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880|回覆: 26

孔子不是標題黨--【論語.爲政第二】串讀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4-23 2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爲政第二

 
【爲政】是對孔子政治主張和爲政觀念的普及性闡述。但是並不代表其內容沒有的深意。首先就開門見山地表明了孔子爲政的指導思想--『爲政以德』,及其『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爲政目標。繼而,對弟子重點強調『以孝爲本』政治理念。
在揭示了弟子求學以期爲政的一些基本方法之後,【爲政】從『正人先正已』出發,對弟子宣示了『君子不器』這一包括求學從政在內,爲其人、處其事的最高原則,並多方面加以必要的提點。並針對即將進入仕途的弟子著重強調了『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的處事原則。在講述了這些弟子應該具備素質,和對弟子從仕的基本要求之後,本篇繼續將重點放在更加深入闡明『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具體從政思路,即『舉直錯諸枉』、『舉善教不能』。接下來,以『孝』爲重心,藉助歷史經驗和先賢之口,論證了爲政以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爲政】的最後,【論語】著重突出了『信』對於從政者的實踐價值,認爲『信』是作爲一個社會人物政治生命的基本保證。君子沒有信用,不能獲得信任,所謂『爲政以德,使民以勸』的美好政治願景,最終只是一句空話。最後強調爲政在人,勉勵弟子見義勇爲

 
2.1【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說:『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首先來談什麼是『政』。『政』字從『正』從『攴』,『正』的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有一個符號表示方向、目標,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這個方位或目標不偏不斜地走去。本義爲不偏不斜,攴( pū),說文解爲『小也』,指輕輕地敲打。這樣,『政』的本來含義就不言而喻了。爲什麼是『輕輕的敲打』而不是大張其事、甚至大動干戈。古人早知認道到,社會治理的必然規律,正如『治大國若烹小鮮』,對火候、對分寸的掌握是相當的重要的。所以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實際上包括兩層含義,目的要正確,手段要正確,缺一不可。當然『政』一詞後來有『朝政』、『國政』、『政務』、『政事』的含義,那麼『爲政』後來就有了治理國家、執掌國政、辦理政務、從於政事的含義。泛指封建政權的統治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
【論語】中直接『爲政』一詞總共出現在四處。在本篇出現兩處,另一處爲: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爲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爲政,奚其爲爲政?』【爲政】
另外,『爲證』一詞在【論語】的【顏淵】、【子路】也分別出現一次: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子路】
從其中,我們可以『爲政』觀是以德爲本,帥之以正,名正言順,成於事,興禮樂,中刑罰,安萬民。『爲政以德』,實際上是和『齊之以刑』相對的。也是一種無爲而爲,這裡面還是有老子的基本思路的。只不過孔子對於『無爲』的理解可能有自己的獨到之外,也可能因爲他們時代不同,面對的社會情況不一樣。奇怪的是,孔子來了一句。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4-24 17:00 | 顯示全部樓層
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單純。



其實,孔子是借個道理來說,爲政,德是根本,和詩經中的『思無邪』一樣。爲政,一言以蔽之,曰:『德』。 其實【詩經】也『談』爲政。



【詩經.小雅】之【節南山】亦云:『不吊昊天,亂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寧。憂心如酲,誰秉國成?不自爲政,卒勞百姓。』一般認爲這一首周幽王及其太師尹氏的一首政治諷刺詩。『不自爲政,卒勞百姓』譯成白話就是『(周天子)不親持國事,老百姓終日勞苦不堪。然後,借用孔子自己的話『政者,正也』,經過考證,詩經的原文是恰恰是『不自爲正,卒勞百姓。』原來【詩經】的本義是『統治者自己不行正道,卻讓老百姓日夜辛勞。』這就難怪老百姓不服,有怨氣。



