郭嘉從小胸懷大志,在二十歲時就已經敏銳地感覺 到天下即將大亂,於是隱居以待時機。最初郭嘉投奔到當時勢力最強大的袁紹麾下,袁紹也對他極為敬重,並把他作為人才厚禮款待。然而郭嘉卻在曹操招賢納士之 時神秘地離開袁紹,投奔曹操的帳下。郭嘉可以說是對袁紹和曹操都有獨到的見解,那麼郭嘉為什麼要離開袁紹,投奔曹操呢?這裡面究竟有着怎樣的玄機呢?廈門 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細品曹操的用人之道,【易中天品三國】之『天下歸心』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上一集我們講到,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謀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都是主動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個人來自曹操的對手的陣營,郭嘉和荀彧是從袁紹那裡投奔曹操的。郭嘉臨走的時候跟袁紹的謀士說了一番話,這番話很重要,郭嘉是這麼說的,他說:

  『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的這段話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就是一個智慧的人,尤其是一個準備做謀士的人,要能夠善於為自己選擇一個好老闆。你要是老闆選錯了,那你 這一肚子的學問、知識、謀略,那你就沒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闆選對了,那你就可以功成名就。第二層意思,袁紹不是一個好老闆,為什麼呢?袁公徒效周公之下 士,那麼周公是如何下士的呢,『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就是說他正在洗頭,突然有人通報說有一個人才來了,馬上停止洗頭,把頭髮抓住去接見。正在吃飯 的時候,有人通報說人才求見,馬上把嘴巴里的飯吐出來,然後出去接見。洗一次頭他三握髮,吃一餐飯他三吐哺,他非常尊重人才,求賢若渴。郭嘉說,這個樣子 袁紹是學會了,但是沒有學到周公的精髓,所以袁紹的禮賢下士是靠不住的,何況袁紹本人還有一些什麼毛病,所以袁紹不是好老闆。還有第三層意思,郭嘉沒有明 說,我們可以猜出來,那就是曹操是個好老闆。

*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謀士郭嘉的眼裡,曹操才是一個能夠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決然地離開袁紹投奔曹操。也就是說,人才都是擇賢主而歸附的,因為人才 只有在一個好老闆手底下才會實現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做一個好老闆呢?易中天先生又為什麼認為曹操是一個好的老闆呢?

那麼曹操怎麼就是個好老闆呢?也有以下幾點表現: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這兩個人對曹操用人之道的評價,唯才所宜 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統一的。什麼叫知人善任?包括三個內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種類型的人才;第 三,知道把這些人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適。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說我們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們 的特點是什麼呢?作風正派, 清正廉明,曹操就讓他們去主持組織部和幹部部的工作,選拔官員,果然他們兩個選拔推薦上來的那都是德才兼備的。再比方說棗祗和任峻這兩個人,這兩個人的特 點是什麼呢?任勞任怨,曹操就讓他們去屯田,結果曹操的屯田製得到了貫徹和落實,曹操獲得了豐厚的糧草和經濟基礎。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個特點,知人善 任、唯才所宜。這個特點,連最討厭曹操的人,比方說寫【容齋隨筆】的洪邁,他也承認,洪邁對曹操的用人也有這麼一個評價:『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就是說他不管安排什麼人做什麼事都非常地合適,都非常地稱職,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推誠取信,用人不疑。這個是用人的一般原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會用人的人都是這 麼做的。但是曹操這裡有一點特殊,特殊在什麼地方呢?就在於曹操第一他身處亂世,亂世的特點是什麼呢,人心浮動,人際關係緊張,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誠 意,用曹操的話說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這是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曹操的雙重角色,曹操這個人用周瑜的話說叫『名為漢相,實為漢 賊』,當然這個事情我們現在也不能肯定地說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漢賊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曹操在前期他還是想把漢王朝維護下去的,他後期的個人野心膨 脹,變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嘗沒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名義上是為漢王朝招納人才,實際上它是希望這些人才為他所用。但是這樣一來,他 又一個優勢,他也有一個劣勢,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又優有劣,優勢是什麼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漢王朝、現任皇 帝的名義,以及這個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祿來招攬人才,比劉備比孫權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勢是什麼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來的是為誰服務的,是效忠皇帝的還 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這就難免會有猜疑。第三個特點就是曹操陣營複雜,他這個陣營裡面有原來東漢王朝的官員,有新招聘和新選拔的官員,有曹操自己帶出來 的人,也有別人陣營裡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麼這些人之間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說對於曹操來說,信任和誠意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環境、在這 個條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領導人,一定要表現出自己的寬容和誠意。

我們前面一再講曹操對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麼寬容,他對張繡,對魏種,對畢諶,還有對曾經惡毒攻擊他的人,比方說陳琳,對這些人這麼寬容,他是為 什麼?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這個人確確實實是真心誠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這裡來為國家效勞,我是非常誠懇的,哪怕你們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 不後悔,也不計較,甚至我也不懲罰,只要你再來,他就是為了表達這個誠意。那麼這樣的一種信任和誠意,他換來的是什麼呢?換來的是忠誠。比方說于禁,于禁 是曹操自己親手從行伍當中提拔起來的將領。曹操第一次南征張繡的時候,張繡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後又反叛了嗎,反叛的時候就打得曹操有點落花流水了,這時曹軍 是很混亂的,但是唯獨于禁的這個隊伍非常地整齊,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隊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幾個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狽不 堪的樣子,于禁就問他們怎麼回事,他們說,我們被青州兵搶劫了,青州兵是什麼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黃巾軍,這個黃巾軍投降曹操以後曹操把他們收編為青 州兵,曹操對他們特別寬容,這些人一看曹操打敗了就起來作亂,就把曹操其他的隊伍搶劫了。于禁一看這還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隊伍怎麼可以這樣做!然後隊伍 開過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頓,再往回撤。這時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趕緊跑到曹操那兒告了于禁一刁狀,等到于禁回到大本營的時候,上上下下已經是沸沸揚揚 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頓好自己的隊伍,安下營寨,沒有及時去見曹操。當時就有人跟于禁說,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還不去向曹公說清楚,你現在在安營紮寨干 這些事幹什麼?于禁說,敵兵在後,說來就來,我們不做好準備怎麼迎敵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個人的進退榮辱要放在後面,再說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 人,他怎麼會聽信讒言呢?安頓好部隊以後,做好了戰鬥準備以後,于禁才去見曹操,曹操大加表揚,說於將軍你真是有古之良將的風度,太好了。這是什麼?信任 換忠誠。

* 曹操在對待人才上能夠量才而用,並以相互信任架起了與人才溝通的最佳橋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所以曹操往往在失敗的邊緣能夠與眾將 領齊心協力,共渡難關,尤其是在一個爾虞我詐的亂世,這更顯出了曹操的誠意與寬容。可是寬容只是表現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軍隊就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 克嗎?曹操又是依靠什麼樣的用人之道來樹立自己的權威的呢?

  曹操用人的第三個特點是:令行禁止,賞罰分明。曹操治軍是很嚴的,多次下達和頒布各種命令, 要求嚴明軍紀。因為曹操很清楚,一支沒有紀律的隊伍是不能戰勝敵人的。而且曹操還能夠做到以身作則。有一個有名的故事,可能觀眾朋友們都很熟悉,就是有一 次在行軍的時候曹操下達了一個命令,不得踐踏農田,他要保護農民,誰的馬如果踩了麥田那是殺頭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騎兵全部下馬步行,一隻手牽着馬,另外 一隻手用武器,用戈啊什麼東西把麥子護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沒有下馬,結果馬驚了,一傢伙跳到麥田裡面,曹操的馬踐踏了麥田。曹操馬上下馬,把軍法 官叫來說,該當何罪?軍法官說,殺頭。曹操說那就請你行刑吧。唉呦,那怎麼可以呢,反正古代有這個傳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法不施於尊者,統帥怎麼 能夠殺頭呢。曹操說那沒有辦法,那就割一把頭髮吧,自己拔出劍來把頭髮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過罰了。這個故事是記載在一部對曹擦很不友好的書裡面,這 個書的名字叫【曹瞞傳】,用來說明什麼呢,說明曹操虛偽,奸詐,說你下道命令說踩了麥田就要殺頭,結果你弄個頭髮下來。其實不然啊,曹操這個也是受刑的, 叫髡刑,髡刑就是把頭髮剃掉,因為古人認為這個身體膚發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棄的,而且髡刑是帶有侮辱性的這樣一個刑罰,所以他還是受了刑的,還是表現了 曹操的執法嚴明。

  那麼曹操罰得重,賞得也不含糊。曹操獎賞部下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像某些豪帥那樣,憑一時的興致。我們知道軍閥混戰的時候會有很多所謂豪帥,一仗 打下來以後,這仗打贏了,來,來,來,哥幾個,分了,這個給你,這個給你,這個給你,隨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實沒道理。曹操如果要獎賞一個人,肯定有兩 條,第一,這個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勞;第二,曹操的獎勵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給你的獎勵一定超過你希望的那個份額,他加碼,他在獎勵你的時候他考慮 得周到,可能周到得連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個非常會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則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為一個統帥,他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從來不 和部下爭風頭、爭面子、搶功勞,他所有的功勞都歸於部下;第二個,他的獎勵絕不走過場,一定讓你實實在在地得到好處,曹操是一個非常非常實在的人,正是這 種實在的作風使得大家覺得跟着曹操確實是跟對了。

第四個特點是:虛懷若谷,見賢思齊。曹操不和部下爭風頭、爭面子、搶功勞,這且不說,而且部下給 他提意見,如果他沒有採納,犯了錯誤他一定檢討,他一定把過錯都攬到自己身上。當然在很多情況下曹操是虛心納諫的,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 為作為一個人才來說他固然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勞、智慧換取他應得的報酬,這是他的一個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夠施展才華,自己的建議、策劃能得到采 納。我們讀史書可以看到,大量的這樣的記載,太祖聽之,從之,善之,當然也有不聽的時候,也有太祖不聽,如果不聽而決策錯誤,曹操一定檢討。有一次曹操打 孫權的時候,曹操就做了一個決定,就準備把淮南的老百姓都遷移到北方去,當時有個叫蔣濟的人就不贊成。曹操說你看上次我跟袁紹官渡之戰的時候我就把白馬的 老百姓遷移到延津,蔣濟說,曹公,現在這個情況和你跟袁紹打白馬的時候不一樣了,再說老百姓他都是戀土的,戀家的,誰願意搬來搬去,不要遷移他們。曹操不 聽,不聽以後這些老百姓一聽曹操要把他們遷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孫權那兒去了。所以後來蔣濟去見曹操,曹操聽說蔣濟來了以後馬上出門迎接,然後呵呵呵 地笑着,拉着蔣濟的手說,哎呀蔣濟,你看你看這事我弄得,我本來是想讓他們躲避一下孫賊的,誰知道把他們都趕到孫賊那去了,你看我干的這事,檢討。而且我 們還要學他一點,就是檢討也用不着總是哭喪着臉,我們現在一些當領導的犯了錯誤不願意檢討就是因為一檢討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檢討也有各種感 情,你也可以笑着檢討,笑着檢討你也不丟面子,接受你檢討的人他也還是覺得你是有誠意的。

  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個特點,根據這四個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八句話:

真心誠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誠待人;開誠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設身處地,以寬容人;揚人責己,以功歸人;論功行賞,以獎勵人。

* 曹操作為一個好老闆,是非常會用人的,他十分清楚『爭天下必先爭人』。可是身處亂世,老伴選擇人才,人才也選擇老闆,這就類似於今天的雙向選擇,因此爭取 人才必須先征服人才的心。而易中天先生認為曹操能夠恩威並舉,並善於自我批評和將心比心,這難道就是曹操爭取人心的獨家秘訣嗎?那麼,曹操那麼多用人之術 的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玄機呢?

  其實重要的不是曹操怎麼做,而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用人之術,而是用人之道。『道』是什麼呢?道就是人性,就是人心。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太了解人是怎麼回事了,他知道他的將士們跟着他出生入死是為了什麼,因此有『以功歸人,以獎勵人』。他知道人都是有弱點的,也都是有缺點的,因此有『以法治人,以寬容人』。他也知道人是理性的動物,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通情達理的,因此有『以理服人,以信取人』。他還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有時候感情的維繫比利益的維繫更重要,更起作用,因此有『以誠待人,以情感人』。所以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不在於他的術,那些具體的做法,而在於他的道,而在於他對人心、人性的透徹地理解和把握。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就是官渡之戰之後,曹操繳獲了袁紹大量的圖書、資料、文件、書信,就發現其中有自己的人寫給袁紹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 應,這是通敵的證據,這是背叛的證據,應該把這些信都拿出來一個一個地按圖索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有二心的,把那些動搖分子,都給我揪出來,曹操沒有, 曹操發現有這麼一堆書信以後,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燒毀。曹操這個事情做的是太漂亮了,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就問曹操,你為什麼要把這麼重要的證據都毀掉 了?曹操說,哎呀,算了吧,說老實話我和袁紹作戰是以弱勝強,袁紹是強勢,我是弱勢,那個時候連我曹操自己老實說心裡都沒底,我都沒有把握能不能打勝這一 仗,何況大家呢?很正常嘛!曹操這手做得實在是聰明,聰明在什麼地方呢?他很清楚,當時的形勢就是他說的那個情況,那麼既然是那樣一個情況,當時秘密和袁 紹有來往的,肯定不是一個小數,不是一個兩個、三個五個,弄不好就是幾十個、上百個,這些人你都清算,你清算不了,既然清算不了,不如乾脆不清算,我不但 不清算,我連把柄我都不拿在手裡,我當着你的面我沒有拆封,我沒有看,我不知道有誰在勾結袁紹,我現在把證據全部燒毀,大家放心好了,只要以後你跟着我曹 某人,忠心耿耿,以前的事我不知道,人情做到底了。曹操很清楚,在這樣複雜的政治鬥爭當中,有些時候是要裝糊塗的,裝糊塗才能寬容人,寬容人才能得人心, 得人心才能的天下,所以叫做老白姓有句話說『不啞不聾不做阿公』,有時候就是要裝聾作啞。洞悉人心、洞察人性已經不容易,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就更不容易, 更為難得的是曹操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比方說他銷毀這些證據,他獎勵他手下的將領,他給自己的缺點錯誤做檢討,他感謝那些給他提意見的人,他做這些所有事 情的時候,他做得坦誠,大氣,自然,實在,一點沒有裝腔作勢的樣子,這就太難了。

* 曹操能夠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也就掌握了用人之道。曹操掌握了用人之道,也就知道了手下的人才最需要什麼。當曹操知道了人才的需求,也就知道了他能夠給予人才什麼。因此說到底,曹操的用人之道也就是他的做人之道,那麼曹操的做人之道究竟是什麼呢?

  曹操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幾個原因,第一點,曹操聰明,他知道一個搞政治鬥爭的人,一個在戰場上作戰的的人,全講真話那是不可能的,全講假話 是行不通的,這樣一個人必須把握什麼時候說真話,什麼時候說假話,對誰說真話,對誰說假話。對敵人,你肯定要說假話,兵不厭詐嘛,你不能說實話;但是你對 你自己的謀士,他們可都是聰明人,那你要說真話,你說真話你才能換取信任,你換取了信任他才會盡心竭力地為你出謀劃策,你才能克敵制勝。曹操他能夠把握這 個真假之間的這個度,這叫做聰明。

  第二個原因就是隨和,曹操這個人性格裡面有很好的一面就是他是個性情中人,我們都知道曹操是個詩人,他身上既有軍事將領的素質,他也有詩人的氣 質,他只要不是在正式辦公、正式作戰的時候,他為人是很隨和的,他會跟大家說說笑話,開開玩笑,打打哈哈,這樣他就有了一種親和力。一個做領導的,太嚴肅 了不好,太嚴肅了,人家覺得你不可親近;太隨便了也不好,太隨便了你沒有威望,最好是像曹操這樣,需要威望的時候他是不怒而威,平時的時候他又親切隨和, 這樣就使自己的下屬既尊敬他,又愛戴他,這個分寸,曹操也把握得很好。所以曹操經常把正經事用開玩笑的口氣來說,比方說他有一個人在他敵人那邊,自己的父 親被曹操下了大獄,曹操就給他寫封信說,令尊大人在我的監獄裡日子過得還不錯,不過呢,國家也不能老掏錢替人家的爸爸養老啊,你看着辦吧,非常好玩兒。

第三個原因,他的真誠,曹操是真心誠意、實實在在希望有很多人來幫助他,他確實感到自己一個人是孤單的,是勢單力薄的, 這是他的真話。曹操有一首詩叫【短歌行】,裡面有這樣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翻譯過來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 的愛心,只是由於你的原因啊,讓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誰?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夠幫助他成就一番事業的朋友,這個感情是真實的,所以第三個原因是他的 真誠。

  第四個原因是深沉,曹操是一個很深沉的人,我們去看一下這首【短歌行】,他的開頭的句子是什麼呢?『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是很短的,我們應該利用這短暫的人生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因此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朋友來幫助我。所以他的用人之道是站在這樣 一個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的高度產生出來的,絕非一般意義上的用人之道,所以曹操這個人是很隨和的,也是很深沉的。郭嘉對曹操有這樣一個評價,叫『外易 簡而內機明』,就是表面上看着他隨隨便便,實際上裡面內心深處很深很深,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歡,他可以和你談笑風生,他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他可以和你勾肩搭 背,但是請你注意,當他和你握手言歡嘻嘻哈哈的時候,他在觀察着你,而且看人看得入木三分,他會把他對面的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爛在肚子裡,然後他知道 怎樣來對待你,或者說怎樣來對付你。曹操看人是很厲害的,袁紹那麼氣焰囂張,袁術那麼不可一世,曹操都沒有放在眼裡,唯獨對於那個先前賣草鞋,後來寄人籬 下的劉備另眼相待,曹操甚至說出了這樣的話:『今天下英雄,為使君與操耳』。這句話是很奇怪的,劉備是不是英雄?如果劉備是英雄,那麼曹操說這句話等於明 說爭天下的就是我們倆了,不該說啊,應該爛在肚子裡。那麼如果劉備不是英雄的話,那曹操說這個話幹什麼呢?所以我們就很想弄清楚曹操看劉備看得準不準,劉 備是不是英雄?曹操有沒有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請看下集——青梅煮酒。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7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三、青梅煮酒

