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五成受訪者感恩節不感恩 專家:中國人更強調報恩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11-27 22:46| 發佈者: 真衣| 查看: 1492| 評論: 0|來自: 瀟湘晨報

摘要: 時針已走過晚上10點,馬明遠最終還是抓起電話,撥通了家裏的號碼。    『這段時間還好吧?』這是他問候父母的慣用語。母親照舊回答:『還好啊。』   幾分鐘後,話筒傳到父親手裏,父子倆一陣寒暄。末了,馬 ...
時針已走過晚上10點,馬明遠最終還是抓起電話,撥通了家裏的號碼。 
  『這段時間還好吧?』這是他問候父母的慣用語。母親照舊回答:『還好啊。』
  幾分鐘後,話筒傳到父親手裏,父子倆一陣寒暄。末了,馬明遠除了照常的那句『保重身體』,還加了句『謝謝你們』。
  這天是11月22日,西方傳統的感恩節。在馬明遠就讀的湖南師範大學校園裏,也冒出不少有節慶色彩的元素。校園廣播裏,女主播用溫柔的聲音問:『今天,你會不會向最想感恩的人表達情意呢?』 
  上周,瀟湘晨報聯合大湘網進行調查,共有632人參與,其中,46.52%受訪者選擇在這天有所表示。父母成了感恩頻率最高的對象,高達80.54%,其次是配偶、朋友……排名大致與情感的親疏程度相吻合。
  記者袁樹勛
  59.25%『不感恩』受訪者認為盡在不言中
  一個來自中國西部山村的大學生,在西方節日給在家務農的父母打個電話,用鄉音說聲『謝謝』。在馬明遠看來,這並不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
  他差點就放棄了,『感覺有點不好意思。』
  那些沒有在感恩節裏有所行動的受訪者中,11.94%的人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這一天,長沙女孩謝琪也很平淡地度過了。她是在知識分子家庭中長大的女孩,與父母交流親密,『可一起打遊戲一塊刷微博的那種』,更不用說和同齡的朋友。
  她在感恩節裏無所表示的原因是,『對這個節日不感冒』。有25.76%的受訪者選擇了和她同樣的理由。
  謝琪比較看重的是春節、重陽節這類中國傳統節日,『發個短訊、打個電話、送點禮物,即使你不說「感謝」,對方也能理解這份情誼。』
  除了上述二者,『感恩節裏不感恩』的理由還有,『認為一切盡在不言中(59.25%)』、『沒有時間(2.35%)』、『嫌麻煩』(0.70%)。
  那些在感恩節有所表示的受訪者,通常會用什麼方式傳遞感恩之情呢?
  10.75%受訪者選擇送禮物表心意。感恩節前,各大商家也藉此打出促銷牌。這一天,各大商場、娛樂場所、電影院、餐廳雖不及聖誕節、情人節那般熱鬧,但同樣人滿為患。情侶們忙着約會,交通幹道車水馬龍。網友戲謔:在中國,不管過什麼節,最終都會變成兩個節日,一個是購物節,另一個情人節。
  22.31%受訪者選擇了『直接向對方說』。還有34.28%受訪者選擇了一種含蓄的辦法,把情意記在心裏,找機會為對方做些事情。
  發短訊是個省事又見效的辦法,有18.05%的人選擇了它。
  感恩節這天,長沙某公司職員張曉崎給手機通訊錄裏所有的親朋好友都發送了信息。對象不同,內容也不同,給朋友的是『感謝陪伴』,給長輩的是『感謝關照』,給老師的是『感謝教導』。
  對於那些給予過特殊幫助的人,張曉崎把短訊編得精緻而深情,『有些話平常說起來怪怪的,借這個日子正好。』
  58.70%受訪者表示『施恩後不圖回報』
  去年春天,張曉崎作為一個志願者組織的代表去廣西一家小學資助貧困學生。學校搞了一個隆重的受捐儀式,操場上,受助的孩子站成一排,聆聽教育局領導和捐助者代表發言。
  『那些孩子半低着頭,目光躲閃,不像是受了恩惠,倒像是受了委屈。』當時,張曉崎想到『受助者的尊嚴』。
  儀式後,校領導建議受助孩子每半年給捐助方寫一封感謝信,張曉崎連忙拒絕了這個好意。
  『不是反對知恩圖報,只是不希望以這種僵硬的方式。』張曉崎和她的志願者同伴們都信奉一個觀點,『當下感恩文化缺失的一個元兇,就是這個社會長期以來習慣了消費受恩者,將其形象反覆「展覽」,讓受恩者背上心理負擔,甚至產生冷漠心理。』
  『知恩圖報是美德,施恩不圖報也是美德。』她借用了一句俗語。
  面對類似情況,公眾又會如何選擇?當施恩於陌生人時,本次調查中,58.70%受訪者表示『不圖報』。
  期待對方感恩的受訪者中,30.24%的人只需對方『內心感恩』,31.35%的人只希望對方『今後儘可能回報社會』即可。
  而31.13%的受訪者,希望對方用語言表達感謝。希望獲得對方的物質等『實惠回報』的受訪者,僅佔7.28%。
  當然,『施恩圖報』的心理預期,會隨着雙方關係的密切程度而變化。人們幫助至親和幫助陌生人,要求前者報恩的意願會低於後者。
  那些期望對方報恩的受訪者,面對其所幫助的親朋好友,又期待怎樣的回報呢?調查顯示,『今後在情感上與我更貼近』(22.32%)、『內心感恩』(21.21%)、語言感恩(19.64%)分列前三位,而倒數一、二位則是『今後儘量按我的意願去行事』(2.01%)、『物質感恩』(6.47%)。
  『中國人更重私人關係,輕社會意識』
  華中科技大學肅通博士今年在北美待了大半年。他認為,感恩節在當地不僅是舉家團聚的日子,也是一個幫助窮人、行善的日子。感恩並不限於自己與家人,而是面向整個社會。人們平時相互交往,就是去商店買東西也一定不會忘了說『Thankyou!』家人間也充滿禮貌用語,這並不是客氣,而是出於感恩的心態。走在路上,有時候陌生人也會熱情地跟你打招呼。人們都在充分享用着上帝賜予的禮物。
  肅通博士認為,中國人也不是不講感恩,但我們的感恩更強調的是『報恩』,有取才有予。我們的節日裏,大家雖然記得家人,卻不會想到去幫助不相干的人,人和人的交往也很少聽到說『謝謝』。越是熟悉的人之間好像越是如此。像子女對父母就很難開這樣的口,仿佛這樣做就是『見外』。正因為大家把別人、把社會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所以在我們的社會裏,才會出現一些匪夷所思的怪現狀:已是成年人的大學生入學時,父母還要像保姆一樣陪着,甚至露宿操場;街頭被撞的老人被別人扶起的時候,不是感激對方,而是藉機敲詐……
  就感恩文化而言,中國人更重私人關係,而西方人的感恩對象卻更抽象,社會意識更濃厚。中國人個人其實都不差,但是與西方人相比公德心更缺乏。西方人的節日我們無需照搬,但是充滿感恩的心態我們卻不能不具備。
來源:瀟湘晨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