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傳統文化進課堂不能一進了之 要過好三道關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11-7 23:30| 發佈者: 濟世| 查看: 1658| 評論: 0|來自: 光明網

摘要: 前不久,國內唯一傳統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在北京正式發行。這是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國學教育專項研究課題組八年研究的成果,課題組希望通過這套教材將國學文化融入到中小 ...

前不久,國內唯一傳統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在北京正式發行。這是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國學教育專項研究課題組八年研究的成果,課題組希望通過這套教材將國學文化融入到中小學教育中,探索中小學國學教育發展道路(11月5日【中國青年報】)。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和心靈家園。時下,國學熱在各地方興未艾,誦讀經典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風,而人教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的發行,更是開啟了一條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新路。

引導傳統文化進課堂,將國學教育有機融入到中小學體系,無疑有助於廣大學生系統地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作為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學教育的穩步推進,能夠幫助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值得稱道的是,相關教材博採百家而不獨尊一術,不設標準答案,鼓勵尊重經典而不拘泥於名著,讓孩子們通過發散性思維形成自己的思想,從而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有所創新。

不過,傳統文化進課堂不能一進了之。理想要想照進現實,還需做好相應的配套措施,扎紮實實過好三道關。

一是師資關。有了教材,還要面臨誰來教課的現實問題。據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總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介紹,『教材需要老師具備儒、釋、道、兵、醫、藝六方面的修養,不但懂得儒家思想,佛家、道家文化,還要了解兵學、中醫和傳統藝術。』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幾家高校專門開設有國學專業,培養出的學生不僅屈指可數,還未必甘於屈尊中小學『副科教師』的角色。倘若直接把其他學科老師拉郎配,又難免走樣為『歷史課』『語文課』『品德課』。傳統文化進課堂,必須解決師資問題,短期內需要各校指定專職人員,通過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從長遠看,加快國學專業人才培養,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其參與到傳統文化教育中來乃必然趨勢。

二是應試關。前些年,北京啟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之時,就有論者質疑『進課堂不考試的京劇如何落地生根』。如今,傳統文化進課堂面臨同樣的擔憂。只學不考試固然有基於為學生減負考量的因素,但在應試教育的語境下,非高考考試科目的傳統文化課程很可能遭遇到『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最終和其他副科一樣,淪為給主科讓路的陪襯。這顯然有悖於我們的初衷。如何探索對傳統文化進課堂的監督管理新機制,提高廣大中小學校的重視程度,需要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拿出大智慧。

三是實踐關。日前舉行的首屆全國高校國學院院長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紀寶成表達了對國學『虛熱』的擔憂。『國學熱的勃興,其意義無疑是積極正面的,但也難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唱高調、打幌子者,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者不乏其人,導致國學「虛熱」。』時下,面對國學熱,一些人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以為背一背古文詩賦、穿一穿唐裝漢服,就是在弘揚國學。傳統文化進課堂必須擺脫『庸俗化』『膚淺化』,避免流於形式,真正沁人心脾。老師不僅要傳道授業更要解惑,引導學生運用傳統文化中的智慧看待今日之人和事,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深邃的哲學思想、質樸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審美情趣』,於傳統文化受益終身。(張遇哲)


來源:光明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