俗話說,『亂世英雄起四方』,在三國時代的亂世中,各路諸侯都自稱英雄,然而,曹操卻聲稱當時只有兩個人可以稱為英雄,一個是曹操本人,那麼另一個被曹操看重的人會是誰呢?曹操為什麼要說他是英雄?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青梅煮酒。

在三國時代眾多的英雄人物中,劉備一直是一個謎。他剛出道的時候,一無所有,到處東奔西走,因為四處投靠他人,還背上了反覆無常的罵名。然而他所到之處,卻總是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熱情的款待,曹操甚至認為只有自己和劉備才是真正的英雄。而劉備當時沒有自己的地盤,也沒有自己的軍隊,是在曹操那裡寄人籬下,那麼曹操為什麼還要說劉備是英雄?在真實的歷史上,曹操說過這句話嗎?歷史上真正的劉備,他的所作所為,是否配得上英雄這個評價呢?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座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青梅煮酒』。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們講到,曹操是非常會用人的,曹操會用人是因為他會識人,也就是因為他會看人,他看人可以達到入木三分的程度,所以對於不可一世的袁術、氣焰囂張的袁紹他都不放在眼裡,惟獨對劉備另眼相看,而且說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這個故事後來被【三國演義】演繹成一段非常精彩的小說情節,這就是『青梅煮酒論英雄』,這個故事在【三國演義》裡面大概是這樣的——漢獻帝的丈人,車騎將軍董承受獻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也就是漢獻帝在衣帶裡面藏了一份密詔給董承,要他把曹操幹掉。那麼董承就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搞這個宮廷政變,其中就找到了劉備,找到劉備以後,董承和劉備歃血會盟,就是弄一杯酒,然後把血擱進去,喝血酒,然後『立券書名』,寫了一個叫做『義狀』,大家都來簽名,我們一定要保衛皇上、消滅曹賊,大家簽名:車騎將軍董承、左將軍劉備。這個事兒幹完了以後,劉備就跟董承說,這個事情是很機密的,我們要小心一點,不要引起曹賊的懷疑,於是劉備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就開始種菜。

[畫話音]劉備在三國的亂世中一直是東奔西走,到處尋找出頭的機會,他怎麼會和曹操同在朝廷中共事,並且還要參與宮廷政變殺掉曹操呢?原來,劉備在鎮壓黃巾軍起家後,受到當時一些諸侯的重視,徐州牧陶謙曾在危難時刻向劉備求救,後來陶謙在病故前將徐州交給了劉備,但劉備又被袁術、呂布攻打,劉備不能抵抗,於是被迫投奔曹操。

那麼這一天劉備正種菜呢,曹操派人來請他,劉備只好跟着來人到了曹府,曹操一見劉備第一句話就是,將軍在家幹得好大事啊!當時嚇得劉備大驚失色,結果曹操說你為什麼在家裡種菜啊?哦,原來是這個事兒,劉備才放下心來。然後曹操把劉備帶到花園裡面說,說我當年行軍的時候遇到過一件事兒,就是沒有水喝,於是我就跟士兵們說前面就有一片梅林,那裡面有很多青梅可以止渴,所有的將士嘴巴裡面都生出唾液來了,這就是『望梅止渴』這個典故的來歷;那麼現在梅子又成熟了,我想起這段往事,覺得這個青梅又正好用來做酒,我就用青梅煮了一些酒請你來和我一起喝酒。喝着喝着天上開始起了烏雲,曹操就說,你看這個『龍從雲,虎從風』,有雲它就必定有龍,有風就會有虎,老虎是和風在一起的,龍是和雲在一起的,你看天上這個雲多像龍,龍它是什麼特點呢?龍它變化無常,雄心壯志,就像英雄一樣,哎,我們是不是來討論一下當今誰是英雄啊?劉備說,你看我劉備哪有資格討論英雄啊呢,我也認不得幾個人嘛。曹操說不要緊啊,你不認識這些人你聽總聽說過吧,你看看都是哪些人使英雄啊?劉備說比方說袁術啊,曹操說『冢中枯骨』,袁紹啊,『何足為慮』,劉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路數下來,曹操都說不是英雄。劉備說,那劉備就不知道誰是英雄了,那麼曹操用手指了一下劉備,又指了一下自己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當時劉備正在吃飯,可能是一隻手拿着筷子一隻手拿着勺子,『啪嗒』,筷子和勺子就掉地下了。曹操說你何至於此呢?正好天上打雷,劉備說哎呀,你看這打雷啊,這雷把我嚇的。那麼劉備回到住處以後就跟關羽和張飛說,這地方咱不能待了,因為曹操這句話等於說將來和他爭天下的就是我啊,他能容得下我嗎?我們得找個機會走。那幺正好曹操需要有人去攔截袁術,劉備就去了。這就是『青梅煮酒論英雄』大概的故事情節,【三國演義】這一段從文學的角度講寫得非常精彩,從歷史的角度講大體真實,因為它的所有的這些說法都是有來歷的,比方說曹操說的那句話這個是【三國志》裡面有記載的,董承受獻帝的衣帶密詔【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有記載。

[畫話音]【三國演義》裡寫青梅煮酒論英雄,其中寫到,劉備因為秘密參加了推翻曹操的衣帶詔事件,所以心裡有鬼,聽到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後,以為曹操知道了內幕,嚇得筷子掉到了地上,一回家就要開溜。衣帶詔事件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還只是在密謀階段,劉備為什麼就要慌慌張張地逃跑呢?對於這件事情,易中天先生是怎麼認為的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衣帶詔這個事情是【三國志】和【後漢書】都記錄在案的,估計可能有,我們來看看【三國志】是怎麼記載的。【三國志】的記載是這樣:
『車騎將軍董承受獻帝衣帶中秘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就是劉備開始的時候沒攙和這件事。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碰巧這個時候曹操不知道發了什麼神經,莫名其妙跟劉備說了這句話,於是劉備怎麼樣呢?
『遂與承等同謀。』
它有『遂與』兩個字,也就是說於是劉備才和董承結盟了。碰巧劉備又被曹操派出去打袁紹,『未發』,所以又沒有攙和進去。這兩個碰巧,太巧了,邏輯上有問題,所以【三國演義】就把這個次序顛倒了,是劉備先參加了董承的密謀,然後曹操又說了那句話,所以劉備就跑了。這樣一來從邏輯上講是通了,但是劉備的人品就可疑了,你不是和董承賭咒發誓歃血會盟立券書名鐵了心要幹掉那操賊嗎?怎麼事情還沒開始,你才見了一根井繩就像見了蛇一樣的就溜之大吉了呢?你應該留在京城觀望一會兒,看看有沒有機會下手啊。那麼對於劉備來說是萬歲爺的性命重要,還是你劉備的性命重要呢?你就是這樣做忠臣的嗎?忠臣不是應該為國獻身嗎,為國捐軀嗎,為皇上分憂嗎?你怎麼拔腿就跑了呢?又有了問題。那這樣一來問題就集中在一個問題上,就是劉備去攔截袁術,是他自己主動要求的,還是曹操派他去的?

【三國志•先主傳】的說法讓我們感覺到是曹操派他去的,叫做『會見使』,這個『會』就是碰巧被派出去了,所以劉備不是貪生怕死,不是背信棄義,是身不由己,這是為劉備做了一個掩飾。但是【三國志•程昱傳】的記載不一樣,【程昱傳】怎麼記載呢?就是劉備帶兵去攔截袁術以後,程昱和郭嘉得到消息,馬上去找曹操,然後程昱說了一句話,程昱說什麼呢,『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

『借之以兵,必有異心』。這句話怎麼理解?就是劉備不但主動地要求出去截攔袁術——因為當時袁術準備和袁紹會合,而且還向曹操借了兵,曹操還借了軍隊給他,程昱說這就是劉備有異心的證據。曹操聽了以後後悔,派人再去追,追不回來了。然後劉備一到徐州就把徐州刺史車胄殺了,自己占了徐州,當然他運氣出奇地好,碰巧這個時候袁術又死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來,劉備是主動要求去攔截袁術的,而他去攔截袁術是一個藉口,實際上是要逃離曹操的控制。

劉備這樣做的根本原因在於他是一個英雄,既然是英雄,他就不會心甘情願地寄人籬下,他遲早要走。直接原因則是曹操說了那句話,戳穿了他的心思,他覺得自己不可能再韜晦下去了。那麼由此推出來的結論,應該是曹操說了這句話。但是曹操又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呢?曹操說這句話等於挑明了,爭奪天下地就是我們倆,既然曹操是這樣認為的他就應該把劉備殺了,不是少一個爭天下的嗎?即便他不把劉備殺了,他也至少要把劉備扣起來軟禁起來,怎麼把他放跑了呢?為什麼方跑了他不說,還要借給他軍隊呢?你這叫做什麼?放虎歸山還如虎添翼,以曹操之狡詐或者說聰明,他不該幹這個蠢事啊。這樣一推論下來我們反過來又覺得整個的事件都很可疑,整個事件都是可疑的。

[畫話音]事件的可疑之處在於,曹操青梅煮酒,認為普天之下只有他和劉備才算得上是英雄,但劉備既然參加了推翻曹操的衣帶詔密謀,卻在消滅曹操的陰謀展開之前先行離開,這算得上是英雄的所作作為嗎?其次,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竟然當着劉備的面暗示出對方是自己將來爭奪天下的對手,以曹操的深謀遠慮,他會說出這句話來嗎?對於這兩個問題,易中天先生的看法又是什麼呢?

我的結論是,第一,劉備是英雄,第二,曹操說了這句話。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劉備是不是英雄?說劉備是英雄,很多人難以接受,這也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劉備這人是一窩囊廢,也就兩大本事,第一是會哭,第二是會跑,所謂劉備哭荊州,大家都知道,他借了荊州以後魯肅來討還荊州,劉備就問諸葛亮怎麼辦?諸葛亮說很簡單,你就哭啊,你一哭魯肅不就沒主張了嗎。其實這是不真實的,第一,劉備也不是只會哭和跑,他還會別的;第二,哭和跑也不丟人,也不能證明他窩囊,證明他不是英雄。因為我們要看他為什麼哭、為什麼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很正常嘛,打不贏我不跑我等死啊!那當然要跑,是不是。那麼哭也要看他為什麼哭,比方說關羽死了他哭,那不丟人,那是他的情意啊!實際上我們去看曹操,曹操跑不跑?曹操也沒少跑啊,對不對,曹操剛開始起兵的時候也是打不贏就跑啊,有一次還是曹洪把馬借給他他才跑掉的;曹操哭不哭,郭嘉死了曹操也哭啊,還有很多他的朋友比如鮑信死了曹操也是哭的。怎麼曹操的跑和哭就不丟人,劉備跑、哭就丟人呢?這不公平嘛!

但是怎麼說你都覺得劉備這個人不像英雄,好,我們先看劉備不像英雄的表現,四點。

第一點,劉備沒有強大的軍隊。劉備起兵的時候也是靠財團資助的,是中山國的兩個大商人叫張世平和蘇雙資助了劉備一筆錢,劉備就招募了一些軍隊,但是估計這個軍隊規模很小,因為劉備帶着這個軍隊去討伐黃巾軍以後得到的賞賜是什麼呢?就任『安喜尉』,就是安喜縣的縣尉,換現在話說是副縣級公安局長,可見人馬不多。以後劉備也一直沒有太像樣的軍隊,所以我們在史書上經常看到的是劉備借兵,劉備那個時候向別人借兵,還借將,比方說借過趙雲,劉備借兵借將說實話,比我現在借錢還方便,張口就借,現在咱借個錢還真不好意思開口,他沒有什麼像樣的軍隊。我們知道那是一個亂世,亂世的特點是什麼呢?亂是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劉備沒什麼槍他就不是草頭王,他怎麼是英雄呢?這是第一點。

第二,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他老在那兒飄着,好容易得到一塊地方它很快就沒了,比方說徐州,陶謙也讓給他,其他的人也贊成他去代理徐州的政務,那剛剛得手呂布就把它拿走了。所以他只好東奔西走地投靠他人,朝秦暮楚地寄人籬下,所以劉備有一次喝醉了酒以後他痛哭流涕,說我劉備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基本,基本這兩個字什麼意思?就是根據地,我劉備要是有一塊根據地,現在那些人哪裡是我的對手。

第三點,劉備也沒有像樣的戰功。什麼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啊,這些赫赫有名的戰績那是羅貫中幫他打的,而我們看【三國志】正史的記載經常看到是四個字:
先主敗績

打敗了。當然他也打過一些勝仗,小仗,沒有什麼有名的仗。前期軍閥割據,諸侯混戰的時候,蕩平天下的是誰?是曹操啊,哪一個軍閥,比方說呂布也好、袁術也好、袁紹也好,哪一個是劉備幹掉的?而且劉備打仗也是不行的,劉備從曹操那兒逃走以後得到了徐州,得到消息說曹操要打他,劉備還不相信,說曹操要跟袁紹打仗,怎麼會來打我呢?等到他出門一看看見曹操的旗子亮出來了,開過來了,他自己嚇得掉頭就跑,所有人都顧不上。這怎麼像英雄呢?

第四,劉備也沒有太大的名氣。袁術就曾經非常蔑視地說,『術生年以來,不知有劉備』,就是我袁術活了一輩子沒聽說過什麼劉備的。還有個事情可以證明劉備沒有名,就是劉備當平原相的時候,孔榮當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包圍了,沒有辦法,派太史慈突圍出來找劉備,請劉備去救援。太史慈找到劉備,劉備的反應是什麼?【後漢書】的記載是:
『驚曰: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耶?』

很吃驚地說,孔融還知道天下有個叫劉備的?這個情節在【三國志】的描述是:劉『備斂容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斂容就是很嚴肅的臉。那麼這兩個記錄哪一個更真實呢?我認為是【後漢書】的更真實,我們可以來比較一下這兩種表情。太史慈來說我們孔北海被黃巾軍包圍了,請劉將軍派兵救援,劉備肅然起敬說,哦,孔北海還知道有劉備啊!這是一種表情;『驚曰』是什麼呢?啊,孔北海還知道天下有劉備啊!可見沒有名嘛,而且希望有人知道。

所以劉備是沒有強大的隊伍,沒有穩固的地盤,沒有像樣的戰功,沒有太大的名氣。可是這樣一個人所到之處卻倍受歡迎和尊敬,舉兩個人就可以了,一個是曹操,劉備投奔曹操以後曹操給他的待遇是什麼呢?

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就是出去以後坐一輛車子,進來以後坐一個席位,待遇高吧!後來他去投奔袁紹,袁紹給他的待遇是什麼呢?出城二百里相迎。那麼為什麼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這些人都認為劉備是英雄,除了袁術。

[畫話音]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劉備開始並沒有自己的地盤,整日東奔西走,到處寄人籬下,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他在很多方面的表現看上去都不太像是一個英雄。到了小說【三國演義】中更是把劉備描寫得窩窩囊囊,除了一會哭、二會跑,別的本事是一樣沒有。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是英雄嗎?
是。有什麼證據?四個證據。

第一,劉備有英雄之志。劉備投奔劉表以後有一次和劉表縱論天下英雄,有個叫許汜的人就發表一個議論,就說到一個叫陳登的人,陳登的字叫元龍,許汜說陳元龍這個人沒有禮貌,他說我到下邳去見陳元龍,陳元龍半天不跟我說話,最後自顧自地跑到一個大床上去睡,讓我睡小床。劉備就發表意見了,說許先生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素有國士之名,大家都把你看做國士,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正是需要你這樣的國士出來為國家分憂,來平定天下的,可是你整天幹什麼呢?『求田問舍』,整天買地買房子,這樣的人元龍先生是看不起的,他怎麼會跟你說話?實話說,你也是運氣好碰上了元龍先生,你要是碰到我劉備這樣的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樓上,讓你睡地下!還說什麼大床小床!

有英雄之志。而且這個例子還說明什麼?說明劉備有英雄之氣。劉備並不是我們想象的窩窩囊囊、只會跑只會哭的窩囊廢,他也是性情中人。

第三點,劉備有英雄之魂。我們知道劉備的前半生是很糟糕的,史書上的說法是八個字:
五易其主,四失妻子。

不停地投靠他人,又不停地遭到挫折和失敗。說實在,換了別人,尤其是一個以英雄自詡的人,不說是早就自殺了吧,至少也早就灰心喪氣了,早就不耐煩了。但是我們看看史書上的記載,何曾見過劉備灰心喪氣,只見他屢敗屢戰,他不甘心啊,這說明什麼?說明他有英雄之魂。

最後一點,劉備有英雄之義。對於劉備這個人,史書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一個評價是呂布的部將的評價,因為劉備短時間地投靠過呂布,呂部的部將當時就跟呂布說,劉備這個人反覆難養這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養不住的白眼狼,你別養他了,叫做『反覆難養』。另一個評價是袁紹做出來的,說劉玄德弘雅有信義說劉備這個人是很講誠信和義氣的,袁紹也還是會看人的,也不是那麼差。那麼這個評價是相反的,但是不矛盾,為什麼不矛盾呢?很簡單,看對誰。劉備是一個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的人,所以他絕不會心甘情願地、長時間地、永遠地寄人籬下,所以對於他的投靠對象他是『反覆難養』;但作為一個英雄他肯定要廣納人才,團結一批人來完成他的事業,所以他對於他的依靠對象他是『弘雅有信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關羽和張飛,關羽和張飛跟了劉備以後就跟了一輩子,關羽還來了一個千里走單騎,為什麼?就是劉備重義啊。按照史書上的記載,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這個關係表面上看是兄弟,實際上是君臣,因為一旦出席正式場合的時候劉備坐在當中,關羽和張飛是站在後面的,對外他們是君臣關係。回家是兄弟關係,書上的記載叫做『寢則同床』,就是劉備經常是跟他這兩個兄弟睡在一張床上的,這就是英雄之義,這就是兄弟情誼。只不過呢,我有一點沒弄明白,就是劉備和關羽、張飛都睡在一張床上的時候他們的太太在哪裡?