看來孔子讀的【詩經】是原汁原味的,所以他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4-24 17:34 | 顯示全部樓層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單純。
=====
思無邪解釋爲思想正派更合適吧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4-24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1樓儒帥佛道法於2010-04-24 17:00發表的:
【詩經.小雅】之【節南山】亦云:『不吊昊天,亂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寧。憂心如酲,誰秉國成?不自爲政,卒勞百姓。』一般認爲這一首周幽王及其太師尹氏的一首政治諷刺詩。『不自爲政,卒勞百姓』擇成白話就是『(周天子)不親持國事,老百姓終日勞苦不堪。然後,借用孔子自己的話『政者,正也』,經過考證,詩經的原文是恰恰是『不自爲正,卒勞百姓。』原來【詩經】的本義是『統治者自己不行正道,卻讓老百姓日夜辛勞,。』這就難怪老百姓不服,有怨氣。
.......
受教了,現在才知道詩經的文字也有所錯漏了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4-25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法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罰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有逃避之心,卻無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義來教化他們,百姓不僅有羞恥之心,更有自律之心。』

『格』在【論語】只出現了一次,但是對於『格』的解釋歷來百家爭鳴。均有其道理。個人認爲要從孔子對禮和刑的態度來談。其實從基本立場而言,他只是反對一味地齊之以刑。不要在這點上完全對立起來看,這一點孔子自己的話也能爲證。如同時,更加明顯的證據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在這裡孔子明確表示,他之所以推崇和提倡禮樂之治,並不是反對刑罰,搞唯德論,而是反對刑罰不中造成老百姓手足無措。但是如果刑罰本身是公平、公正、適宜的,孔子也認爲老百姓應該自覺的遵守法令。所以他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說明孔子認爲君子往往是既懷德,又懷刑。』所以,個人認爲所謂『格』的最低要求是『自覺的遵守法令』,但是經常禮義教化的百姓應該不止於此,會有更加強烈的道德觀念,所以姑且將之譯爲『自律之心』。

『禮』相當於我們說的傳統、文化,孔子也不盡知之,這一點後面還要講的。這裡說到『傳統、文化』是廣義的。傳統指世代相傳的具有特點的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社會因素。『文化』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孔子在這裡說的『禮』不僅僅是指禮儀,而是一整套有思想文化基礎,以道德教化爲前提,以刑罰適中爲底線的政治主張體系,是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產物,避免以德代政,以法代政的偏面性。

然後我們來看一下孔子是如何做到『有恥且格』的最高境界。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4-25 16:04 | 顯示全部樓層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求學,學而不厭;三十歲安身立命,立身行己;四十歲能做到遇事不疑,揆情度理,五十歲懂得了樂天知命,度德量力,六十歲能夠參破毀譽,無動於心;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從容中道。』

花了多少時間才『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年!所以,他認爲教化是可以做到的,但也不是一時可以做到的。孔子聖人矣,尚要七十年,【論語】編者也是要告訴統治者採取過激的方式,強硬的手段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要分層次,分步驟,一步一步的來。

當然孔子這一段話,有一個明顯的特徵,他不是從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去談他的人生經歷。而是重點剖析自己的心路歷程,側重於自身心智的成長。把握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的理解孔子的本意。不是指外在的顯赫和成功,特別是三十而立。在這一點上要學習宋人張載的思路去理解孔子。他說:『三十器於禮,非強立之謂也。四十精義致用,時措而不疑。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七十與天同德,不思不勉,從容中道。』

其實孔子也沒有那麼複雜。我們也不必於拘泥孔子的說法,在年齡與境界關係上變得教條起來。孔子少年時開始學習,但是不一定有明確的志向。但是到三十歲左右,通過各方面的積累,他應該在基本上確立了自己的志向,在精神上有所寄託,在社會上能夠基本自立。經過在社會上的繼續摔打和鍛鍊,到了四十年左右,人生基本上由激情階段進入沉穩階段,人生經驗的豐富使得一個人能夠審時度勢,量力而行。但是要真正做到恰如其分的衡量自己,其實也相當的不容易。儘管明白要量力而行的道理,卻難免有失,要麼過高,要麼過低。要真正做『智者無惑』,還有待時日。所以,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無大過矣。』

