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的箏樂早期被分成南北兩派,比較代表的為『浙江、山東、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到了現代,流派的區別已經很小了,幾乎每個大家都兼具各家之長。5 e8 O: W! ~) {, |! |0 Q4 i
一、『真秦之聲』的陝西箏
; M3 @7 |6 Z8 x3 h7 r& k# g 陝西箏:陝西地區是中國箏的發源地,但現在『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近於絕響,這裡有豐富多彩的戲曲和民間音樂,其間傳統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箏或極少用箏;只有在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著名秦箏理論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說,這就是『秦箏的餘緒』。箏在榆林雖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榆林地處偏僻,文化比較落後,箏的技藝還停留在古法彈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兩指,左手滑顫音很少,這正是箏的最早奏法。箏在陝西地區已漸漸失傳,其傳譜傳人都無資料可尋。/ y, w7 N4 I$ B
20世紀50年代末,陝西箏家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從理論研究到彈奏技藝,從伴奏地方戲曲到編制秦韻風格箏曲,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陝西人民從新熟悉了箏。1957年,榆林箏名家白葆金參加了全國的民間音樂調演和陝西省第三屆民間戲曲匯演,並獨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箏曲。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在西安召開以及會議對陝西迷胡箏曲的肯定,都對秦箏在陝西的發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後來湧現了象【秦桑曲】、【姜女淚】、【香山射鼓】、【三秦歡歌】、【繡金匾】等優秀的陝西風格箏曲。西安鼓樂、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關於箏的記載,給陝西箏人以啟示,又有箏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眾多箏同仁的幫助,經過近三十年的實踐,陝西已漸漸地恢復箏奏秦聲。
2 S& A1 `; v" e) w% F 陝西風格箏曲的鮮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個變音的游移性。七聲音階中的四級音編高,七級音偏低。所謂偏,當然不是半個音。這兩個音又游移不定。一般來說,是向下滑動緊靠下一級音的;其次,在旋律進行上,一般是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第三,在彈奏時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較多,這是出於旋律進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術。第四,風格細膩,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箏家王巽之先生談古箏流派時說『陝西派多抒情』,說明了陝西箏曲的風格特點。
% d7 S4 q* l1 | h# v7 F/ Q6 k' s( b 二、『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箏2 u3 k0 x4 C+ s
河南箏:從【史記】、【漢書】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箏在秦漢兩代已有相當普遍的發展。在東漢,光武帝建都洛陽,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開封),都是在河南地區,而在這個地區早就流行着民間音樂『鄭衛之音』,秦箏隨着遷都流入河南,和當地民間音樂『鄭衛之音』融合發展成為後世有名的中州古調。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河南箏的傳統用法,從民間相傳的一首詩可以概見:- j7 P, p% C$ A& U* m% A. Q4 t8 W
名指扎樁四指懸,6 w( u& N9 f/ X; b
勾搖剔套輕弄弦,& |0 d0 x6 H8 \
須知左手無別法,
0 d* E& _6 H0 J6 v* p 按顫推揉自悠然。; B1 L3 [ R* x; v9 L
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敏越無跡)、小顫(顫音細密緊促)、滑顫(邊沿邊顫)、大顫(顫幅闊大,動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指法的運用上,則無論是珠圓玉潤的長搖、錯落有致的剔打,或是淒婉欲絕的走吟,悲壯蒼涼的重顫,莫不和曲調曲情渾然一體,描摹情態,刻劃入微。如【打雁】一曲,各種指法運用極富表現力,集敘事、狀物、抒情三大特點於一體,是為河南箏的又一特色。! p: [7 M5 g8 p6 ~# s: R
河南箏的音階特點,多用變徵而少用清角,近於三分損益律的七聲古音階,但二變音高,亦非絕對不變,往往會更高按到近於宮和征,真可謂『七音、六律以奉五聲』了。河南箏的曲調,歌唱性很強,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於清新流暢中見頓挫雄壯;頻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別適合中州鏗鏘抑揚的聲調,使箏曲具有樸實純正的韻味。8 U$ w' u8 S* J+ U' V. |, k
