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重慶老地名30年來消失500個 專家稱保護應理性(4)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11-23 18:10| 發布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651| 評論: 0|來自: 重慶日報

摘要: 老地名掌故 ◆老重慶的十七道門 重慶古城多城門,『開九門,閉八門,九八一十七道門』。據說,這十七道城門,是按照『九宮』、『八卦』之象而構築的,以示『金城湯池』的寓意。至今,『朝天門』『臨江門』『 ...

老地名掌故

◆老重慶的十七道門

重慶古城多城門,『開九門,閉八門,九八一十七道門』。據說,這十七道城門,是按照『九宮』、『八卦』之象而構築的,以示『金城湯池』的寓意。至今,『朝天門』『臨江門』『通遠門』等依然朗朗上口。

◆千廝門

按照【重慶地名志】記載:千廝門在古重慶城北部偏東,明洪武初年在南宋故城舊址修砌,城門上書『千廝』字樣。

據說,千廝門的得名源於【詩經・小雅・甫田】:『乃求千廝倉,萬斯倉,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蓋以當年城門內有貯存糧棉的千倉萬倉而得名,是祈禱風調雨順,豐收滿倉之意,預祝農事豐收。

◆七牌坊

清朝時期,大坪一帶是重慶到成都的驛道,當年被稱為『東大路』,是出通遠門後經兩路口至成都的首個驛站所在地,官員送行都在這裡。

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間,這裡陸續修建起5座節孝坊、1座百歲坊和1座樂施坊,七牌坊因此得名。

在七牌坊附近不到百米的石板街道兩旁,曾經聳立着清道光年間到民國初年的20多塊巨型石碑,成為曾經繁華驛站的唯一實物見證,是主城區內最大規模的碑林。碑刻主要內容涉及德政、忠孝、貞節等。碑文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等風貌,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然而,隨着城市的改造和道路的拓展,七牌坊的石碑已散落各處,『七牌坊』這一老地名,也已成了歷史煙雲。

◆以數字取名的街巷

一牌坊(現解東路)、二府衙、三聖殿(現凱旋路)、四方街(現太平門)、五福宮(現金湯街)、六楞碑(現八一路)、七星坎(現臨江路)、八蜡廟(現曹家巷)、九尺坎、十八梯、百子巷、千廝門、萬壽宮(現陝西路)。

◆以方位取名的街巷

天官府、地母亭、上黌學巷、下回水溝、左營街(現新華路)、中大街(現解東路)、右營守備署(現鳳凰台)、西三前街、西三后街、大陽溝、小什字、東升樓、西三街、南紀門、北區幹路(現滄白、臨江路)。

◆以五行取名的街巷

金沙崗(現節約街)、木貨街(現較場口)、水巷子、火藥局街、石門坎。

記者 陳維燈


來源:重慶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