劉備是英雄,關羽看出來了,張飛看出來了,後來諸葛亮也看出來了,那要說曹操看不出來恐怕講不通,應該說曹操也看出來了,那麼問題在於曹操看出來不等於要說出來啊。
[畫話音]曹操能夠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在所有人都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先一步把漢獻帝遷到自己的地盤許縣,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說明曹操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但為什麼在青梅煮酒的時候,曹操卻會當着劉備的面說只有自己和劉備才是當今天下的英雄?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對於這件事情,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樣分析的呢?
他為什麼要說出來呢?我們現在也只能提供幾種猜測性的意見供大家參考,不能是定論。一種猜測性的意見,是曹操這個人還是不夠穩重,因為他畢竟是性情中人,有詩人氣質,可能哪天酒喝多了一點,一不小心就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了,有這種可能。第二種可能也可以理解為火力偵察、敲山震虎,那我就跟你說出來,看你認不認,看你怎麼行動,且看他如何動作,這也可以解釋。意思就是說,咱倆誰也別裝孫子,咱倆心裡都明白,咱倆誰也不比誰聰明,誰也不比誰傻,天下英雄就咱倆,你看着辦。果然劉備孫子裝不下去了,找個機會溜之大吉。

那麼劉備逃走是可以理解的,擱我們也得逃啊,人家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你還不走,等死啊。可曹操為什麼要放呢?這個又想不通啊,也只能提出一點猜測性的意見。第一種可能,曹操現在還不是奸雄,他還不那麼心狠手辣,等曹操到了晚年變成地地道道的奸雄的時候他殺起人來真是不眨眼睛,包括殺掉了人品一流的崔琰和智慧一流的荀彧。第二種可能,是曹操這個時候還要做容人狀,當時程昱他們建議曹操殺掉劉備的時候曹操的回答是這樣的,說:『方今收天下英雄之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現在正是收買人心的時候,劉備他又孫子裝得很好是吧,你找不到他什麼過錯,大家又認為他是個英雄,你把他殺了,你失天下人之心,這個不行。那麼第三種可能,是我個人認為可能性最大的一種,就是曹操雖然看出了劉備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是個英雄,但沒有用武之地,沒有地盤,沒有軍隊,沒有自己的軍事集團,而一個沒有用武之地的英雄可以不算是英雄,可以不必太防範,可以等他將來像模像樣是個英雄的時候再收拾不遲。我個人認為這一種可能性也許較大,反正不管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原因,總而言之曹操是把劉備放走了。

也不管曹操是怎麼盤算的,人算都不如天算,曹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甚至我們還可以肯定地說不但曹操沒有想到,就連劉備自己也沒有想到,青梅煮酒八年之後,有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從山林中走出,成為劉備的總參謀長。這一下子劉備就鹹魚翻身了,因為正是這個人幫助劉備取得了用武之地,劉備不但有了自己的地盤,而且這個地盤還越坐越大,最後和曹操、孫權形成了三國鼎足而立的勢態。這個人的名字我們都知道,他叫諸葛亮。諸葛亮出山以後,命運的天平就開始向劉備傾斜,而更加讓人想不到的是,同一年,曹操最重要的謀士郭嘉去世了。諸葛亮出山,郭嘉去世,曹、劉兩方的力量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諸葛亮出山的重要這是不言而喻的,那麼郭嘉的去世有那麼重要嗎?郭嘉又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請看下集——天生奇才。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7 21:17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四、青梅煮酒

在三國時代眾多的英雄人物中,劉備一直是一個謎。他剛出道的時候,一無所有,到處東奔西走,因為四處投靠他人,還背上了反覆無常的罵名。然而他所到 之處,卻總是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熱情的款待,曹操甚至認為只有自己和劉備才是真正的英雄。而劉備當時沒有自己的地盤,也沒有自己的軍隊,是在曹操那裡寄人 籬下,那麼曹操為什麼還要說劉備是英雄?在真實的歷史上,曹操說過這句話嗎?歷史上真正的劉備,他的所作所為,是否配得上英雄這個評價呢?廈門大學易中天 教授座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青梅煮酒』。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們講到,曹操是非常會用人的,曹操會用人是因為他會識人,也就是因為他會看人,他看人可以達到入木三分的程度,所以對於不可一世的袁 術、氣焰囂張的袁紹他都不放在眼裡,惟獨對劉備另眼相看,而且說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這個故事後來被【三國演義】演繹成一段非常精彩的 小說情節,這就是『青梅煮酒論英雄』,這個故事在【三國演義》裡面大概是這樣的——

  漢獻帝的丈人,車騎將軍董承受獻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也就是漢獻帝在衣帶裡面藏了一份密詔給董承,要他把曹操幹掉。那麼董承就找了一些 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搞這個宮廷政變,其中就找到了劉備,找到劉備以後,董承和劉備歃血會盟,就是弄一杯酒,然後把血擱進去,喝血酒,然後『立券書名』,寫 了一個叫做『義狀』,大家都來簽名,我們一定要保衛皇上、消滅曹賊,大家簽名:車騎將軍董承、左將軍劉備。這個事兒幹完了以後,劉備就跟董承說,這個事情 是很機密的,我們要小心一點,不要引起曹賊的懷疑,於是劉備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就開始種菜。

  * 劉備在三國的亂世中一直是東奔西走,到處尋找出頭的機會,他怎麼會和曹操同在朝廷中共事,並且還要參與宮廷政變殺掉曹操呢?原來,劉備在鎮壓黃巾軍起家 後,受到當時一些諸侯的重視,徐州牧陶謙曾在危難時刻向劉備求救,後來陶謙在病故前將徐州交給了劉備,但劉備又被袁術、呂布攻打,劉備不能抵抗,於是被迫 投奔曹操。

  那麼這一天劉備正種菜呢,曹操派人來請他,劉備只好跟着來人到了曹府,曹操一見劉備第一句話就是,將軍在家幹得好大事啊!當時嚇得劉備大驚失 色,結果曹操說你為什麼在家裡種菜啊?哦,原來是這個事兒,劉備才放下心來。然後曹操把劉備帶到花園裡面說,說我當年行軍的時候遇到過一件事兒,就是沒有 水喝,於是我就跟士兵們說前面就有一片梅林,那裡面有很多青梅可以止渴,所有的將士嘴巴裡面都生出唾液來了,這就是『望梅止渴』這個典故的來歷;那麼現在 梅子又成熟了,我想起這段往事,覺得這個青梅又正好用來做酒,我就用青梅煮了一些酒請你來和我一起喝酒。喝着喝着天上開始起了烏雲,曹操就說,你看這個 『龍從雲,虎從風』,有雲它就必定有龍,有風就會有虎,老虎是和風在一起的,龍是和雲在一起的,你看天上這個雲多像龍,龍它是什麼特點呢?龍它變化無常, 雄心壯志,就像英雄一樣,哎,我們是不是來討論一下當今誰是英雄啊?劉備說,你看我劉備哪有資格討論英雄啊呢,我也認不得幾個人嘛。曹操說不要緊啊,你不 認識這些人你聽總聽說過吧,你看看都是哪些人使英雄啊?劉備說比方說袁術啊,曹操說『冢中枯骨』,袁紹啊,『何足為慮』,劉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路數下 來,曹操都說不是英雄。劉備說,那劉備就不知道誰是英雄了,那麼曹操用手指了一下劉備,又指了一下自己說: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當時劉備正在吃飯,可能是一隻手拿着筷子一隻手拿着勺子,『啪嗒』,筷子和勺子就掉地下了。曹操說你何至於此呢?正好天上打雷,劉備說哎呀,你 看這打雷啊,這雷把我嚇的。那麼劉備回到住處以後就跟關羽和張飛說,這地方咱不能待了,因為曹操這句話等於說將來和他爭天下的就是我啊,他能容得下我嗎? 我們得找個機會走。那幺正好曹操需要有人去攔截袁術,劉備就去了。這就是『青梅煮酒論英雄』大概的故事情節,【三國演義】這一段從文學的角度講寫得非常精 彩,從歷史的角度講大體真實,因為它的所有的這些說法都是有來歷的,比方說曹操說的那句話這個是【三國志》裡面有記載的,董承受獻帝的衣帶密詔【三國志】 和【後漢書】都有記載。

  * 【三國演義》裡寫青梅煮酒論英雄,其中寫到,劉備因為秘密參加了推翻曹操的衣帶詔事件,所以心裡有鬼,聽到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 後,以為曹操知道了內幕,嚇得筷子掉到了地上,一回家就要開溜。衣帶詔事件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還只是在密謀階段,劉備為什麼就要慌慌張張地逃跑呢? 對於這件事情,易中天先生是怎麼認為的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衣帶詔這個事情是【三國志】和【後漢書】都記錄在案的,估計可能有,我們來看看【三國志】是怎麼記載的。【三國志】的記載是這樣:
『車騎將軍董承受獻帝衣帶中秘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
就是劉備開始的時候沒攙和這件事。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碰巧這個時候曹操不知道發了什麼神經,莫名其妙跟劉備說了這句話,於是劉備怎麼樣呢?
『遂與承等同謀。』
它有『遂與』兩個字,也就是說於是劉備才和董承結盟了。碰巧劉備又被曹操派出去打袁紹,『未發』,所以又沒有攙和進去。這兩個碰巧,太巧了,邏輯上有問 題,所以【三國演義】就把這個次序顛倒了,是劉備先參加了董承的密謀,然後曹操又說了那句話,所以劉備就跑了。這樣一來從邏輯上講是通了,但是劉備的人品 就可疑了,你不是和董承賭咒發誓歃血會盟立券書名鐵了心要幹掉那操賊嗎?怎麼事情還沒開始,你才見了一根井繩就像見了蛇一樣的就溜之大吉了呢?你應該留在 京城觀望一會兒,看看有沒有機會下手啊。那麼對於劉備來說是萬歲爺的性命重要,還是你劉備的性命重要呢?你就是這樣做忠臣的嗎?忠臣不是應該為國獻身嗎, 為國捐軀嗎,為皇上分憂嗎?你怎麼拔腿就跑了呢?又有了問題。那這樣一來問題就集中在一個問題上,就是劉備去攔截袁術,是他自己主動要求的,還是曹操派他 去的?

  【三國志·先主傳】的說法讓我們感覺到是曹操派他去的,叫做『會見使』,這個『會』就是碰巧被派出去了,所以劉備不是貪生怕死,不是背信棄義, 是身不由己,這是為劉備做了一個掩飾。但是【三國志·程昱傳】的記載不一樣,【程昱傳】怎麼記載呢?就是劉備帶兵去攔截袁術以後,程昱和郭嘉得到消息,馬 上去找曹操,然後程昱說了一句話,程昱說什麼呢,
『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

『借之以兵,必有異心』。這句話怎麼理解?就是劉備不但主動地要求出去截攔袁術——因為當時袁術準備和袁紹會合,而且還向曹操借了兵,曹操還借了軍隊給 他,程昱說這就是劉備有異心的證據。曹操聽了以後後悔,派人再去追,追不回來了。然後劉備一到徐州就把徐州刺史車胄殺了,自己占了徐州,當然他運氣出奇地 好,碰巧這個時候袁術又死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來,劉備是主動要求去攔截袁術的,而他去攔截袁術是一個藉口,實際上是要逃離曹操的控制。

  劉備這樣做的根本原因在於他是一個英雄,既然是英雄,他就不會心甘情願地寄人籬下,他遲早要走。直接原因則是曹操說了那句話,戳穿了他的心思, 他覺得自己不可能再韜晦下去了。那麼由此推出來的結論,應該是曹操說了這句話。但是曹操又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呢?曹操說這句話等於挑明了,爭奪天下地就是我 們倆,既然曹操是這樣認為的他就應該把劉備殺了,不是少一個爭天下的嗎?即便他不把劉備殺了,他也至少要把劉備扣起來軟禁起來,怎麼把他放跑了呢?為什麼 方跑了他不說,還要借給他軍隊呢?你這叫做什麼?放虎歸山還如虎添翼,以曹操之狡詐或者說聰明,他不該幹這個蠢事啊。這樣一推論下來我們反過來又覺得整個 的事件都很可疑,整個事件都是可疑的。

  * 事件的可疑之處在於,曹操青梅煮酒,認為普天之下只有他和劉備才算得上是英雄,但劉備既然參加了推翻曹操的衣帶詔密謀,卻在消滅曹操的陰謀展開之前先行離 開,這算得上是英雄的所作作為嗎?其次,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竟然當着劉備的面暗示出對方是自己將來爭奪天下的對手,以曹操的深謀遠慮,他會說出這 句話來嗎?對於這兩個問題,易中天先生的看法又是什麼呢?

  我的結論是,第一,劉備是英雄,第二,曹操說了這句話。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劉備是不是英雄?說劉備是英雄,很多人難以接受,這也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劉備這人是一 窩囊廢,也就兩大本事,第一是會哭,第二是會跑,所謂劉備哭荊州,大家都知道,他借了荊州以後魯肅來討還荊州,劉備就問諸葛亮怎麼辦?諸葛亮說很簡單,你 就哭啊,你一哭魯肅不就沒主張了嗎。其實這是不真實的,第一,劉備也不是只會哭和跑,他還會別的;第二,哭和跑也不丟人,也不能證明他窩囊,證明他不是英 雄。因為我們要看他為什麼哭、為什麼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很正常嘛,打不贏我不跑我等死啊!那當然要跑,是不是。那麼哭也要看他為什麼哭,比方 說關羽死了他哭,那不丟人,那是他的情意啊!實際上我們去看曹操,曹操跑不跑?曹操也沒少跑啊,對不對,曹操剛開始起兵的時候也是打不贏就跑啊,有一次還 是曹洪把馬借給他他才跑掉的;曹操哭不哭,郭嘉死了曹操也哭啊,還有很多他的朋友比如鮑信死了曹操也是哭的。怎麼曹操的跑和哭就不丟人,劉備跑、哭就丟人 呢?這不公平嘛!

  但是怎麼說你都覺得劉備這個人不像英雄,好,我們先看劉備不像英雄的表現,四點。

  第一點,劉備沒有強大的軍隊。劉備起兵的時候也是靠財團資助的,是中山國的兩個大商人叫張世平和蘇雙資助了劉備一筆錢,劉備就招募了一些軍隊, 但是估計這個軍隊規模很小,因為劉備帶着這個軍隊去討伐黃巾軍以後得到的賞賜是什麼呢?就任『安喜尉』,就是安喜縣的縣尉,換現在話說是副縣級公安局長, 可見人馬不多。以後劉備也一直沒有太像樣的軍隊,所以我們在史書上經常看到的是劉備借兵,劉備那個時候向別人借兵,還借將,比方說借過趙雲,劉備借兵借將 說實話,比我現在借錢還方便,張口就借,現在咱借個錢還真不好意思開口,他沒有什麼像樣的軍隊。我們知道那是一個亂世,亂世的特點是什麼呢?亂是英雄起四 方,有槍就是草頭王,劉備沒什麼槍他就不是草頭王,他怎麼是英雄呢?這是第一點。

  第二,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他老在那兒飄着,好容易得到一塊地方它很快就沒了,比方說徐州,陶謙也讓給他,其他的人也贊成他去代理徐州的政務, 那剛剛得手呂布就把它拿走了。所以他只好東奔西走地投靠他人,朝秦暮楚地寄人籬下,所以劉備有一次喝醉了酒以後他痛哭流涕,說我劉備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基 本,基本這兩個字什麼意思?就是根據地,我劉備要是有一塊根據地,現在那些人哪裡是我的對手。

  第三點,劉備也沒有像樣的戰功。什麼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啊,這些赫赫有名的戰績那是羅貫中幫他打的,而我們看【三國志】正史的記載經常看到是四個字:
先主敗績

打敗了。當然他也打過一些勝仗,小仗,沒有什麼有名的仗。前期軍閥割據,諸侯混戰的時候,蕩平天下的是誰?是曹操啊,哪一個軍閥,比方說呂 布也好、袁術也好、袁紹也好,哪一個是劉備幹掉的?而且劉備打仗也是不行的,劉備從曹操那兒逃走以後得到了徐州,得到消息說曹操要打他,劉備還不相信,說 曹操要跟袁紹打仗,怎麼會來打我呢?等到他出門一看看見曹操的旗子亮出來了,開過來了,他自己嚇得掉頭就跑,所有人都顧不上。這怎麼像英雄呢?




  第四,劉備也沒有太大的名氣。袁術就曾經非常蔑視地說,『術生年以來,不知有劉備』,就是我袁術活了一輩子沒聽說過什麼劉備的。還有個事情可以 證明劉備沒有名,就是劉備當平原相的時候,孔榮當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包圍了,沒有辦法,派太史慈突圍出來找劉備,請劉備去救援。太史慈找到劉備,劉備的 反應是什麼?【後漢書】的記載是:『驚曰: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耶?』 很吃驚地說,孔融還知道天下有個叫劉備的?這個情節在【三國志】的描述是:劉『備斂容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

斂容就是很嚴肅的臉。那麼這兩個記錄哪一個更真實呢?我認為是【後漢書】的更真實,我們可以來比較一下這兩種表情。太史慈來說我們孔北海被黃巾軍包圍了, 請劉將軍派兵救援,劉備肅然起敬說,哦,孔北海還知道有劉備啊!這是一種表情;『驚曰』是什麼呢?啊,孔北海還知道天下有劉備啊!可見沒有名嘛,而且希望 有人知道。

  所以劉備是沒有強大的隊伍,沒有穩固的地盤,沒有像樣的戰功,沒有太大的名氣。可是這樣一個人所到之處卻倍受歡迎和尊敬,舉兩個人就可以了,一個是曹操,劉備投奔曹操以後曹操給他的待遇是什麼呢?

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就是出去以後坐一輛車子,進來以後坐一個席位,待遇高吧!後來他去投奔袁紹,袁紹給他的待遇是什麼呢?出城二百里相迎。那麼為什麼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這些人都認為劉備是英雄,除了袁術。

  *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劉備開始並沒有自己的地盤,整日東奔西走,到處寄人籬下,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他在很多方面的表現看 上去都不太像是一個英雄。到了小說【三國演義】中更是把劉備描寫得窩窩囊囊,除了一會哭、二會跑,別的本事是一樣沒有。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是英雄嗎?

  是。有什麼證據?四個證據。

  第一,劉備有英雄之志。劉備投奔劉表以後有一次和劉表縱論天下英雄,有個叫許汜的人就發表一個議論,就說到一個叫陳登的人,陳登的字叫元龍,許 汜說陳元龍這個人沒有禮貌,他說我到下邳去見陳元龍,陳元龍半天不跟我說話,最後自顧自地跑到一個大床上去睡,讓我睡小床。劉備就發表意見了,說許先生你 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素有國士之名,大家都把你看做國士,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正是需要你這樣的國士出來為國家分憂,來平定天下的,可是你整天幹什麼呢? 『求田問舍』,整天買地買房子,這樣的人元龍先生是看不起的,他怎麼會跟你說話?實話說,你也是運氣好碰上了元龍先生,你要是碰到我劉備這樣的小人,我恨 不得自己睡在樓上,讓你睡地下!還說什麼大床小床!