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着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
' s, l- `- {8 o5 N/ j 河南箏的曲目直接來自民間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河南曲子是歷史悠久的民間說唱音樂,清以後衰落了,只有南陽地區還十分興旺,所以又稱之為南陽鼓子曲。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帶有唱詞的『牌子曲』和純器樂的『板頭曲』,箏是其中重要的伴奏樂器,同時,也脫離說唱而獨立演奏。現存河南箏派的代表性曲目,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頭曲與牌子曲。過去,藝人相見,就經常首先演奏一首板頭曲以會知音,並借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易名為【高山流水】。( b) E2 P0 B, U I# v' s7 \. q
三、『齊魯大板』的山東箏# }: i* t. x) g2 }
山東箏:據【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歡竽、擊築、彈箏』,所以不少人稱山東箏為齊箏。它的流傳主要在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菏澤地區,和魯西的聊城地區,特別是菏澤地區的民間音樂甚為流行,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出過不少民間說唱、戲曲和民間器樂的演奏人才。這兩個地區的古箏傳授系統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傳統古曲大都是長度為六十八板的『八板體』結構的標題性樂曲,在演奏技法上也無很大差異。聊城地區的古箏傳人和古曲數量較少,它的傳統箏曲主要是聊城地區臨清縣金郝莊的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塤先生傳下來的。由於聊城地區的傳統箏曲未能在山東和全國範圍內流傳,它的歷史、傳譜等尚待進一步整理、發掘,故人們對於『山東箏』的概念,習慣上只指菏澤地區的古箏。
; i6 K* C% b6 p6 Q0 w1 T" e 山東箏曲多和山東琴書、民間音樂有直接聯繫,曲子多為宮調式,以八大板編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為琴書的前奏出現的琴曲,跟河南板頭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橡【漢宮秋月】、【鴻雁捎書】等都是;在民間常常用套曲聯奏的形式來表現多側面的音樂形象,【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這四首小曲就是作為聯綴演奏的套曲,五十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標題並在全國流行。另外,也有由山東琴書的唱腔和曲牌演變而來的,如【鳳翔歌】、【疊斷橋】。
8 _1 Z0 n* f. | 山東箏過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邊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裡邊是八根子弦,俗稱『七老八少』。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純樸古雅。
]: U% T( w& x; `+ @ 四、『韓江絲竹』的潮州箏% m5 ^3 y; y, }5 j& _' _! }% ?
潮洲箏:流傳於廣東潮州一帶,音樂結構特殊,旋法別具一格。箏能自成一格而有別於其他樂器,至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變化,即所謂以韻補聲,舍此,則很難言箏樂的流派和發展。在潮箏中,這一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到了十分絕妙的地步。實際上就是彈箏時通過左手按音的變化,以達到幾種音階和調式的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於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潮洲箏以其右手的流暢華麗、左手按滑音的獨特加花奏法,變化細膩、微妙而獨具一格。5 }) |- e" ]& k% \8 z4 D
潮洲箏的主要曲調有『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其中『重六』調樂曲比較委婉;『輕六』調樂曲清新明快;『活五』調樂曲纏綿悲切,律調很有特點。
; h! _7 N6 t6 P# i* t' K3 k! J 在民間,用箏等撥弦樂器來演奏古樂『詩譜』稱為弦詩樂。【柳青娘】是該詩樂中最為流行的一首樂曲,它雖不屬大套曲,但它包括『輕六』、『重六』、『活五』和『輕三重六』四種調,曲調又優美,極具潮樂的特色,在潮樂中稱之為『弦詩母』,意即樂曲之母。在學習潮箏時,【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此外,像【寒鴉戲水】、【月兒高】、【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箏中常用的曲目。
( F. t1 \% T' ~: F; G0 W【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