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朦朧詩人王小妮:詩意只發生在即逝的片刻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11-30 23:06|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684| 評論: 0|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摘要: 作爲1980年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小妮如今的寫作顯得堅實很多。她記錄知青的過往,也寫下與年輕學生的交流。    她仍然是一個喧譁時代的安靜寫作者   『有的小說是取悅於讀者的,想看什麼就給你寫什麼 ...
作爲1980年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小妮如今的寫作顯得堅實很多。她記錄知青的過往,也寫下與年輕學生的交流。 
  她仍然是一個喧譁時代的安靜寫作者
  『有的小說是取悅於讀者的,想看什麼就給你寫什麼;但也有這樣的寫作者,寫的原動力和意趣就是想把它寫出來。』王小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小說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寫法,不然寫作還有什麼趣味。』
  從第一小節『陳曉克今天手癢』開始,沒有任何過渡,最快捷地進入到那個特殊年代特有的語境。她就這樣寫『意趣』,她承認自己最新出版的知青題材小說【方圓四十里】,『主要寫味道,靠味道帶出時代和人性』,雖然她也寫了眾多勞作、打架、偷狗、招工、告狀的故事。 
  詩人、作家王小妮選取了1975年夏至1976年春位於東北的『錦繡公社』方圓四十里知青們的生活細節。陳曉克等知青雖然都是虛構人物,『但超過八成的事件有真實依據』。
  『1976是重要的一年,選這個時段,正是大動盪的前夜,(寫)懵然不覺的角落和人群。』王小妮說,『那個時候,豪情過去了,剩下更多的是對自身命運不知的頹廢、絕望,「破罐子破摔」。』
  『他們自虐與虐人,被害與害人』
  【方圓四十里】中,一個知青因爲一卷草簾和農民爭執,知青說,『你這是什麼邏輯!』
  農民不知道『邏輯』這個詞,以爲城裡人把騾子叫成邏輯,生氣了,『你罵誰是邏輯!』
  從此,那個知青被所有人都叫做『邏輯』。包括插隊時知青下放到集體戶,村民們不識字,都念作『具體戶』。
  這些就是當時的『語境』。但王小妮在寫這些故事時都不對人物進行外貌描寫,『我有意消解它。當我回憶起那個年代,每個人的語言、服飾、環境,包括陳設幾乎都是一樣的。』
  豬在被知青們抓住快要被殺的時候想:『動不了啦,這輩子到頭啦。』在被割掉之前不停生長的稗草想:『痛快!』王小妮除偶有寫到人物的所想,有時也這樣寫寫動物和植物。她有她的道理。
  『春夏秋冬和萬物萬靈都和人類理解的「想」無關,它自有規律。』王小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人的痛苦在那個極度疲勞又全然不知未來的時候完全不值一提,人已經物化了。』
  多年來,王小妮無法忘掉在農村的7年生活,即使她已經遷居深圳這個特區城市近三十年。1969年冬,出生於長春的滿族小姑娘王小妮,年僅14歲便隨父母下放到農村。1974年冬,她作爲知青在吉林九台插隊,『我被一個趕毛驢的人領到完全陌生的黃泥小屋裡,那就是我的集體戶。我靠著一根木頭柱子,守著它,我無聲地坐了幾個小時,等著第二天悶頭到地里幹活,等著面對陌生人的尷尬快些過去。』在隨筆集【一直向北】中,她寫道。
  在一幅舊照片中,已經熟練於勞作的王小妮挽著衣袖、褲腿,和兩個女青年對著鏡頭笑著,嬌瘦的她幾乎是張大著嘴笑。那是她度過的青春歲月。
  但她並不以親歷者的身份寫【方圓四十里】,而是和讀者一樣旁觀。『對於那段生活,親歷者們不只經歷了苦難,同樣也有許多歡快。他們自虐與虐人,被害與害人。』
  如今看來,當時很多人用『日記』記錄下來的知青文本並不可靠,幾乎像是出自同一個人的『語錄摘抄、自我激烈、空洞抒情的集合體』。王小妮回憶說,『我遇到過這樣的人,寫日記放在明顯的地方,等於公示自己的思想進步。』如果有一本可信的記錄,她很可能覺得就沒必要再寫一部【方圓四十里】這樣的作品。
  1975年,王小妮被調到九台縣城的一份知青小報做編輯,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她成了『七七級』,次年春她被解放牌卡車拉回長春讀大學。
  『最初聽說可以考大學,有相當多的知青是麻木的,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後下鄉的。』王小妮回憶說,『大學生的吸引力對有些人(來說)不如直接招進城裡做產業工人,「文革」記憶還在,知識分子並不得到所有人的嚮往,主要是想回到城裡。』
  『詩在那個年代只是精神過度貧乏時候的填充物』
  生活逐漸回歸正常,寫詩似乎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在新時期初期,王小妮就以印象主義色彩的詩作引起關注。