當然古人是相信天命的,他們往往認一個人能做成什麼樣的事業是上天根據一個人的德行來賜與的,這就是一個人的天命。到了五十開外,因爲古人性命長短的原因,往往也認爲人生不過如此了,這就天命。但是由於人生閱歷的更加豐富,在樂知天命的同時,他們往往能夠真正度德量力,開始明白什麼是能見乎今世的,什麼是只能死而後已。所以孔子依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當然也說明孔子此不能做到『仁者無憂』。但是老天爺是公平的,雖然不能以德授命,但是他給了孔子更長的生命。古人往往很看重一個人的諡號,雖然這是生者給死者的蓋棺論定,但是對生者還是有相當的影響。一個人有時能看破財富,權位,但是往往對自身身後的評價是十分在意的,正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六十歲的孔子已經不在強調『正名』,他已經參破毀譽了。對於一個有道之人,往往權力一關好過,財富一關也好過,最難過的一關就是名譽關。比方說,我一位朋友本來準備到寺院出家,但是居然發現廟裡和尚們爭座次相當嚴重,最後他索性回家自修去了。同樣,許多儒家學者對聖境孜孜以求,最終到頭來只是爲了博得一個『聖人』的封號。但是孔子這一關以『耳順』的方式渡過了。所以謂『耳順』就是不求『順耳』,歸根到底還是因爲心如止水,從容淡定。孔子說:『君子依孚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應該說孔子在耳順之年就達到這個境界了,但是正如孔子自身所言,『見其進,未見其止也』,靜水往往深流,七十歲的孔子又已經能夠進入了隨心所欲卻思無邪的最終境界。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稱』不是『成名於世』而是『名實相稱』,古稀之年的孔子也可以無憾而終。

其實不必拘泥於年齡分界,如果更簡單的就說,孔子說社會實踐出發,主張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立於禮,游於藝;他的思想境界正好是反過來的上行,先志於藝,立於禮,據於仁,依於德,游於道。他一心志於道,故潛心志於藝以學;當他年老時,潛心游於藝,卻一心游於道以成。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沒準就是這個時期說的。

接下來,孔子要談一點具體的內容了。作【論語】的編者自然首先要談『孝』。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4-26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當然從這裡,我們對孔子的孝道觀,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孔子說『孝』就是對父母以禮相待。當父母對兒女有不符合禮的要求和行爲,自然而然作爲女子也只能在以禮相待同時,並自己依禮從事。所以,無違不一定是不違背父母的意圖,而不是無違於禮。

孟懿子是魯國大夫,跟夫子是介於朋友學生之間的關係。樊遲曰:『何謂也?』說明孔子說的話,不光是幾千年後我們『不知所云』,和他同時代的弟子都是這樣,這也怪不得我們。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個立意就比較高的,他因人而異的說,是考慮了對方的身份和出發點的。接下來,孟懿子的兒子來問又不一樣了。



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爲他們的擔憂而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對於『其疾』有很多種解釋,有說『父母生病的』,也有說『兒子生病的』。其實,『疾』本身還有『擔心』、『不滿意』、『厭惡』、『痛恨』之意。一般來說,父母對孩子是沒有私心的,他們其擔心當然包括孩子生病。但是可以推而言之,比方說有缺點,有不足。這個時候,父母是發自內心的憂慮。但是往往父母是憂心如焚,但是孩子卻不以爲然。所以,孔子說,作爲子女應該理解這種擔憂,並爲自己給父母添憂而擔憂。

更加說開一點,作爲子女發現父母有任何擔心和憂慮時,不管跟自身有沒有關係,都應該主動去爲父母解憂,分憂,讓父母親心情舒暢。


2.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當然,現在反過來也是這樣,父母對孩子也應該這樣,要更多的關心一些。不光是關心孩子身體健康啊,成家立業啊之類的。