  有英雄之志。而且這個例子還說明什麼?說明劉備有英雄之氣。劉備並不是我們想象的窩窩囊囊、只會跑只會哭的窩囊廢,他也是性情中人。

  第三點,劉備有英雄之魂。我們知道劉備的前半生是很糟糕的,史書上的說法是八個字:
    五易其主,四失妻子。
不停地投靠他人,又不停地遭到挫折和失敗。說實在,換了別人,尤其是一個以英雄自詡的人,不說是早就自殺了吧,至少也早就灰心喪氣了,早就不耐煩了。但是我們看看史書上的記載,何曾見過劉備灰心喪氣,只見他屢敗屢戰,他不甘心啊,這說明什麼?說明他有英雄之魂。

  最後一點,劉備有英雄之義。對於劉備這個人,史書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一個評價是呂布的部將的評價,因為劉備短時間地投靠過呂布,呂部的部將當時就跟呂布說,劉備這個人反覆難養這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養不住的白眼狼,你別養他了,叫做『反覆難養』。另一個評價是袁紹做出來的,說劉玄德弘雅有信義,說劉備這個人是很講誠信和義氣的,袁紹也還是會看人的,也不是那麼差。那麼這個評價是相反的,但是不矛盾,為什麼不矛盾呢?很簡單,看對誰。劉備是一個有 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的人,所以他絕不會心甘情願地、長時間地、永遠地寄人籬下,所以對於他的投靠對象他是『反覆難養』;但作為一個英雄他肯定要 廣納人才,團結一批人來完成他的事業,所以他對於他的依靠對象他是『弘雅有信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關羽和張飛,關羽和張飛跟了劉備以後就跟了一輩子,關 羽還來了一個千里走單騎,為什麼?就是劉備重義啊。按照史書上的記載,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這個關係表面上看是兄弟,實際上是君臣,因為一旦出席正式場合的 時候劉備坐在當中,關羽和張飛是站在後面的,對外他們是君臣關係。回家是兄弟關係,書上的記載叫做『寢則同床』,就是劉備經常是跟他這兩個兄弟睡在一張床 上的,這就是英雄之義,這就是兄弟情誼。只不過呢,我有一點沒弄明白,就是劉備和關羽、張飛都睡在一張床上的時候他們的太太在哪裡?

  劉備是英雄,關羽看出來了,張飛看出來了,後來諸葛亮也看出來了,那要說曹操看不出來恐怕講不通,應該說曹操也看出來了,那麼問題在於曹操看出來不等於要說出來啊。 

  * 曹操能夠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在所有人都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先一步把漢獻帝遷到自己的地盤許縣,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說明曹操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但為 什麼在青梅煮酒的時候,曹操卻會當着劉備的面說只有自己和劉備才是當今天下的英雄?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對於這件事情,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樣 分析的呢?

  他為什麼要說出來呢?我們現在也只能提供幾種猜測性的意見供大家參考,不能是定論。一種猜測性的意見,是曹操這個人還是不夠穩重,因為他畢竟是 性情中人,有詩人氣質,可能哪天酒喝多了一點,一不小心就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了,有這種可能。第二種可能也可以理解為火力偵察、敲山震虎,那我就跟你說出 來,看你認不認,看你怎麼行動,且看他如何動作,這也可以解釋。意思就是說,咱倆誰也別裝孫子,咱倆心裡都明白,咱倆誰也不比誰聰明,誰也不比誰傻,天下 英雄就咱倆,你看着辦。果然劉備孫子裝不下去了,找個機會溜之大吉。

  那麼劉備逃走是可以理解的,擱我們也得逃啊,人家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你還不走,等死啊。可曹操為什麼要放呢?這個又想不通啊,也只能提出一點猜 測性的意見。第一種可能,曹操現在還不是奸雄,他還不那麼心狠手辣,等曹操到了晚年變成地地道道的奸雄的時候他殺起人來真是不眨眼睛,包括殺掉了人品一流 的崔琰和智慧一流的荀彧。第二種可能,是曹操這個時候還要做容人狀,當時程昱他們建議曹操殺掉劉備的時候曹操的回答是這樣的,說:
『方今收天下英雄之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現在正是收買人心的時候,劉備他又孫子裝得很好是吧,你找不到他什麼過錯,大家又認為他是個英雄,你把他殺了,你失天下人之心,這個不行。那麼第三種可 能,是我個人認為可能性最大的一種,就是曹操雖然看出了劉備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是個英雄,但沒有用武之地,沒有地盤,沒有軍隊, 沒有自己的軍事集團,而一個沒有用武之地的英雄可以不算是英雄,可以不必太防範,可以等他將來像模像樣是個英雄的時候再收拾不遲。我個人認為這一種可能性 也許較大,反正不管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原因,總而言之曹操是把劉備放走了。

  也不管曹操是怎麼盤算的,人算都不如天算,曹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甚至我們還可以肯定地說不但曹操沒有想到,就連劉備自己也沒有想到,青梅煮酒 八年之後,有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從山林中走出,成為劉備的總參謀長。這一下子劉備就鹹魚翻身了,因為正是這個人幫助劉備取得了用武之地,劉備不但有了自己的 地盤,而且這個地盤還越坐越大,最後和曹操、孫權形成了三國鼎足而立的勢態。這個人的名字我們都知道,他叫諸葛亮。諸葛亮出山以後,命運的天平就開始向劉 備傾斜,而更加讓人想不到的是,同一年,曹操最重要的謀士郭嘉去世了。諸葛亮出山,郭嘉去世,曹、劉兩方的力量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諸葛亮出山的重要這是 不言而喻的,那麼郭嘉的去世有那麼重要嗎?郭嘉又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請看下集——天生奇才。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7 21:19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五、天生奇才

公元207年,一直不走運的劉備終於從隆中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出山後幫助劉備取得了用武之地,劉備不但有了自己的地盤,而且地盤還越來越大,最後 和曹操、孫權形成了三國鼎足而立的局面。而曹操集團卻開始走下坡路,這個一個人的去世有關。諸葛亮出山後,劉備的力量變得強大起來,這不難理解,但為什麼 曹操集團中一個人的英年早逝竟然會使曹、劉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重大的變化,使曹操實現統一中國的理想變得困難起來?這個人是誰?他對曹操真的有那麼重要 嗎?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天生奇才』。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青梅煮酒,講到劉備這個人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氣,有英雄之魂,有英雄之義,可就是沒有英雄之地。也就是說他沒有一個根據地,他是 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樣一個沒有用武之地的英雄那至少是一個打折扣的英雄,甚至可以說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個空頭英雄,是個候補英雄。也許是由於這樣一 個原因,曹操一念之差就把他給放了,放了以後劉備能不能成氣候那就看他的運氣了,劉備的運氣如何?出奇地好。六年以後,也就是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事 情,第一件事情是這一年的七月,曹操重要的謀士郭嘉因病去世。第二件事情,就是也在這一年,諸葛亮走出了隆中,來到了劉備的身邊。這一下子劉備時來運轉, 鹹魚翻身。有人會說你這是什麼邏輯啊?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這是劉備的運氣,劉備從此走上了成功之路;郭嘉碰巧在這一年死了,有關係嗎?

  有。我們知道劉備的競爭對手是誰呢?曹操,是吧,劉備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曹操的力量,也就是說劉備要戰勝曹操,或者說他要擺脫困境,他們兩個鬥爭 的勝負在於他們力量的對比。而力量的變化無非是此長彼消,或者是此消彼長。諸葛亮來到劉備的身邊,是劉備『長』,同時意味着曹操『消』;郭嘉去世,那麼意 味着曹操『消』,同時意味着劉備『長』,就是諸葛亮出山和郭嘉去世這兩件事情都是劉備賺了、曹操虧了。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兩個人物的分量和量 級,就是郭嘉的分量和量級要和諸葛亮相當才行,你不能說劉備這邊來了一個諸葛亮,曹操那邊死了個看門的,這個就沒有關係。

  * 諸葛亮出山後,有英雄之志的劉備如虎添翼,力量迅速壯大,從寄人籬下的狼狽狀態開始走向了成功之路,最終建立了一方基業,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 面,諸葛亮對劉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分量能和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分量相提並論嗎?郭嘉和諸葛亮,他們的能力和對各自集團的貢獻是相當 的嗎?郭嘉對於曹操有那麼重要嗎?

  是的,郭嘉對於曹操來說極為重要。我們看一看曹操的生平,他的事跡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是郭嘉來到他身邊以後,到去世,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凱 歌,成功地平定和統一了中國的北部,一直到郭嘉參與的最後一次戰爭,就是曹操征烏丸,大獲全勝,徹底消滅了袁紹家族的力量。那麼這個時候曹操志得意滿,率 兵南下,打荊州,打劉表,也很順利。一直最後曹操打到江陵,又接管了劉表在江陵的艦船順江而東來到赤壁,結果怎麼樣?遭到迎頭痛擊,曹操是碰了釘子了,船 燒了,人撤了,這個時候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他說如果郭嘉還在——郭嘉字奉孝,郭奉孝就是郭嘉了,郭嘉是在曹操北征烏丸的時候病逝的——所以曹操說,唉,如果郭奉孝還在的話,孤怎麼會 落到這個地步呢。那麼曹操這一段話是記載在【三國志·郭嘉傳》裡邊的,這句話到了【三國演義》裡面演繹了一下,在【三國演義》裡面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 說曹操在赤壁遭到失敗以後一路遁逃,走華容道,最後退到南郡,駐守南郡的曹仁設下盛宴為曹操接風,酒過三巡曹操忽然哇的一聲哭出來了。當時所有人都很吃 驚,曹仁就問曹操說,丞相,你在前方失利的時候那麼危險,你一滴眼淚都沒有掉,現在你已經回到後方來了,我們兵強馬壯,正可以整頓軍隊報仇雪恨,為什麼要 哭呢?曹操說:
『我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如果郭奉孝還在,我怎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接着曹操捶胸大哭,說: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三國演義】的說法是眾謀士默然,都很慚愧,都很鬱悶。

  那麼這個故事在毛宗崗父子的批語裡面就把曹操批得狗血噴頭,毛宗崗父子怎麼說呢?毛宗崗父子把這件事和曹操宛城之戰哭典韋聯繫起來了,就是曹操 第一次南征張繡的時候張繡舉手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就拿到了宛城,志得意滿,然後忘乎所以,最後張繡突然反叛,殺得曹操措手不及,曹操的愛子,他的長子曹 昂、他的侄子曹安民、他的愛將典韋都在這次戰爭中犧牲了,那麼戰後曹操舉行了一個祭奠儀式來祭奠他的愛將典韋,那麼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曹操祭奠典韋 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說我兒子死了,我侄子死了,我都不心疼,我心疼典韋啊!這叫做哭典韋,前面講的呢,哭郭嘉,毛批就把這兩件事情聯繫起來了,他說了 一個什麼話呢?他說:

  『曹操前哭典韋,而後哭郭嘉。哭典韋之哭所以感動眾將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眾謀士也。前之哭勝似賞,後之哭勝似打。不謂奸雄眼淚,既可以做錢帛用,又可以做挺杖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哭典韋是為了感動眾將士,哭郭嘉是為了羞慚眾謀士,意思是說曹操哭典韋是為了讓其他的這些將士都給他賣命,曹操哭郭嘉是嘲笑你這些謀士都沒有 用。這段話當然說得是很漂亮,但問題是無的放矢,因為在這裡毛批批的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曹操,是小說中的曹操,不是歷史上的曹操。

  歷史上的曹操並不可笑,歷史上的曹操是祭奠過典韋,但是沒有說我兒子死了、我侄子死了我都不在乎我就在乎典韋死了,而且赤壁之戰曹操失利有多種 原因,將來我們講赤壁之戰的時候我還要詳細地向大家介紹,它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不是謀士失職造成的。而且在這次戰爭中曹操的謀士並沒有失職,比方說劉備和 孫權的這個聯盟早就有人預見到了,誰,程昱,當時程昱就斷定你打劉備劉備往江東跑,孫權肯定跟他聯合,預見到了。還有,曹操占據了荊州以後準備順江東下再 去打孫權,也有人勸阻,誰,賈詡,賈詡勸他休兵,不要再往東打,採取懷柔政策把荊州這個地方治理好,江東地區可以不戰而勝。曹操不聽,才有這樣一個失敗, 所以曹操的謀士在這次戰爭中是盡責的、是稱職的,那麼曹操有什麼必要羞愧他們呢?沒有。那好,既然曹操哭郭嘉不是為了羞愧他的那些謀士,那我們就要問,曹 操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呢?曹操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去讀一下【三國志】我們就可以看到,曹操這個時候是仰天長嘆,他是嘆 息,嘆什麼?嘆自己命苦,我好容易有一個郭嘉,而且我好容易統一了中國北方,我眼看就要統一全中國了,郭嘉你怎麼就走了呢?你怎麼就離我而去了呢?我怎麼 這麼命苦呢?如果郭嘉郭奉孝你還在,雖然我們也會遇到困難,也會遇到挫折,但是你一定能夠幫助我走出困境的。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曹操有那麼多謀士,他為什 麼還要這樣說呢?

  * 曹操有很多謀士,謀士們也都在盡心盡職地出謀劃策,其中也不乏一些很好的建議和意見,曹操為什麼還要哭郭嘉?並且說出『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句話?郭嘉和別的謀士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曹操為什麼如此看重郭嘉呢?

  是因為郭嘉這個謀士很特別,郭嘉特別在什麼地方呢?特別在他是一個軍事天才,郭嘉的特點是神機妙算、當機立斷、出奇制勝、隨機應變、料事如神、敢出險招。這個我們可以舉郭嘉參與的最後一次戰爭為例,郭嘉參與的最後一次戰爭就是征烏丸。

  烏丸又叫做烏桓,是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的大本營柳城就是現在咱們東北遼寧省的錦州市,這一些少數民族在這個歷史時期是站在袁紹一邊的。官 渡之戰袁紹打敗了,後來袁紹又病死了,他的這個權力、他的軍隊就交給了他三個兒子,長子袁譚、中子袁熙、小兒子袁尚,而袁紹是指定袁尚做接班人。那麼曹操 就去打這三個人,後來袁譚被曹操殺了,袁尚和袁熙就逃到了烏丸,準備和烏丸的力量結合起來對抗曹操。那麼曹操要統一中國北方,必須消滅他們,要消滅袁熙和 袁尚就必須打烏丸。但是這個仗很難打,我們可以看一下地圖:曹操把漢獻帝接到了哪裡呢?許都,就是現在河南的許昌。他自己把自己的大本營設在哪裡呢?設在 鄴城,也就是現在河北的臨漳。那麼烏丸在哪呢?在遼寧省的錦州,所以這個路途非常遙遠。當時很多人反對曹操打烏丸,事後曹操還特別獎勵了這些反對他打烏丸 的人,因為這一仗打得太險了,曹操說你們的意見是長久之計,我的取勝是僥倖的,這個故事我們以前也講過了。那麼這些人反對打烏丸的理由是什麼呢?兩條,第 一條,他們說袁尚和袁熙是亡虜,是兩個打敗了仗的傢伙,烏丸是夷狄,是少數民族,貪而無親,就是這兩伙人他是搞不到一起去的,他們不可能聯合起來,不用 打。第二個顧慮,就是我們如果勞師遠征、虛國遠征,我們南方的那個劉表會來打我們,因為劉備這個梟雄現在跑到劉表那兒去了,劉備肯定慫恿劉表來打我們,這 也是後顧之憂啊。

  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是吧,但是郭嘉主張打。郭嘉主張打有三個理由,第一,他說烏丸是遠,但是正因為烏丸遠,所以他們絕對想不到我們會去打他, 這叫做『恃遠無備』,他是沒有準備的,如果我突然襲擊一下可以打他個措手不及,這叫做『可以打』。第二個理由呢,就是袁紹對烏丸是有恩的,袁紹的兒子跑到 烏丸去以後他們肯定會結合起來,他們一旦結合起來,不但是統一中國北方的目標不能實現,就是我們現在已經占有的冀州和青州說不定都不是我們的了,這叫做 『應該打』。第三點,劉表這個人來偷襲我們要不要擔心?郭嘉說不用擔心,為什麼呢?郭嘉說劉表『坐談客耳』,什麼意思呢?說劉表這個傢伙他是個誇誇其談的 傢伙,坐在這兒聊天可以,打仗他不行;是的,劉備是到了他那個地方,劉備也確實是個英雄,但是劉表是不會信任劉備的,因為劉表很清楚劉備的能力在自己之 上,他絕不肯也不敢信任劉備;而且劉表現在此刻是根本不知道拿劉備怎麼辦,信任他吧,委以重任吧,派以重兵吧,怕劉備將來奪自己的地位,不信任他吧,劉備 怎麼肯給他出力呢。所以郭嘉跟曹操說,明公放心,劉表肯定不會來襲擊我們。

  這個就叫做料事如神啊!果然曹操的軍隊出發以後,劉備就建議劉表說我們現在趁虛而入,趕快打到許昌把皇上接到我們荊州來,就是襄陽,我們就挾天 子以令諸侯了。劉表說,啊,等等吧,看看吧,想想吧,他不動彈劉備是沒有軍隊的,劉表不派兵劉備就沒有辦法。等到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烏丸幹掉了以 後,班師回朝的時候,劉表才來找劉備說哎呀,兄弟,這個事好像是,你看這個我錯過一次機會了。唉,劉備拿這個不爭氣的宗室——都是他們劉家人嘛——沒有辦 法,只好說,啊,也沒有什麼關係啦,現在我們反正是一個戰爭年代,機會多得很,這個,只要下回咱不錯過了就行了啊。其實劉表哪裡還有機會啊?建安十二年曹 操平定了烏丸,十三年就來打劉表,曹操是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打劉表的,八月份劉表就死了,他哪裡有機會?沒有機會。這就是郭嘉的料事如神。

  那麼我們現在就知道郭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他是什麼呢?他是看透了人。他最早看透了袁紹,他知道袁紹成不了大氣候,他投奔曹操;他後來看透了 呂布,曹操征呂布的時候,眼看就要勝利的時候曹操準備撤兵,郭嘉要他打下去,把呂布滅掉了;他看透了孫策,這個故事以後我們再講;他看透了劉表,他幾乎把 曹操所有的敵人都看透了,而且他也看清了自己的主人。郭嘉去世以後,曹操上表朝廷要表彰郭嘉、獎勵郭嘉,曹操說了這樣的話,他說每次重大行動之前,我曹操 往往決定不下來,都是郭嘉當機立斷,所以平定天下郭嘉的功勞是最大的。也就是說在每次重大的軍事政治行動之前都是郭嘉替曹操出謀劃策,而且做出決定,那麼 郭嘉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把曹操看得很清楚,他知道曹操是一個能夠接受、採納正確意見的人,如果是像袁紹那樣剛愎自用、像袁紹那樣嫉賢妒能、像袁紹那樣猶 豫不決、像袁紹那樣自以為是,郭嘉的智慧又有什麼用呢?你要知道郭嘉出的是險招啊。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打仗的時候,孫策準備從南面襲擊曹操,也是到許昌去搶 皇帝,也是郭嘉斷定他不會來。

  * 現在我們知道,郭嘉對於曹操來說確實非常重要。郭嘉來到曹操身邊後,曹操一路凱歌,伐呂布、戰袁紹、征烏丸,一切都很順利,成功地平定和統一了中國北方, 這裡面郭嘉的建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按理說,像郭嘉這樣聰明絕頂的人該不會看不透劉備吧,那麼,郭嘉對劉備是什麼態度呢?