  1980年,由【詩刊】在北京主辦的首屆『青春詩會』,王小妮和徐敬亞作爲吉林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參加了該會,後來被看做朦朧詩的代表人物顧城、舒婷、江河也是該屆的詩人。王小妮回憶,當時還和顧城他們『到胡同里吃老湯火燒,偷樹上的果子之類的』。
  北大五四文學社、復旦詩社、安徽師大江南詩社、吉林大學『赤子心』詩社在當時被看做全國高校的四大詩社,而王小妮和徐敬亞正是『赤子心』七人詩社的成員。
  『詩歌在當年的活躍有點像現在很多學生都在聽音樂,詩在那個年代只是精神過度貧乏時候的一個填充物。』王小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自己上大學那會兒,『逃課也是必須的,有些老師的課實在不可聽,迂腐,看書就是了,看書也是一目十行。』
  在丈夫徐敬亞的印象中,王小妮上課時總是埋著頭,『把老師絮絮叨叨的聲音也深深地埋進桌面……她又回到了某個小村。她說她還是村里那棵玉米,她還是灶里的那堆柴火,她看見山坡上兩個幹部模樣的人在用火的方式偷吃年輕的黃豆。』
  王小妮也被看做朦朧詩的代表人物,甚至是朦朧詩少數的『倖存者』。『那批詩人的真正價值在於明知寫作的險境,卻要堅持寫,而這種寫作在當時就是擔當。』她這樣說道。但她並不認爲『朦朧詩』這個說法是準確的,『如果強把我劃入,也只是晚末期和邊緣』。王小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自己的寫作『只是內心的需求,和別的無關』。
  1985年,從長春電影廠離職,『爲了更多的自由』,她和徐敬亞移居深圳。『王小妮從來就不是柔弱的女人。雖然在人群中她從來都是在沉默中傾聽,從來不參與人間任何世俗的爭奪,但她的思維格外清晰。』徐敬亞如此評價。
  王小妮一直在家寫作,她也沒想到自己要在大學裡當老師。『你能做老師。』2002年時,作家崔衛平在一次聊天中對王小妮說。後者問爲什麼,崔說,『你能循循善誘。』
  2005年,王小妮在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做起了老師。在這些年的寫作中,王小妮除了詩歌,還寫了隨筆集【安放】【一直向北】【傾聽與訴說】,遊記【中國腹地行】,也寫過中短篇小說。【方圓四十里】算是她的首部長篇小說,而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穿插著寫蕭紅的【人鳥低飛】也算作傳記小說。
  『一個不會下任何棋打任何牌的女人,一個拒絕唱卡拉OK的女人,一個沒有飾物沒有化妝品的女人,一個連自行車也不會騎的女人,一個一生中從未去過理髮店的女人。』在徐敬亞眼中,王小妮一直安靜寫作,躲避著紛爭與名利,在家裡忙著鍋碗瓢盆。王小妮反過來也寫徐敬亞,剛到海南不久,她寫道,『在颱風登陸前/徐敬亞這傢伙睡著了。』
  王小妮說:『生活的主體全無詩意,詩意只發生在瞬間,在別人沒感覺到什麼詩意的瞬間,即逝的片刻。』
  『我的無力感一點不比他們少』
  從2006年開始,王小妮上給學生上課的間隙,隨手記錄下了自己和學生的故事,沒想到在2012年春也結集成書【上課記】。
  『個人選擇不同,有人會把業務時間用在吃飯打牌籠絡關係上,有人會願意接觸年輕人,聽聽他們怎麼想怎麼看。』王小妮屬於後者,在她的書中,和在課堂上或私下裡與學生的交流頗多。
  『我讀書時的師生也如此,所謂80年代神話有被後來過度演繹的成分。』王小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但是,我接觸到幾個去台灣交換學習回來的都稱讚,「那邊的老師好好啊,親切,爲學生著想、不隨便搪塞。」』
  王小妮很少『批評』學生,『相信時間和本能會指引他們找到自己的路,在20歲這種多變的年齡,他們最不需要的就是批評,而是傾聽、理解和信任。這是我堅信的態度。』
  在【上課記】成爲暢銷書後,有外校的同學來旁聽課程,借住在老鄉的宿舍里。有同學提出意見『怎麼沒把我寫進去啊』,也有的同學覺得把自己給寫得不好了或者太好了。
  『本來,印在書上的只是寫作者個人的看法,可惜,人們經常會誤以爲印出來就是正確的,這個觀念跟上了教科書就無比正確的老觀念有關吧?』王小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但聽到意見之後,她還是趕緊去翻書,考究用詞是否恰當,『本意不想傷害任何一個學生。即使他們有不合適的言行,也完全有機會和時間去自我發現和修正,他們還年輕。』
  最初幾年的開學,王小妮還會統計一下來自農村的學生,『從2009年開始,已經不再詢問學生是否來自底層,這會傷一些學生的自尊心。』
  王小妮將學生們看做『青年知識分子』,『我想提醒他們應該更有責任感和擔當。』在王小妮的寫作課上,她拒絕『好詞佳句』,堅持讓學生們寫細節;同時每次課堂上還要討論當下發生的社會時事新聞,『他們不能脫離現實讀死書了』。
  『前一本【上課記】是從自然記錄到有意識寫作的自然狀態,不喜歡做再加工。現在已經清楚要怎麼寫,和學生的接觸也更深,心情多因傾聽而變得很波動。我的無力感一點不比他們少。』王小妮說,自己正在創作第二部【上課記】。
  在【上課記》裡,王小妮也選取了自己學生的文章,包括她多次提到的學生余青娥,但是『她寫那麼好、那麼踏實的文字,對她個人的求職沒有什麼幫助。』王小妮說。
  (本刊記者/陳濤)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