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爲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色難』有的解釋爲『臉色難看』,有的解釋爲『做到和顏悅色很難』,有解釋爲『做到出於本色是難』,但是不管如何解釋,就是一條態度不誠懇,不尊敬。

【論語】談完『孝』,接下來談『求學之道』
已綁定手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0-4-26 16:06 | 顯示全部樓層
2.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說:『我對顏回講一些道理,他總是絲毫也不違背,如同笨拙一樣。其實,他退下來,自己私下反省,自己也能夠這些道理,並有所發揮,顏回這個人並不笨拙啊』
當然因爲斷句不同,注釋不同,所以理解也有所不同。一般斷句爲:『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並譯之爲:『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不反對和置疑,如同笨拙一樣。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並不笨拙。』這主要是受了孔子對於顏子的另一句的影響。孔子說:『回非助我者,於吾言無所不悅。』自然也能成說。
 孔子在這裡是說什麼呢?就是說 顏回一方面能接受老師的教導,另一方面又有自知之明,能夠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自己體會出做人的道理。所以回也不愚。這個層次,不由衷的話是達不到的,回有本心。
 
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觀察他的動機和意圖,觀察他的方法和途徑,觀察他的志向和心態,這樣,這個人還能隱藏得了什麼呢?這個人還能隱藏得了什麼呢?』』即『隱藏,藏匿』之意。實際上,這是對於上一句的補充。孔子爲什麼認爲顏回大智若愚,就在於他對顏回也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0-4-26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4樓儒帥佛道法於2010-04-25 00:48發表的  :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法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罰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有逃避之心,卻無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義來教化他們,百姓不僅有羞恥之心,更有自律之心。』

『格』在【論語】只出現了一次,但是對於『格』的解釋歷來百家爭鳴。均有其道理。個人認爲要從孔子對禮和刑的態度來談。其實從基本立場而言,他只是反對一味地齊之以刑。不要在這點上完全對立起來看,這一點孔子自己的話也能爲證。如同時,更加明顯的證據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在這裡孔子明確表示,他之所以推崇和提倡禮樂之治,並不是反對刑罰,搞唯德論,而是反對刑罰不中造成老百姓手足無措。但是如果刑罰本身是公平、公正、適宜的,孔子也認爲老百姓應該自覺的遵守法令。所以他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說明孔子認爲君子往往是既懷德,又懷刑。』所以,個人認爲所謂『格』的最低要求是『自覺的遵守法令』,但是經常禮義教化的百姓應該不止於此,會有更加強烈的道德觀念,所以姑且將之譯爲『自律之心』。

『禮』相當於我們說的傳統、文化,孔子也不盡知之,這一點後面還要講的。這裡說到『傳統、文化』是廣義的。傳統指世代相傳的具有特點的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社會因素。『文化』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孔子在這裡說的『禮』不僅僅是指禮儀,而是一整套有思想文化基礎,以道德教化爲前提,以刑罰適中爲底線的政治主張體系,是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產物,避免以德代政,以法代政的偏面性。

.......

刑法的立論依據是什麼呢?道德教化的立論依據又是什麼呢?也許這兩點才是至關重要的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0-4-26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5樓儒帥佛道法於2010-04-25 16:04發表的  :
當然孔子這一段話,有一個明顯的特徵,他不是從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去談他的人生經歷。而是重點剖析自己的心路歷程,側重於自身心智的成長。把握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的理解孔子的本意。不是指外在的顯赫和成功,特別是三十而立。在這一點上要學習宋人張載的思路去理解孔子。他說:『三十器於禮,非強立之謂也。四十精義致用,時措而不疑。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七十與天同德,不思不勉,從容中道。』
.......

受教了,我一直受一個問題困擾,究竟什麼才是人生的追求與目的?成功與成就,究竟是指哪方面?當代,財富作爲一個人成功與成就的唯一標準,我一直很迷茫。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