  在對待劉備的問題上曹操集團是有兩種意見的,一種意見主張殺了劉備,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不能殺劉備,郭嘉的態度記載在【三國志·郭嘉傳】裴松之的 註裡面,裴松之並列了兩種郭嘉的意見。第一種是【魏書】上說的,說曹操去找郭嘉,說現在大家都說劉備這個傢伙那不是個什麼善類,放在我這兒肯定是要給我惹 是非的,要我殺了他,你覺得怎麼樣?郭嘉說,明公你手提三尺寶劍,起義兵,誅凶暴,你靠的是什麼?誠信啊,你靠的是誠以待人才有今天,現在劉備一個英雄走 投無路來投奔我們,我們如果殺了他,天下人會怎麼想呢?所以郭嘉說,不能隨便殺:
                  『以一人之患,絕四海之望,請明公慎之。』

  另一個記載是【傅子】,【傅子】這本書裡面講曹操放劉備,郭嘉趕快去找曹操說,劉備這個人放不得的,因為他是英雄,他放出去肯定他要鬧出些動靜來,郭嘉說: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敵人放走了以後後患無窮,明公你要早做安排。也就是說有人要殺劉備郭嘉說殺不得,有人說要放劉備郭嘉說放不得,所以裴松之的注說,這兩個是 相反的啊。其實不相反,是一致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郭嘉從來就沒有說要殺劉備,郭嘉說的是『宜早為之所』,就是劉備這個人你一定要早做安排,安排不等於殺 啊,在這個問題上我同意周澤雄先生的觀點,周澤雄先生說郭嘉的主張是既不能殺、也不能放,怎麼辦?軟禁,你把他軟禁起來嘛,,既不丟失人心,又不放跑敵 人。但是很奇怪的是曹操這回怎麼好像沒領悟啊,這也可能這個事情實在太敏感了,郭嘉不便說穿,沒有把軟禁這兩個字說出來,只是說你早做安排,曹操也不知道 一個什麼原因他就沒明白。當然了,就是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再料事如神他也算不到六年之後隆中會走出來一個諸葛亮,這是他算不到的,這叫 做人算不如天算。

  * 劉備有了諸葛亮,三國的歷史就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的事業越做越大,最終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國的基業。而郭嘉輔佐曹操,也使曹操 的事業一帆風順,成功地平定和統一了中國北方。所以,諸葛亮和郭嘉對他們的輔佐對象來說都非常重要,那麼,在他們身上有什麼共同之處呢?

  諸葛亮和郭嘉是三國史上非常難得的兩個天才,他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他們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的時候27歲,諸葛亮出山的時候26歲, 而且一出來就表現得非常地成熟,對於時局看得很清楚,而且每一個主張都能夠實施;第二點,這兩個人都審於量主,就是這兩個人都會為自己選老闆,郭嘉是先投 靠了袁紹然後改換門庭去找曹操,諸葛亮是坐在隆中不動等着劉備出來,而且他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給自己選老闆呢?是普天下的人都認為袁紹是個績優股的時候 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紹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認為劉備是垃圾股的時候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績優股,這兩個人現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們就別幹了這事,那錢 都被他們賺了;第三個呢,他們都謀功為高,他們對各自集團的貢獻都非常之大;第四個呢,他們都忠心耿耿,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郭嘉也是這樣,後來 曹操回憶郭嘉說郭嘉這個人身體不好,看來這個年輕人是比較弱的,體格不太好,而且生活也不太檢點,可能酗酒之類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38歲就去世了,他說 郭嘉其實是知道自己的,他總說我身體不好,我不適合在南方生活,我如果到了南方我肯定要死,但是每次跟他討論問題的時候他都說要打荊州,曹操說這是拼了命 來為我立功啊,說我雖然現在給他討了封、討了賞、寫了很多文章來表彰他,可是對於一個死了的人有什麼用啊!郭嘉啊,奉孝啊,所以他才痛哭流涕地說:痛哉奉 孝,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第五個相同之處,就是他們都與托以後世有關,諸葛亮這個沒有問題,劉備是託孤的,白帝城託孤把劉禪托給了諸葛亮,而曹操自己說他 也是準備自己百年之後把後事託付給郭嘉的,沒想到郭嘉先我而去。

  所以郭嘉的去世對於曹操來說真是重大損失,由於他的提前去世,我們看不到曹操把後事託付給郭嘉的那一天;也由於他的提前去世,我們沒能看到這兩 個天才的鬥智,如果郭嘉還在,他和諸葛亮肯定有一場智斗的戲好看,這個我們沒看上;也由於他的過早去世,他的名氣沒有諸葛亮那麼大,他的形象沒有諸葛亮那 麼閃光。諸葛亮26歲出山,54歲病逝,為劉備集團服務了28年,其中有11年是大權獨攬。而郭嘉呢,27歲出山,38歲去世,為曹操服務了11年,官職 只是軍師祭酒,軍師祭酒就是參謀,連參謀長都不是,作為後來人,我們確實為郭嘉感到惋惜。郭嘉的不幸,是曹操的不幸,是劉備的大幸,何況劉備現在已經有了 諸葛亮了。

  奇怪的是,諸葛亮這個人在此之前一直隱居在隆中,他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劉備對他的召喚。這就引起了我們的一個興趣,我們很想知道,劉備身上究竟有什麼東西讓諸葛亮這個天才如此地看重呢?請看下集——慧眼所見。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7 21:21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六、慧眼所見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最受世人讚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重要歷史人物,他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建安十二年,二十 六的諸葛亮結束了他多年的隱居生活,走出了山林。正如劉備是一個謎,諸葛亮也是一個謎。他似乎是上天專為劉備準備的人才,他也似乎一直在等待劉備的召喚, 在眾多的可供投靠報效的人群之中,諸葛亮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劉備,這是古往今來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一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會對劉備情有獨鍾?他在劉備身上究竟 看到了什麼?諸葛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諸葛亮出山的前前後後,【易中天品三國】之『慧眼所見』正在 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我們這一集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當時眾多的英雄人物當中,諸葛亮為什麼一眼就看中了劉備呢?這個我們就要稍微地講一下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 人,尤其是他的青年時代是怎樣的。從陳壽的【三國志】那裡我們得知,諸葛亮是一個少年天才,陳壽的【三國志】對諸葛亮有這樣一個描述,陳壽在寫【三國志】 之前為諸葛亮編了一個文集,他把諸葛亮的文集上交給皇帝的時候寫了一篇表文叫做【上諸葛亮集表】,在這個表文裡面陳壽是這樣描述諸葛亮的: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諸葛亮是一個少年天才,也是一個帥哥,身高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偉,不僅僅是個子高,當時人都覺得他很特別。他的身世我們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 一個孤兒,從小跟着叔父諸葛玄生長成人,諸葛玄來到荊州以後諸葛亮也來到了荊州,住在隆中。諸葛亮到了隆中以後過的是一個耕讀生活,所謂耕讀生活就是一邊 種地、一邊讀書,後來諸葛亮在自己的【出師表》裡面是這樣描述的: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那麼這句話,苟全性命、不求聞達恐怕是有點套話的意思,那你不求聞達你最後出山幹什麼呢?『躬耕於南陽』,這個事情看起來是真的,但是這個事情 它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靠種地來謀生,但是根據諸葛亮的家世來看倒不至於是一個普通農民,因此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參加農業生產在當時也是一種雅興,是一種 雅事,後來我們看嵇康,嵇康是打鐵的,你說他就是個鐵匠嗎?他不是,用現在的話說是玩兒酷。當然諸葛亮到底是謀生還是雅興現在我們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以 肯定一條,不管是出於哪一個原因,諸葛亮種地的時候一定是分認真,因為諸葛亮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就是做事情一絲不苟,這個是很值得 我們學習的。而且他當了丞相以後事必躬親,所有的事情他都是親歷親為,我懷疑這是他在隆中種地的時候就養成的習慣。但是另一方面,諸葛亮讀書卻很馬虎, 【三國志】的說法是『觀其大略』,就是說諸葛亮的朋友們讀書都非常認真,字字推敲,諸葛亮拿來一看,一目十行,觀其大略,相當於後來陶淵明說的『好讀書, 不求甚解』。這其實是會讀書,觀其大略就是能夠掌握精髓,不求甚解就是善於抓住要害,這叫做會讀書,而且在我看來,一個人只要不是做學問的,讀書就應該像 諸葛亮和陶淵明說的那樣觀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摳那些很小很細的小問題,這正如一個要得天下的人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諸葛亮就是 這樣一個大氣的人。

  除了耕田和讀書以外,諸葛亮還有兩個愛好,一個是抱膝長嘯,一個是好為梁父吟。『長嘯』是什麼呢?長嘯我估計是種導引之術,就是一口氣從丹田提 上來,從喉管里發出去;那麼『梁父吟』呢?梁父吟原來是一種葬歌,葬禮上唱的歌,是比較悲涼的。那麼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諸葛亮在隆中的時候,一個身長八尺、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山林之間,坐在一塊石頭上,兩個手抱住自己的膝蓋,望着那山林,一聲長嘯,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啊。我覺得在諸葛亮的嘯和他的歌裡面, 體現了他博大的對人生、對社會的悲憫情懷,慷慨悲涼,它體現了諸葛亮對世事人生的深度關切。這就是典型的國士了,而且是無雙國士,國士的特點是什麼?我在 講【漢代風雲人物】的時候講過: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就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志向的人。

  * 諸葛亮是一個無雙國士。在隱居隆中時,他讀書交友、靜觀天下之變,經過十年的艱苦磨礪,諸葛亮已經成為一名志向遠大、學識淵博、見解獨到的青年才俊。在諸 葛亮的抱膝長嘯里,易中天先生讀出了諸葛亮悲天憫人的情懷,滿腹經綸的諸葛亮不會安心待在隆中,他一定要尋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僅僅憑藉一腔熱血就能 成就大事嗎?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是否有成就事業的能力和條件呢?

  諸葛亮也有能力,他後來平治天下就是他能力的表現。那麼他有條件沒有呢?有。

  第一,諸葛亮有一個好背景。諸葛亮祖上是做官的,他的祖父官還做得很大,他的父親和叔叔也都擔任過地方官,所以他是官宦人家,官宦子弟,對於官場上的事情他是知道一些的,官場裡的關係他也是有一些的。

  第二個,諸葛亮有一個關係網。諸葛亮的岳母是襄陽地區最大的豪族蔡諷的女兒,蔡諷兩個女兒、 一個兒子,這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諸葛亮的岳父,一個嫁給了荊州牧劉表,他這個兒子叫蔡瑁,也是權重一時的人。也就是說荊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是諸葛亮妻子的 姨父,荊州地區重要的官員是諸葛亮妻子的舅舅,所以這個關係網是很了不得的。而這件事情又有一段佳話,諸葛亮的岳父叫黃承彥,這個人非常欣賞諸葛亮,有一 天他就去找諸葛亮跟他說,孩子啊,我有一個女兒長得很醜,但是非常有才華,你願意娶她嗎?諸葛亮說願意啊,黃承彥馬上回家就把他女兒裝到車上送諸葛亮家裡 去了。這個事情它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說黃承彥的女兒不醜,黃承彥說家有醜女是謙詞,中國人嘛,比方說兒子叫犬子,女兒就叫醜女,你不能當真啊, 我家有犬子,說你兒子狗兒子啊,不能當這個真;另一種說法就說是考驗一下諸葛亮,看你是重才重德還是重色,諸葛亮經受了考驗,重德重才,還是娶了一個漂亮 女孩回去了。但是我認為黃承彥的女兒恐怕是丑的,為什麼呢?黃承彥是這樣說的,他說:『身有醜女,黃頭黑色,才堪匹配』,12個字,如果是謙詞的話他不會說得這麼具體,黃毛丫頭,臉皮黑黑的,他不會說這麼具體,這是一個證據;第二個證據就是當時這個事情在荊州地區、襄陽地區傳為笑談,最後老百姓還編了兩句民諺,叫做『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就說挑老婆可別學諸葛亮,黃阿承他家那個嫁不出去的醜丫頭被他娶回去了,所以看來是個醜丫頭。

  那麼如果黃承彥的女兒真的是比較丑的,那麼就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諸葛亮為什麼願意呢?我們前面講過,諸葛亮是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有才有貌 的一個大帥哥他為什麼要娶一個丑姑娘呢?也有各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就是諸葛亮高風亮節,重德重才不重貌,不以貌取人,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相反,說 諸葛亮看重的是黃承彥的這個關係網,因為黃承彥和荊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劉表用咱們北方話說叫擔兒挑,是連襟,你要從政,你有這麼一個關係是極為有利的。那 麼到底是哪一種原因呢?我們現在也不能把諸葛先生請來問問,而且歷史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我也不敢唐突古人妄下結論,請電視機跟前的觀眾朋友們自己判斷。

  第三個條件,就是諸葛亮有一個小圈子,這個圈子我們不妨稱之為荊襄士人集團。就是荊州襄陽地 區當時聚集了很多的名士,老一輩的有司馬徽、龐德公,年輕的有諸葛亮、徐庶、石韜、孟建,都是一時之選,都是人才,這些人經常在一起交流切磋,而且都很看 好諸葛亮,甚至送了他一個雅號,就叫做臥龍先生,而且當他們覺得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們會隆重地推出諸葛亮。我們知道劉備認識諸葛亮,就是荊襄士人集團介紹 給劉備的,徐庶、司馬徽、龐德公等等這些人都做了宣傳推介工作,所以諸葛亮從政的條件非常之好。

  於是我們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他既然有如此之好的從政條件,為什麼不出山呢?

  * 三國時期的諸葛家族人才輩出,其中最耀眼的星辰就是諸葛亮。由此看來,諸葛亮不但有遠大的志向,還有成就大業的背景和關係網,但是有一點令人不解,諸葛亮既然如此有條件和能力,那麼他為什麼隱而不出呢?諸葛亮到底在觀望什麼呢?

  這就要弄清楚諸葛亮的志向,據說諸葛亮和他的幾個年輕朋友石韜、徐庶、孟建一起聊天的時候,他說過這樣的話,他說你們幾個如果從政至少也可以做到一個郡首,就是郡一級的官,大家說那你呢?諸葛亮笑而不言,只是笑,不回答,其實答案早都有了,【三國志】怎麼說他?『每自比管仲、樂毅』, 管仲是什麼人,名相,樂毅是什麼人,名將,諸葛亮的目標很清楚,出將入相,建功立業,驚天偉地。所以他的志向是非常大的,他這麼大個志向他就必須給自己選 個好老闆。因為我們知道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一個有抱負、有作為的人他可以有三種選擇,第一種就是像曹操那樣,自己打江山;第二種像周瑜那樣,幫別人打 江山;第三種就是像那些隱士一樣,我誰也不幫在家待着。諸葛亮顯然選擇的是做一個賢相,做一個名將,做一個平治天下的定鼎之臣,所以他一定要給自己選個好 老闆。

  那麼諸葛亮放眼望去,這麼多的公司,這麼多的企業,這麼多老闆,選哪個?最方便的是劉表,曹操和孫權他也在招攬人才,——劉備這個時候還沒成氣 候——他決定都不選擇,為什麼呢?劉表太差、曹操太強、孫權空間太小。劉表的差我們以後再說,這裡提一句,就是當時中原動亂的時候中原很多的人才都跑到了 荊州,劉表一個都不能用,這樣一個根本不會用人的人諸葛亮很快地就把他pass了;曹操呢,曹操太強了,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自己就是一個一等一的人才,諸 葛亮過去了以後擺哪個位置啊;那麼孫權呢,孫權這邊也不行,孫權一文一武兩個重臣一個張昭一個周瑜,跟孫家的關係非同一般,那叫升堂拜母,就是張昭和周瑜 都是享受了升堂拜母待遇的,升堂拜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到了孫權或者孫策,準確說是孫策了,到孫策家裡請他們到後堂去拜見孫策的母親,人了乾兒子的,所以 諸葛亮如果到了江東地位肯定在張昭和周瑜之下,甚至在魯肅之下,這是諸葛亮不願意的。

  因為諸葛亮的目標很清楚,就是我到了這個老闆那裡,一要見用,就是被他用,第二要重用,第三最好專用,這個他是很明確的。那麼孫權這個地方顯然 是空間太小。因此對於他來說,最好的選擇是一個什麼呢?是一個將來能夠成就霸業或者帝業的還不成氣候的英雄,最好是能夠成就帝業,就是將來能做皇帝,退一 步不能成就帝業成就霸業,稱霸一方也可以,但是現在要不成氣候,是個候補皇帝。也就是說這個人要有志向,要有條件,但是志向不明顯,甚至不明確,他的條件 還不成熟,還有欠缺,所以才需要我諸葛亮去幫助他。也就是說諸葛亮還要求自己到了這個集團以後有大顯身手的空間和可能,他是要做事的。那麼請大家想想,符 合這個條件的是誰呢?只有一個人,他就是劉備。

  * 胸懷大志的諸葛亮,密切關注着時勢和時局。經過一番對比,他決定既不選擇擁有政治優勢的曹操,也不選擇文韜武略的孫權,而最終把目標鎖定在了劉備身上。諸 葛亮的這一舉動,成為他讓人不解的最大謎團,因為此時的劉備還寄人籬下,依附於劉表,這樣一個勢單力薄的人,為什麼會吸引諸葛亮的目光,劉備究竟是一個什 麼樣的人?他有什麼特殊的魅力呢?

  我覺得劉備作為一個候補皇帝是很合格的,第一,他有帝王之分,就是他有成為一個皇帝的可能 性,可能性在哪裡呢?兩點,第一,出身,劉備是劉氏宗室,是皇帝家族的人,當然他這個血緣關係已經非常淡薄了,甚至不大說得清楚,但是他亮出這個招牌以後 大家都也還認了,而且細細排起來,當今聖上還得喚他一聲叔,叫做劉皇叔,他是皇帝的叔叔呀,那麼如果說這個皇帝不中用了,換他叔叔來當比換一個外姓人來當 在當時還是要方便一些,說得過去一些,這是一條。第二條呢,劉備的形象好,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帝王之相,不像曹操,孫權形象也好的,這三個人當中形象最 差的就是曹操,這也是曹操最後不敢稱帝的原因之一,是個次要原因,但是也是個原因,我們今天當然主張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古人不這麼看,古人他以貌取人,很 講究形象的。曹操這個人形象不好,望之不似人君,一看上去不像個皇帝樣,這個不行,劉備像,孫權也像。

  第二,劉備有帝王之志,就是他是想當皇帝的。劉備兩個兒子叫什麼呢?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 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封禪是什麼呢?封禪是中國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儀式,這裡面有兩個條件,或者說有三個條件,第一個,這個祭祀主體只能是皇帝, 第二個,還不是一般的皇帝都可以,要有德之君,你無德還沒有資格,第三個就是祭奠是要在泰山上做的。就是在泰山頂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腳下祭地叫做 『禪』,合起來叫封禪,你劉備如果不相當皇帝你把兒子叫封禪幹什麼?那說明他想當皇帝。

  第三點,劉備有帝王之術。劉備這個人自稱是漢高祖劉邦的很遠很遠的後代了,我剛才說了這個血 緣關係現在不大搞得清楚,但是這個人和漢高祖確實是很像,也是從小就好逸惡勞,吃喝玩樂,喜歡音樂、狗、馬和女人,這個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在什麼地方呢? 不一樣在於劉邦喜歡罵人,開口就罵,劉備不罵人,劉備沒有看見過他罵人的記錄,也就是說劉備比劉邦做人還要厚道,至少是看起來做人比劉邦厚道,所以他非常 得人心。據說他擔任平原相的時候他手下有一個老百姓瞧不起他,這個傢伙憑什麼給我當領導,就買通刺客去謀殺劉備,結果刺客來了以後,劉備按照他接待人才的 那種方式又接到了這個刺客,和他一起喝酒,和他一起吃飯,和他一起玩兒,玩完以後刺客說我是來殺你的,不過我看你這個人這麼好我不殺了,我告訴你是有人要 殺你的。為什麼這個刺客不殺他?就是因為刺客看到劉備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表現確實很好,根據史書記載,劉備當時一個是保衛地方,有別人打過來以後他保衛 這個地方,第二個救濟窮人,第三個就是所有的那些士人他也不管人家地位高、不管人家地位低,一律平等予以對待,只要對方是個士人,是個人才,他來了以後劉 備一定是和他同桌吃飯,一起談話,平起平坐,很得人心。

  第四點,就是劉備有帝王之福。劉備是個有福氣的人,在三國的三巨頭當中,他和孫權兩個都算有 福氣的。福氣最大的是孫權,十八歲的時候就接手了一片現成的基業,他的父親孫堅、他的哥哥孫策已經幫他把天下打下來了,留下一批忠心耿耿的輔佐他的人,張 昭、周瑜啊都是非常忠誠的,而且在整個的群雄逐鹿的過程中孫權基本上是用不着親臨第一線的,自然有人幫他打,福氣最好。劉備他也算個有福氣的,為什麼說他 有福氣呢?他剛一出山就得到了關羽和張飛,我們知道不管古代的戰爭還是現代的企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難得啊,人才為什麼難得呢?因為一個最好的人 才,我們要求他既忠誠又能幹,而老闆們面臨的問題是什麼呢?忠誠的不能幹,能幹的不忠誠,很難找到又忠誠又能幹的,這個劉備剛一出道就來倆,關羽和張飛真 是又忠誠又能幹,你說是不是福氣?

  但是他的命運又很坎坷,他的道路又很曲折,他奮鬥了那麼多年還是沒有根據地,還是沒有自己的隊伍,還是成不了氣候,還是要依附他人。據說有一次 他和劉表兩個人喝酒,然後中途他上了一趟廁所,回來以後就流淚,劉表說你為什麼劉淚啊?劉備說,剛才我上廁所的時候低頭看了一下,發現我的兩條大腿都長出 肥肉來了,我可是長期騎馬打仗的人啊,我的腿上只能有肌肉,不能有贅肉,我就想起我現在這麼大一把年紀了還一事無成,所以悲從心來。確實是,到建安十二年 劉備四十六歲了,你要知道古人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啊,我們現在46歲那叫正當年,古人三十六歲就要稱老夫了,劉備覺得自己真是前途光明我看不見,道路曲折我 走不完啊。

  我們知道,劉備他之所以奮鬥了這麼長時間都沒有能夠成了氣候,是兩個原因。第一我們講,他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氣、有英雄之魂、有英雄之義,但 缺什麼呢——英雄之地,就是說他缺一個用武之地,這是他缺的第一條。第二,他有帝王之分、有帝王之志、有帝王之術、有帝王之福,他為什麼沒有成帝王呢—— 他缺一條成功之路。他這麼多年都沒有找到自己發展的正確的政治路線,而這兩樣東西這個時候都開始有了,因為諸葛亮來了,是諸葛亮讓他得到了用武之地,是諸 葛亮為他指出了成功之路,所以諸葛亮來到劉備的身邊真是劉備的大幸,是曹操的大不幸。當然了,我們不可以誇大個人的作用,後來局勢的發展也是多方面原因造 成的,不是諸葛亮一個人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認在那個時代,這樣的一個人物的出現確實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這就是當時的劉備和諸葛亮,也就是說,劉備像什麼呢?像一家正在發展中的民營企業,有一點資金,有一點經驗,也有一點點產品,但是找不到主打產 品和營銷路線,他缺一個CEO。諸葛亮像一個能幹的職業經理人,他就是給人家做總經理的,他自己沒有產業,他也不開公司,他需要找到一家好公司。所以這兩 個人後來見面以後那真是叫做一拍即合,如魚得水,這才成就了他們這一段君臣際遇,千古流傳的佳話。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倆誰找誰?按照【三國志】 和【三國演義】的說法是劉備三顧茅廬,但是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上門,那麼我們就要問:究竟是劉備三顧茅廬呢,還是諸葛亮登門自 薦呢?如果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劉備是去了三次才見着,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呢?請看下集——三顧茅廬。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7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七、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 歷史。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 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這一段故事在 小說【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傳神地演義,他用劉備的禮賢下士,烘托出了一個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諸葛亮。【三國演義】花了將近兩個章節的篇幅來描寫劉備與諸 葛亮的會見,但是在史書【三國志】中,對於這一段只有五個字的介紹:『凡三往,乃見』。那麼,三顧茅廬究竟是怎麼回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三顧茅廬的 事情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歷史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

  按照這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西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 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於是諸葛亮就北上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後,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 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後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 他,也不問他有什麼事,自己就拿了一個氂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着氂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 麼話?聊以忘憂了。諸葛亮說,將軍,您想一想劉鎮南——劉鎮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南將軍,所以簡稱他劉鎮南——諸葛亮說請問將軍,劉鎮南 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諸葛亮說,劉鎮南也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 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着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 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麼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財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麼該交稅你 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麼荊州就強大了。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麼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衝突。【三國志】有沒有根據呢?有,根據就在諸葛亮 的【出師表】。我們現在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後出師表】,這個【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 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麼【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 這個集子以後,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裡面也是這麼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裡面了,同 時他發了一個議論,他說歷史上由於歷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衝突和矛盾 太奇怪了。

  * 關於三顧茅廬,史書【魏略】【九州春秋】和諸葛亮【出師表》裡的記載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它還完全顛覆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小說中的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 里,劉備三次走進臥龍岡,拜訪韜光養晦的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成就帝業。這一段被世代讀者傳唱的佳話,為什麼在史書上卻是另外一副樣子 呢?在歷史的真實上,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這個事情為什麼如此奇怪呢?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寫 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麼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 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裡面說得很清楚: 『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於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闆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 已經說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闆,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隆中坐等劉備 『三顧』呢?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麼辦?所以劉嘯說,這等於說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這可 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幹什麼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闆,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闆,是一個老闆。那麼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現劉備應該比劉備發現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 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非 常緊急,已經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麼可能坐在隆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 人接受這個結論。應該說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麼這樣一來就意味着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 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說【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麼說呢?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說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係說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 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麼現在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麼 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採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 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於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後,劉備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麼就去了 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後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 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典故事,在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裡卻是另外一個面孔,不是劉備親自上門邀請,而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這多少讓喜歡諸葛 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是事實的話,那麼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裡,『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諸葛亮說了 假話?還是【出師表】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呢?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要解清這個謎呀,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從袁紹那兒跑出來,然後投奔了劉表,在荊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為什麼六年工夫諸 葛亮和劉備都沒有見過面?這其實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那麼也有不少歷史學家試圖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說不過去,於是提出一種說法,說實際上劉 備是找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去沒見着,第二次去又沒見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來荊州六年之後,第三次他才見着了。這個說法有點問題,你說劉備這三 顧,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說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說通。也有人提出說,那是因為諸葛 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秘,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小說里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 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的士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麼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 的。

  對於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說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麼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的士人集團並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麼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說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麼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後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係過於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麼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 歲?46歲,那麼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百戰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過自己什麼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怎麼 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後來曹操那麼咄咄逼人,這個事說不 定還要拖下去。總而言之,劉備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麼一個 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 根據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還是可信的。諸葛亮在當時的確小有名氣,他的出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願望,因此在一定程 度上,劉備對諸葛亮的認識,以司馬徽和徐庶為代表的荊州士人集團起了推動作用,這也促成了後來的三顧茅廬。那麼,三顧茅廬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呢?它是不是 真如小說中所說的那樣呢?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裡讀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 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我們再去讀杜甫的 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 『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裡面『三』它可 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說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談一次,按照【出師表】的說法,『咨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 天下我們應該怎麼辦怎麼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 因此有可能是這種情況。

  那麼如果我們能確定這樣一些結論,那麼【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一次,它也是演義,因為 【三國志》裡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但是【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寫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見一批農民在一邊種地一邊唱歌,走過去問,這個 歌是誰創作的?孔明先生,然後再一看,說孔明先生住在哪裡呢?農民說就住在那個山後面,一看這個山,哎呀,氣象非凡。然後興致沖沖地去了以後,碰上一個不 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門,劉備說我來拜見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兒去了?不知道,行蹤不定。那先生什麼時候回來呢?不知道,來去不定。碰了釘 子,碰了釘子以後只好很惆悵地看了看風景,然後碰見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當時劉備大喜過望,對面來一位先生,『道貌岸然』,這個『道貌岸然』是褒義 詞,就像賈寶玉見了林黛玉一樣,賈寶玉見了林黛玉第一句話,哎呀,天上掉下來一個神仙似的妹妹,當時劉備看了對面走過來一個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 一談還是一個朋友,他就被打動了。

  到了第二回來了以後,先是見到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石韜石廣元,白面長鬚,第二個朋友孟見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裡面唱歌,劉備就去談。談 完以後再到莊上去,見到一個少年抱膝擁爐而歌,好像搞『超級男聲』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禮,一問是諸葛亮他弟弟。然後再出來一老頭,也是風度翩翩,世外 高人的那個感覺,一問是他岳父。這麼折騰了兩回以後,劉備都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了,說這個諸葛亮他住在這個地方,他把那個農民弄得跟大學生似的,一邊勞 動,一邊唱歌,他的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個個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還得了嗎!

  所以到了第三次,劉備再去的時候,首先是擇吉齋戒,沐浴更衣,態度就變了,很端正。然後走到臥龍崗的時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階 下。說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擾,不要打擾,劉備就在這兒等,一等再等。這個時候的劉備他已經不像一個上門招聘的大老闆,像一個上門求婚的痴情人,他這個痴情 和【西廂記》裡面的張生有得一比。大家都聽李昌集老師講過【西廂記】,這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鍾情,他想通過紅娘去傳遞一些信息,他見到紅娘是怎麼說的呢?小 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並不曾婚娶,紅娘說什麼,誰問你那麼多了。那麼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麼說的呢,漢左將軍宜城 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把他所有頭銜都說出來,那小孩怎麼說呢,我記不住那麼多。

  這兩個情節真是好有一比,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如果說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麼小說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隆中,他們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 人。我們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臣關係是有點像夫妻關係的,講究什麼呢?從一而終,在當時一個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選中了一個君主、一個老闆,他會是很 自律地要求自己從一而終的,是不能變節的。當然在那個時代變節的人也很多,改換門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認為就不道德,但是特別嚴格自律的人他是不變的,諸 葛亮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變的,所以他必須選准。那麼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對方一定要有誠意,因為小說中的諸葛亮也好,戲劇中的崔鶯 鶯也好,都是心氣很高的人,絕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許,他一定要考驗對方,他一定要擺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確確實實證明對方是誠心誠意,他才肯答應。

  所以說【三國演義】這段描寫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雖然三顧茅廬是虛構的,仍然有意義,意義在哪兒呢?我們現在可以把它 看做古代版的營銷學教材,我們現在用現代視角看看這個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這個事件中,劉備好比一家投資公司的大老闆,他決定進行投資,要買斷某一個人 才,諸葛亮呢,就像一個準備應聘行政執行官的這個一個職業經理人,他們雙方都有一個互相試探、了解的需要和過程,所以他這一套東西用現代的眼光一看就覺得 整個的這些什麼唱歌的農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兒。這當然是我們今天站在現代視角回過頭看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認 我這個推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純粹是我的個人意見,不是歷史意見,也不是時代意見,也不是羅貫中的意見。

  那麼羅貫中的意見是什麼呢?也就是說羅貫中為什麼要這樣寫呢?我猜,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說一定要好看。我對小說有個定義,有人問我說小說是什麼?我的定義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東西,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本來意義,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寫的這個三顧茅廬,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這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好看,這是他小說家、文學家他的需要。

  第二個原因,與羅貫中本人可能有關係。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 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麼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的,只不過在後來的鬥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自己的理 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不過他身沒死就是了,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託自己的 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但是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作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飛也是精神偶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什麼惟獨諸葛亮 在中國讀書人、文化人、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當中他那個地位那麼崇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飛、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請四 請請出來的,就諸葛亮一個人請了三回。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有一個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來做事情,所謂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他這一肚子滿腹的 經綸,一肚子的學問,一身的本事,他有一個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來,他只有找一個好老闆,因為他自己做不了老闆;但是另一個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 弱,他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冷遇,不願意自己腆着臉找上門去讓人家踢出來,最好是所有的老闆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門去請他出來,而這樣的例子只有這一 個。那麼羅貫中作為這樣的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文化人,他擺出這個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嗎?他肯定要大寫特寫,這個我猜測可能就是【三國演義】這個『三顧茅 廬』它背後的這樣一種心理。

  那麼不管怎麼說,『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在我看來,是劉備先找諸葛亮,還是諸葛亮先找劉備,是見了三次談了三次, 還是去了三次談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談了什麼。如果說他們真的是談了三次,我們就無法知道它的全部內容,我們只知道一個結論性的意見,那就 是隆中對,在『隆中對』裡面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現得淋漓盡致,『隆中對』也成為中國古代一篇有名的對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七年以前,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時 候,還有一個人向孫權提出了類似的建議,這個人也和諸葛亮一樣主張『先三分、後一統』,那麼這個人是誰呢?請看下集——隆中對策。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7 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八、隆中對策

上一集講到,劉備思賢若渴,真誠地來請諸葛亮,於是三顧茅廬成為一段千古佳話,而他們在草廬中的對 話,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隆中對】。從古至今,學者們大多對【隆中對】中的精闢見解表示非常推崇。可有人說,『隆中對』就是諸葛亮寫給劉備的一封求職書,未 免有紙上談兵的嫌疑。那麼諸葛亮究竟想在『隆中對』中表達什麼呢? 『隆中對』打動劉備的究竟是哪一點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分析隆中對策的奧妙之處,【易中天品三國】之『隆中對策』正在播出, 敬請關注。

  易中天:

  這一集我們講【隆中對】,什麼是『隆中對』呢?所謂『隆中對』實際上是劉備和諸葛亮在隆中的一次密談,【三國志】說得很清楚:『因屏人曰』,也就是把其他的閒雜人等,甚至我估計連關羽、張飛都離開了那個密室,只有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談,劉備就提了一個問題,劉備說: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這是劉備的提問,這段話歷來不太被人注意,認為這不過是一番套話,一個帽子,就像我們現在寫文章一樣,穿鞋戴帽,要有一個起頭。其實這段話是有 意義的,就說開頭這十二個字:『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就是現在我們漢王朝這個政權已經很危險了,曹操這個奸臣掌握了國家的政權,而我們的皇上 實際上是在落難。這段話劉備是必須說的,這是他的身份決定的,因為他是所謂『帝室之胄』,就是他是以劉家的宗室、後代這個身份來參加這一輪角逐的,他必須 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表明自己心系王室、心憂天下的這樣一個政治立場,保證他政治上正確,這樣他提出需要諸葛亮來幫助他的要求才能夠得到理解,才能夠得到 同情。

  接下來的那麼一段話也不是空話,這段話的意義在於說明情況,宣示決心,表達誠意,提出問題。什麼情況呢?就是我『智術短淺,遂用猖獗』;什麼決 心呢?『志猶未已』;這樣才提出了『君謂計將安出』,請足下說說看,我該怎麼辦呢?他這樣一番心意,諸葛亮當然是理解的,也是同情的。而且諸葛亮也非常清 楚地明白劉備提出的關鍵問題,『君謂計將安出』,不是說主上蒙塵,我們皇上現在日子不好過該怎麼辦,而是我劉備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一直寄人籬 下,顛沛流離,成不了大事,該怎麼辦?所以諸葛亮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從『奸臣竊命,主上蒙塵』說起,他回答他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是什麼呢?諸葛亮為劉備 分析當今天下的形勢,他說當今天下的形勢是什麼呢?是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什麼意思?就是自從董卓作亂以後,各路諸侯分封割據,搶占地盤,我們大漢王朝已經到了一個大家都不管皇帝死活,只管自己搶占地盤的時代,就是這 樣一個形勢。在這樣一個形勢下,我們該做什麼呢?很清楚,我們也得搶占地盤。因為不管你的政治理想、政治抱負、政治目標是什麼,是實實在在的真的要保衛我 們當今皇上呢,還是為了實現個的野心,不管你是什麼目標,也不管你是什麼抱負,總之都有一個前提,必須有一塊根據地。

  在劉備和諸葛亮這一問一答當中,是很有文章的,而諸葛亮對劉備提問的回答是非常實在的。我們很多人崇拜諸葛亮,在我看來是沒有崇拜到點子上,諸 葛亮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一條就是他的務實精神。劉備他處於那樣的一種身份和立場,他必須從『奸臣竊命,主上蒙塵』說起,但是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在兩個人 在密室里密談的時候就不要再講這些套話了,就得來點乾貨,乾貨是什麼?咱也弄一塊。

  * 在隆中的對話中,諸葛亮開篇就給劉備吃了一個定心丸,指出了劉備當時的問題關鍵所在,就是劉備必須有一塊自己的根據地,才能實現個人的理想。這顯示出了諸 葛亮的務實精神,因為只有有了根據地才能談得上恢復漢室。可是寄人籬下的劉備該把哪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呢?他有什麼資本來獲取自己的根據地呢?

  下面的問題就是,劉備一直是顛沛流離,寄人籬下,要啥沒啥的,也能弄一塊?諸葛亮說能,為什麼呢?他說你可以看看曹操嘛,他說: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你想想當年曹操和袁紹兩個比,曹操名微而眾寡,名聲沒有袁紹大,人馬沒有袁紹多,但是最後怎麼樣呢?曹操把袁紹幹掉了,什麼原因呢?一個叫做天時,一個叫做人謀,也就是說諸葛亮用這樣一個事實告訴劉備: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看你會不會『謀』,如果會謀,那麼現在你這個情況,你就好比當時的曹操,曹操就好比當時的袁紹,曹操能夠以弱勝強,你劉備也可以以弱勝強啊,強弱它不是絕 對的,也不是永恆的,強弱是矛盾的對立雙方,而我們知道辯證法怎麼告訴我們的呢?就是矛盾對立的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弱者可以變強者,強者也 可能變弱者,條件是什麼呢?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這個道理講清楚了以後那還不解決問題呀,下面諸葛亮再實實在在地替劉備謀劃,怎麼人謀呢?那我現在就給你謀一謀,我們來看一看當今天下的形勢。 我相信當時密談的時候恐怕是有一張地圖的,我們現在也來看看這個地圖,北方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北方原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是袁紹的,兗州、豫州、 徐州三州是曹操的,現在曹操已經把袁紹滅掉了,這一塊地方是曹操的。那麼曹操這個地方你能不能去打他的主意呢?諸葛亮說不行,為什麼呢?他說:

『今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這個太厲害了,政治上正確,有一面在當時看來正義的旗幟,保衛皇帝,力量又強,這個我們不能去跟他正面交鋒。那麼再看下面東邊,江東地區,這塊地方怎麼樣呢?諸葛亮說: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個地方已經經過父兄三代的經營,政權非常穩固,這個地方我們只能跟他聯合、聯盟,也不能打他的主意。那麼可以打主意的地方呢?兩個地方,第一個是荊州, 我們來看看地圖就知道,荊州這塊地方有多大,荊州當時號稱七郡,也號稱八郡,因為它當中有一個郡,章陵郡是有時候設有時候廢的,但是七個郡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這個地方我們看看地圖,按照諸葛亮當時的說法是,它的北面是漢水和沔水,它的南面是現在的廣東、廣西,它的東面是現在的江蘇、浙江,它的西面是現在的 重慶、四川,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英雄用武之地,這是個好地方。更好的是什麼呢?其主不能守,這個地盤的主人他守不住,所以諸葛亮說: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這個地方就是天準備送給你的,要不要啊?這是明知故問,劉備這個時候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隨便給他個地方他都得要,何況是荊州這個好地方還有不要的?所以不需要回答,這個設問是不需要回答的。

  接着再往下講,另外還有一個地方益州,來看看地圖就知道,益州這個地方也很大,當時的益州包括什麼呢?包括 現在的四川、重慶和陝西南部的一部分,就是漢中,就是漢中、巴郡、蜀郡等等這些地方都在當時的益州這個範圍之內,尤其是漢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這兩個地方諸 葛亮說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我們現在都知道成都平原那是天府之國,而且四面是山,當中一個平原,沃野千里,四季常青,物產豐富,易守難攻,而且當年 高皇帝劉邦就是在漢中平原發跡的,他封的漢王嘛,所以諸葛亮說這也是一個好地方。這個地方現在屬於誰呢?蜀這個地方屬於劉璋,漢中屬於張魯,這兩個人都不 行,都不是好領導,所以這兩個地方的人叫做『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都盼望着有一個英明的君主去領導他們,那意思說這地方也是天準備送給你的。

  * 可以想象,在當時很落魄的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心中一定是暗喜,認為自己興復漢室的大業終於有望了。可是劉備是當時軍閥中最弱的一個, 不用說曹操、孫權的實力遠遠比他強,就連劉表、劉璋、張魯實力也不如。那麼,諸葛亮說得如此誘人,劉備難道沒有自知之明嗎?諸葛亮為劉備的指點迷津究竟可 行嗎?劉備憑藉什麼才能實現自己恢復漢室的夢想呢?

  好了,這兩個地方既然是天要送給你的,那不要白不要,他當然沒有明說,我們也懂這個意思,我們就把它拿下。拿下了以後怎麼樣呢?諸葛亮說:以將 軍您的聲望,『信義著於四海』;以將軍您的身份,『帝室之胄』;再以將軍您的號召力,『總攬英雄,思賢如渴』。有這個身份,有這個名望,有這個號召力,你 只要拿下這兩個地方,就有了一個穩固的根據地。然後我們在這個根據地裡面一方面把內部的政治搞好,另一方面把外部的關係搞好,聯合孫權,意思就是說,那你 就有一個獨立王國了,當然這個話也沒有明說出來。有了這個獨立王國怎麼樣呢?一旦天下有變,您就派一位上將軍從荊州北上,取道宛城,進攻洛陽,將軍自己從 益州出發,取道秦川,進攻西安,那個時候天底下的老百姓還不拿着酒、拿着菜、拿着飯、拿着肉夾道歡迎將軍您嗎?叫做:

『天下百姓熟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如是,如果這樣的話,那你就成功了嘛。這番話說得劉備是醍醐灌頂、如夢方醒、恍然大悟,哦,原來所謂霸業或者帝業就是這樣實現的,哎呀太好了, 他說:『善!』太好了。當然,這個最終的目標沒有實現,如果實現了的話,那麼我們中國歷史上要出現一個『後後漢』,因為你不好再它什麼了,只好叫『後後 漢』。

  那麼這個目標為什麼沒有實現呢?因為諸葛亮說得很清楚,實現這個目標有一個前提,叫做『天下有變』,也就是說北方曹操那邊要自己出亂子,要出問 題,那麼不出亂子,不出問題,天下無變呢?劉備沒有問,諸葛亮也沒說,為什麼呢?用不着。劉備是什麼人?潛龍,諸葛亮什麼人?臥龍,兩條龍在那兒說話,要 說得那麼清楚嗎?要說得那麼直白嗎?要說得那麼赤裸裸的嗎?用不着嘛,心領神會。天下無變怎麼辦?天下無變咱就在荊州和益州待着唄,那麼好兩個地方,吃個 七頓八頓的沒有問題。也就是說諸葛亮給他做的這個規劃是進可攻、退可守,最高綱領:實現帝業,當皇帝,統一中國;不行的話:三分天下,成就霸業。 這是一個多好的設計,所以劉備非常高興。這次談話完了以後,大概就是諸葛亮就跟劉備走了,到了劉備軍中,經常和劉備談話,結果兩個人情好日密,感情一天比 一天好,好到什麼程度呢?好到關羽和張飛有意見了,關羽、張飛說這本來我們是哥仨啊,我們是食者同器、寢者同床,鐵得不能再鐵的哥們兒,怎麼當中插了一個 諸葛亮,而且我們哥哥對他好像就像老鼠愛大米,他有意見。於是劉備就做工作,說你們不要有意見,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一樣,原來不是老鼠愛大米,是魚兒 愛水,這樣兩個才沒有意見。

  諸葛亮做的這個『隆中對』此刻還是空頭支票,不是諸葛亮沒有能力,而是諸葛亮和劉備都有忌諱。因為他設計的方案第一步是拿下荊州,荊州是誰的? 劉表的,劉表跟劉備是什麼關係?宗室,一家子,諸葛亮和劉表是什麼關係?劉表是諸葛亮太太的姨夫,諸葛亮再怎麼了出謀劃策,他也不能攛掇劉備說你把劉表做 了,不能講,這個話是不能講的,劉備也下不了手,他們都要等機會,所以諸葛亮說得很清楚: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也就是說荊州是可以拿下的,但要等到其主不能守,自己送上門來的時候;那送不上門呢?等着唄,你只能等。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只能巧取,不能豪奪。

  * 諸葛亮的『隆中對』給窮途末路的劉備指明了一條光明的大道。在當時,一個身居小山村裡的二十七歲的讀書人,能正確地評估各派政治勢力,能審時度勢地制定出 一個順應時代的戰略方針,並很早就預見到後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可是也有人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並沒有更多的高明之處,而 且像這樣的戰略分析,當時也有人提出過,那麼誰具有這樣的遠見卓識呢?

  劉表終將失去荊州,這個估計是正確的。而且早在七年前,也就是建安五年,就有人預見到這一點,而且為孫權做了一個非常相似的戰略規劃,堪稱東吳版或者孫權版的【隆中對】,那麼這個人是誰呢?這個是魯肅。

  提起魯肅,受【三國演義】影響較深的觀眾朋友可能馬上就浮現出一個忠厚老實到迂腐程度的這麼一個人。大家都知道劉備借荊州,魯肅討荊州,魯肅一 去討荊州,劉備就問諸葛亮怎麼辦呀,為之奈何?諸葛亮就說你會哭嗎?劉備說會呀。魯肅來了你就哭。魯肅一去討荊州,劉備就哭,哭得魯肅就沒有辦法,說哎 呀,這個事情有話好好說不要哭嘛,你看你哭成這樣,我這兒有餐巾紙。好像是這樣一個形象,其實不是的,魯肅是一個很俠義、很豪爽的人。當年周瑜當縣長的時 候曾經向魯肅借糧,魯肅看來是大地主,家裡很有錢的,魯肅當時家裡有兩囷糧,囷就是圓形的穀倉,每一個穀倉裡面可以放三千石穀子,家有兩囷,魯肅就指着 說,拿一囷走好了,這叫做『指囷相贈』,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故事,所以是個很豪爽的人。

  而且魯肅也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他投奔孫權以後,孫權也和他有過一次單獨秘密談話,叫做『合榻對飲』, 什麼叫做合榻對飲呢?就是把兩個人的飯桌拼起來面對面地喝酒。喝酒的時候孫權也提出來一個問題,孫權說:『漢室傾危,四方雲擾』,這個意思和劉備說的『漢 室傾頹』是一樣的,意思就說現在天下大亂了,我孫某繼承了父兄的事業,也想有所作為,『思有桓文之功』,我也想做個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一方,維護天子, 跟曹操說的是一樣的,足下既然看得起孫某,來幫助孫某,請問你有什麼辦法呢?

  魯肅當場就給孫權潑了瓢涼水,說以魯肅的愚見將軍您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為什麼呢?想想當年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我們高皇帝也想當個齊桓公、 晉文公的,沒當成,為什麼?有項羽,有項羽為害,項羽造亂,現在我們當今之世曹操就是項羽,所以你當不成。不過呢,你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不等於將軍您無 事可干,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當什麼呢?當皇帝啊。然後魯肅就說了,說了兩句非常重要的話: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就是大漢王朝是再也扶不起來了,你就別扶了吧,當什麼齊桓公、晉文公,不要去扶它。曹操一時半會兒除不掉,力量太大,那應該怎麼樣呢?魯肅說:

『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就是說你現在應該牢牢守住你江東的地盤,等待北方發生事情。跟諸葛亮說天下有變是一模一樣的,魯肅說一旦北方出事,將軍您就西進,先消滅黃祖 ——就是劉表的部將,守在江夏郡,就是現在武漢市那塊地方——先討伐黃祖,再消滅劉表,再進攻益州,把劉璋那個地方也拿下來,和曹操劃江而治,這個時候你 就可以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個時候你就稱皇帝,然後再找機會北上統一中國。

  * 在亂世的漢末,除了諸葛亮的『隆中對』之外,還有一個魯肅版的『隆中對』,歷史上的魯肅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忠厚和迂腐,其實他也是一個能夠 審時度勢和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魯肅對當時時勢的設想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說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把曹操看作是頭號敵人,而且都認為曹操一時半會兒 消滅不了,另外他們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那麼,這兩個版本的『隆中對』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魯肅這個的『隆中對』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有所不同,雖然他們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但是魯肅的三分和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樣的,魯肅的『三分』是 孫權、劉表、曹操;諸葛亮的『三分』是劉備、孫權、曹操。都有孫權和曹操,另一方一個是劉表,一個是劉備。這個不奇怪,因為魯肅的『隆中對』是在建安五年 提出來的,那個時候劉備還沒搞清楚幹什麼呢,在哪兒呢。建安五年我們知道是官渡之戰的那個年代,魯肅怎麼會想到把劉備算一份的;而諸葛亮是替劉備謀劃,他 怎麼會把劉表算一份呢。而等到赤壁之戰以後,甚至在赤壁之戰之前,劉表去世以後,魯肅就迅速調整了政策,就馬上把三分天下的那一『分』從劉表換成了劉備。

  第二個不同,就是諸葛亮提出來的口號,或者說他最終極目標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漢室可以復興;而魯肅是明明白白的說漢室不可復興,這是他們的 不同,這是立場的不同。因為諸葛亮要輔佐劉備成就大業,他必須打出復興漢室的這個旗號,而且我也可以現在提前跟大家說,就是這個口號後來成為諸葛亮身上沉 重的政治包袱,這是第二點不同。

  第三點不同,就是魯肅的戰略規劃是把三分天下看做前提,就是現在已經三分了,孫權、劉表、曹操。統一的步驟是什麼呢?先消滅劉表,再西進拿下益 州,和曹操劃江而治,也就是要『三國』變成『南北朝』。而諸葛亮的做法是什麼樣呢?先拿下荊州,再拿下益州,把西邊這塊地方占住,等孫權和曹操兩個打起 來,等他們兩個打得差不多了以後,我們北上、東進統一中國,是把『三國』變成『東西漢』,這是兩個版本『隆中對』的第三點不同。

  那麼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魯肅的這個方案孫權採納了嗎?沒有。為什麼呢?因為魯肅說這個話的時候是建安五年,這個時候孫權才十八歲,剛剛接過哥 哥孫策的班,屁股還沒有做穩,內部鬧個沒完,他哪有這份心思一統天下,他也沒這個能耐啊。所以孫權就打了一句官腔,哎呀,孫某盡力一方,那是為了輔佐漢王 朝,你說的那些事情那是不能考慮的。所以你別看他小小年紀,十八歲,還是未成年人,按照古人的規矩,古人二十歲行冠禮才成人,孫權還是個未成年人,政治上 已經非常老道了。但是到了建安十二年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的孫權不但有了這個賊心,也有了這個賊膽,還有了這個賊力,所以到這個時候又有一個 人舊話重提,說我們打黃祖吧,這個人是誰呢?甘寧。甘寧原來是劉表和黃祖的部下,但是劉表和黃祖都不重用他,所以他就投奔孫權,誰介紹的呢?周瑜和呂蒙。 介紹到孫權以後,孫權對他非常好,同於舊臣,就把他當做老部下來看待。於是甘寧就提出來了,說什麼呢?說:

『漢祚日微,曹操彌驕,終為篡盜。』

  曹操肯定要篡奪我們大漢王朝,而荊州是一個戰略要地,荊州的主人劉表慮既不遠,說劉表這個人是沒有什麼深謀遠慮的,看問題鼠目寸光,兒子又劣, 他兩個兒子又很差,這個地方他是肯定守不住的。所以請將軍及早下手,他說了四個字,『不可後操』,就是我們要搶先拿下荊州,不可以落在曹操的後面。那麼甘 寧提出這個話以後當時旁邊有一個人在場,就是張昭,張昭說什麼?哎,不能這樣,我們這個東吳我們江東集團現在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必須小心謹慎,怎麼能 夠隨隨便便出去亂打呢?張昭為什麼要反對,孫權他又是如何決定和表態的呢?請看下集——江東基業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7 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九、江東基業

魯肅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也都把占領 荊州看做實現其集團霸業和帝業的第一步。然而,當孫權羽翼豐滿以後準備實施這個計劃時,卻遭到江東老臣張昭的反對。張昭為什麼反對孫權進攻荊州呢?孫權最 終又是如何決策的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江東基業。

  諸葛亮的【隆中對】稱孫吳集團『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魯肅版的【隆中對】則更認為他們可以『建 號帝王以圖天下』。事實上,以孫權為首的江東集團經過父兄三世的積累,已經成為未來三國鼎立中不可或缺的一足。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權?他們的政治意 圖和路線又是什麼呢?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揭示江東集團的崛起之謎,【易中天品三國】之『江東基業』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留下一個問題,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時候,甘寧舊話重提,向孫權提出建議,立即進攻黃祖,進一步拿下荊州,這樣巴蜀就可能是在將來變成我 們的了,第一步,滅黃祖。而孫權的首席謀士,也是孫權的秘書長張昭表示反對,張昭和甘寧就爭論起來了。那麼孫權是怎麼表態的呢?興霸是甘寧的字,古人稱字 是表示尊敬,孫權端起一杯酒來,對甘寧說:興霸,滅黃祖這個事就像這杯酒一樣,孤就託付給你了,好自為之,凱旋歸來。那孫權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表態呢?為 什麼要支持甘寧去討伐黃祖呢?這個要從孫權集團的興起說起。

  孫權這個集團我們也稱之為江東集團,什麼叫江東?我們知道長江基本上是由西往東流的,但是在蕪湖和南京之間這一段長江偏北流,這一段江段的東西兩岸古人就稱之為江東和江西,而把現在咱們的湖南省稱為江南,也就是說三國時代的江南不是蘇州那個地方,是我們現在的湖南。

  江東集團是一個割據一方的地方政權,它的創始人是孫堅,奠基者是孫策,發展壯大使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是孫權。孫堅字文台,史書上說他是孫武之 後,這個靠不住,又說他們家世代仕吳,這個大概是靠得住的。孫堅這個人從小就膽識過人,有一次他和他的父親一起出門坐船,來到一個地方準備靠岸,發現江上 很多船都不敢靠岸,為什麼呢?因為碼頭上有一夥強盜正在那兒分贓。當時孫堅十七歲,站在船頭看了一下,說這一夥毛賊,可以幹掉他們嘛!拎了一把刀他就上岸 了,上岸以後他就指指劃劃。強盜一看,說哎呀,官兵來了,這個小伙子是個指揮官,正在吩咐,什麼這邊抄後路啊什麼東西。強盜就放下贓物,一鬨而散,孫堅提 起刀就跑,追上一個,啪,頭砍下來。那麼這件事情就轟動了,轟動了以後,地方政府就任命他做縣尉,也就是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後來又升到縣丞,那就是副縣 長。但是真正讓天下人都知道孫堅,是在董卓之亂的後面。

  我們知道當時董卓在洛陽造亂,袁紹、曹操啊這些人起來組成關東聯軍討伐董卓,這個時候孫堅已經擔任了長沙太守,也起兵討伐董卓,但是他這個時候 地位還比較低,所以他還是投靠了袁術,作為袁術麾下的一員戰將。我們知道關東聯軍組成以後是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只有兩個人去打董卓,一個是曹操,打了 一下打敗了,還有一個就是孫堅。孫堅可是所向披靡,一路凱歌,誰擋他的橫他就殺誰,一路上殺了很多人,一直打到洛陽跟前,殺掉了董卓的大將華雄,所以【三 國演義】說關羽溫酒斬華雄那是編出來的,華雄是孫堅殺的。

  這個時候發生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袁術這個傢伙小心眼,看到孫堅的力量這麼強,就害怕將來孫堅不聽他的指揮,就扣押孫堅的軍糧。孫堅得到消息以 後,連夜跑了一百里路去見袁術,孫堅說:請將軍想一想,我孫堅和董卓前世無冤後世無仇,我為什麼要冒着這麼大的風險討伐董卓呢?——上報效國家,下報答將 軍,因為袁將軍你的家人已經被董卓殺光了,我是給你報仇啊,你為什麼還要不相信孫堅呢?袁術說不好意思,軍糧給你。第二件事情就是董卓害怕了,董卓派個人 去找孫堅,說我們不打了,我們和親好不好,我們做個兒女親家。孫堅說什麼,說:你董卓禍國殃民,是天底下頭號國賊,我恨不得拎着你的腦袋到全國各地去巡 回,和什麼親?董卓一聽這話嚇壞了,劫持了皇帝,劫持了百官,燒了洛陽,跑西安去了。這就是孫堅啊,當之無愧的亂世英雄。

  * 孫堅號稱『江東猛虎』,他出身縣吏,由鎮壓黃巾起義起家,到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已是長沙太守。孫堅有勇有謀,連當時的董卓都不敢小看,可惜是跟錯了人, 跟在小心眼的袁術手下,始終不被信任,後來在打劉表的過程中由於輕敵而陣亡,死時年僅37歲。於是,十八歲的長子孫策接替了孫堅未竟的事業,而【三國演 義】中的孫策是一個性急少謀的形象,那麼歷史上的孫策果真是這樣的一個人嗎?孫策又是憑藉什麼來子承父業的呢?

  孫策是個少年英雄,當時吳這個地方的人把孫策和他同年的周瑜呼為孫郎、周郎,就是孫帥哥、周帥哥。而吳郡的太守叫做許貢的上書朝廷,說孫策這個 人非常驍勇,就像當年的項羽,因此孫策得到了一個外號,叫做小霸王,小霸王什麼意思呢?小項羽。但是在我看來孫策這個人比項羽可愛,我讀史書老實說,沒怎 麼發現項羽太多可愛的地方,項羽後來受到人們的同情、喜歡,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都不喜歡劉邦,劉邦這個人太流氓了,所以同情被劉邦打敗的項 羽。而在我看來孫策比項羽可愛,孫策人長得非常漂亮,也喜歡漂亮,史書上的說法叫做『美姿顏』。他第二個特點是性格好,叫做『好笑語』,喜歡說笑話,『性 闊達』,就是很大度,所以史書上說,『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就是一些士人也好,老百姓也好,見到孫策都非常喜歡他,願意為他去死,可見其人格魅力。

  孫策和項羽不同的一點還在於他善於用人,大家聽過我講漢代風雲人物的都知道,項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不會用人,劉邦後來做了一個總結嘛,說 項羽就一個范增,還不會用,他哪兒有不失敗的呢?但是孫策很善於用人,孫策的手下有很多的人才,當然有一些是他父親給他留下來的,比方說程普、黃蓋啊,但 是他自己也招募了一些人才,吸引了一些人才,比方說周瑜,比方說張昭。張昭是一個很有文采的人,很能幹的人,而且寫得一筆好字,所以張昭到了孫策那裡,孫 策讓他當秘書長,把軍務政務都交給張昭。所以當時甚至到這種程度,就是北方的那些文人、士大夫、那些名士都只知道江東有一個張昭,不知道江東有一個孫策, 給江東寫信總是把這些功勞都歸於張昭。張昭接到信他就緊張啊,這個事情怎麼辦呢?我把這些信給他看,好像我在炫耀自己,我不吭氣瞞着孫策那我更加說不清楚 了,好像我有個人野心,很為難。

  孫策知道了以後哈哈大笑,孫策說:你們知不知道齊桓公啊?齊桓公當年是把所有的軍務政務都交給管仲啊,而且稱管仲為仲父,就是叔叔,手下的人到 齊桓公那請示工作,齊桓公說你去問我叔,再來請示工作,他說你去問我叔。旁邊就有一個人說齊桓公了,一則告仲父,二則告仲父,為君其易乎?你有什麼事你就 問管仲,有什麼事問管仲,你這個國君也當得太容易了吧?齊桓公說什麼呢,這個當國君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沒有仲父之前我是很難的,有了仲父以後我就不 困難了。他說國君有難有易,有勞也有逸,勞在什麼呢?勞在找人,國君辛苦在什麼地方?辛苦在尋找人才,一旦找到了人才他就安逸了。孫策把這個故事講了以後 對周圍的人,也對張昭說:『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所以齊桓公成就了霸業,張昭就是我的仲父啊,張昭就是我的管仲啊,我有了張昭難道我就沒有功勞嗎?難道我就沒有名聲嗎?哈哈大笑,非常大氣,非常聰明。你 要知道一個做臣下的人他最害怕的是什麼呢?功高蓋主,或者準確地說他最害怕被認為功高蓋主,尤其是怕被他的君主認為他功高蓋主。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人殺功 臣,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功高蓋主啊,賞無可賞。而孫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人才來輔佐自己,要讓這些人才盡心盡力必須解除他們的思想負擔。 那麼這個故事孫策就等於告訴大家,在我這裡是不用害怕功高蓋主的,我不怕你們功高蓋主,你們也蓋不了我,所以非常大氣,而且聰明。

  那麼這樣的一種作風就使得孫策這個少年英雄英氣逼人,充滿了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的英雄惺惺相惜,比方說太史慈。太史慈原來是劉繇的部下,而 劉繇是和孫策打仗的。有一次他們狹路相逢,孫策這邊帶了十三個人,太史慈只有一個人,那你敢跟我單打、單挑嗎?單打獨練,行啊!兩個人就打起來了,短兵相 接的時候,就發展到近乎肉搏,這個時候孫策手快,一把把太史慈背上戟撥下來了,太史慈也手快,一把就把孫策的頭盔拿下來了,他們有過這樣一段遭遇,當然後 來大部隊來了以後兩個人就分開了。那麼在後來的一次戰鬥中太史慈做了孫策的俘虜,那麼孫策聽說太史慈被俘了以後,就走上前去親自為太史慈鬆綁,然後拉着他 的手說:太史兄弟,我們又見面了,我問你個問題,如果我做了你的俘虜會怎麼樣?太史慈說:那就不好說了,那可不一定。孫策就笑:行了,行了,我們也不要打 了,我們合作吧,共計大事。那麼從此太史慈就成為孫策手下的一員戰將,太史慈他是一個英雄啊,就連曹操都是非常想得到太史慈的,當時曹操給太史慈寄了個包 裹,太史慈打開一看,裡面裝了一味中藥,大家猜猜是什麼藥?當歸,就是該回來了,但是太史慈一直跟着孫策,後來又輔佐孫權。

  * 孫策人稱小霸王,作戰非常驍勇,但是他並不是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性急少謀。易中天先生認為,歷史上的孫策是一位不怕功高蓋主而且非常自信的英雄,像 周瑜、張昭等江東重臣都是他聚攏來的,這為江東基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很好的人脈基礎。除此以外,孫策還有什麼優點,又有什麼缺點呢?

  孫策的優點除了自信以外,還有講政治,有兩件事情可以說明孫策講政治。第一個就是袁術稱帝的時候,孫策和袁術翻臉。 我們知道孫堅原來是袁術的部下,所以孫策繼承了父親以後,他也歸了袁術,應該說袁術對他還算可以,也僅僅是可以而已,也不是多好,總歸算是袁術的舊部。但 是袁術公然稱帝,孫策馬上就跟他袁伯伯斷絕關係。當然這裡面也有個人恩怨,因為袁術這個人說話不算話,多次對孫策封官許願,到了事後他又不兌現,孫策有怨 氣。另外孫策反對袁術稱帝也未必是他多麼忠於大漢王朝,這個我們也要說清楚。但是孫策能夠不稀里糊塗地跟着袁術跑,這個說明他有政治頭腦,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以後,孫策也打了同樣的主意,就是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作戰的時候,孫策曾經準備襲擊許都,迎奉天子。

  不過孫策雖然是一個英雄,也有毛病,什麼毛病呢?兩個毛病,一個是喜歡殺人,二是死要面子。這兩條倒是挺像項羽的。據說當時江東有一個隱士叫高 岱,這個人是一個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人,而孫策想他討論一下【左傳】,就把他請出來了。這個時候不知道怎麼就冒出一個小人來,這個小人就去跟孫策說:高 岱這個人很傲慢,他認為將軍您就是一個武夫,不是文化人,沒學問,根本就不屑於和您討論什麼學術問題,你看吧,他來了以後您問他什麼他肯定說不知道。然後 這個傢伙又跑去跟高岱說:你要注意了,孫策這個人死要面子,他最討厭人家跟他討論問題的時候壓倒他,比他說得好,所以你見到他你就說不知道。夠壞的,孫策 把高岱請來以後,來討論學術問題,果然高岱就說不知道,再問,不知道,又再問個問題,我不知道,孫策勃然大怒,你果然瞧不起我,不屑於和我討論問題,關起 來!這一關起來不得了啊,幾乎所有的那些文化人、那些名人、那些士大夫都出來求情,孫策走到樓上往下一看,黑壓壓的一片,把巷子裡面堵滿了,都是人,孫策 想,這個高岱『粉絲』這麼多啊,這還得了,殺,就把高岱殺了,為了他的一個面子,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

  實際上孫策最後死就死在這個地方,我前面不是講了吳郡太守許貢上書朝廷,說他是小項羽嘛,許貢同時後面還有話,說像這樣的人必須控制,因此建議 朝廷把孫策召到京城去監控起來,不要讓他在外面為非作歹。孫策得到這個消息以後把許貢殺了,這個許貢被殺以後,他的門客就要為他們的主人報仇,有一次孫策 出去打獵的時候,這些刺客就刺殺了孫策。那麼這個事情據一些其他的史料記載,說當時也就是把孫策的臉劃破了,並沒有傷到要害,然後醫生來看過以後就跟孫策 說,我給你帖點膏藥,靜養百日,即可痊癒,無生命之虞。但是我們前面講過孫策是孫帥哥呀,美姿顏,愛漂亮啊,他要去照鏡子,一照鏡子,臉上貼的,想想我們 古代的那些膏藥貼上去是不會好看的,他說我怎麼變成這副樣子了,結果說了這麼一句話:『面如此,尚可復建功立事乎?』就是我的臉都變成這個樣子了,我還能建功立業?大吼一聲,創口破裂,流血不止,當夜死亡。這叫什麼?死要面子。哎呀,所以有時候帥哥也是麻煩啊。

  * 孫策趁着袁紹與曹操官渡之戰的時候,也在謀劃襲擊許都,如果成功的話,那麼協天子以令諸侯的就應當是孫策,而不是曹操了。可是出師未捷身先死,襲擊許都之 前,孫策被刺客謀殺,年僅26歲。雖然他的一生是短暫的,陳壽在【三國志】中卻評價:『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那麼孫策究竟為江東集團做了哪些貢獻呢? 易中天先生是怎樣評價孫策的呢?

  孫策這個人,有位陳邇冬先生對他有過這麼一個評價,說他是一個孝子,是一個佳偶,是一個長兄,就是說他是個好兒子,是個好老公,是個好哥哥, 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孫策是喜歡為了面子殺人的,當時也是為了面子的原因他要殺一個叫魏騰的,這個時候他媽媽知道了,他媽媽就走到一口井的旁邊說:兒子,你 這樣亂殺人,總有一天我們家要滅門的,與其老媽眼睜睜地看着你這麼亂殺人,不如我現在就跳進去,你只要殺魏騰我就跳進去。孫策說:媽啊,你不要跳,我把魏 騰放了好不好。所以這個可以算做是個孝子。

  孫策和周瑜二十四歲的時候,娶了當時的美女大喬、小喬為妻,而且孫策跟周瑜說了這樣一句話,說大喬姑娘和小喬姑娘雖然身逢亂世,顛沛流離,但是有我們兩個人來做老公那還是蠻幸福的嘛!所以陳先生說這個要算佳偶。

  孫策的父親孫堅去世的時候,他自己十八歲,他的弟弟孫權十一歲,他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孫策把他的老母幼、弟託付給朋友,帶上二弟十一歲的孫權繼 承了父親的事業,叫做擦乾了血跡,掩埋了屍體,又上戰場。而且一直把孫權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使孫權在政治上、軍事上成長得非常快,又給孫權留下了一片好 基業,這個應該算是個好哥哥。

  但是陳先生說,他那麼年輕,孫策二十六歲去世,讓他的老母親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個不能算是好兒子,讓喬大姑娘年紀輕輕就守寡,這個不能算做是好老公,算來算去只好算他個好哥哥。

  其實我說呢,他還應算是個好領導,他應該說是江東集團的好領導。因為江東集團的基業是他奠定的,江東六郡是他平定的,所以陳壽在為他作傳的時候說了這樣的話:『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是他打下的江山,他在七、八年之間做了別人一輩子才能完成的事情,確確實實是一個英雄。他作為江東集團的好領導的第二點,是他尋找了一個好的接班人。 當時孫策知道自己也命在旦夕,他要給自己找個接班人把他這個基業傳下去,當時張昭這些人都認為他會選老三,老三叫孫翊,為什麼呢?老三像他,老三簡直就是 一個小孫策,史書上的說法是『驍悍果烈,有兄策風』,就是有孫策的遺風。而按照中國傳統的政治規矩是接班人總是希望像自己,我們去看皇帝的這些遺詔,它往 往都說皇什麼什幺子某某,深肖朕躬,這個肖什麼意思?就是像的意思,不是孝順的孝,就是他很像我,很像朕,所以傳給他。那麼按照這個慣例,大家想肯定也挑 一個像他的,但是沒想到孫策挑選的是孫權,而孫權和他哥哥孫策是很不像的。

  但是事實證明孫策的這個選擇是正確的,我們來看兩個事實。第一個,在魏、蜀、吳三國三巨頭當中,孫權的壽命是最長的,孫權71歲,曹操66歲, 劉備58歲。第二點,在魏、蜀、吳這三個政權當中,吳的壽命又是最長的,多少年呢?五十一年;魏國存在多少年呢?四十六年;蜀國存在多少年呢?四十二年。 也就是在魏、蜀、吳這三家當中,東吳政權是最穩固的,原因之一就是孫策選擇了一個好的接班人。

  據說當天晚上孫策找來了張昭等人,說了這樣的話,他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這裡說的中國就是指的中原,說中原地方正是一片大亂,我們這個地方是可以相對安定一點來天下的成敗的,請大家好好地輔佐我的弟弟。然後把孫權叫來,把自己的印綬交給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就是率領一支部隊去打天下,弟弟你不如哥哥我;團結自己的部下,鞏固已有的勝利成果,哥哥我不如弟弟你。那麼這段話的意思就很清楚,孫策不但為自己選擇了一個接班人,而且留下了一個治理江東地區的既定方針,那就是保江東、觀成敗。 也就是說孫策非常清楚自己的歷史使命是打江山,而以他江東集團的力量,能打下的江山也就是這麼大了,下一步要調整政策,變進攻為保守,所以必須找一個老臣 謀國,不急不躁,舉賢任能,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各盡其心、各盡其力的這樣一個人,事實又證明孫策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所以江東集團的基本方略是守,但是守也有兩種守法,一種叫做『抱殘守缺』,一種叫做『以攻為守』。那幺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江東集團內部分成了兩 派,一派以張昭為首的主張固守,不要惹事生非,這個我們稱它為鴿派;另一派以周瑜和魯肅為首的主張以攻為守,靠進攻來保住既定成果,這個我們不妨稱之為鷹 派。而孫權表面上在鷹派和鴿派之間搞平衡,骨子裡是傾向於鷹派的,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明白將來赤壁之戰的時候,孫權所做的決策。而此刻孫權拍板, 說甘寧你去打黃祖吧,這個任務就像這杯酒一樣,交給你了。那麼在建安十三年,這個年頭,孫權集團已經把矛頭開始指向荊州,也就在同一年,曹操也把他的矛頭 指向荊州,而在荊州內部,劉備由於諸葛亮的策劃也在打荊州的主意,荊州成了一群虎狼眼中的一隻羊,那麼荊州又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下集——必爭之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