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第二屆西城電子商務節之琉璃廠收藏文化節如期舉行,全國市長書畫院副院長 原琉璃廠管委會副主任沈念樂在開幕上午的講座中爲參加文化節的觀眾介紹了琉璃廠的歷史淵源,更介紹了很多琉璃廠的歷史軼事。 在琉璃廠工作十餘年的沈念樂見證了琉璃廠在建國後的沉浮,他參與修復了琉璃廠湖廣會館,跟街上的各種行家大拿成了好朋友,雖已退休還是會時常在琉璃廠走動,這條街已經成了他生活中不能缺席的一部分。他說起有人拿琉璃廠比作巴黎的文化長廊等國外著名的文化市場,感到這種說法太過妄自菲薄,在他眼裡琉璃廠是無與倫比的一條街,沒有哪個國家的哪條街可以與之媲美。 琉璃廠的興起充滿了戲劇性。這裡古時本是擺地攤的街頭市場,一步步走到今天,歷史上興起的幾個歷史節點恰巧是國家蒙難的時候。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一直到北洋軍閥混戰時清東陵的被盜、溥儀離開紫禁城,大量長期被皇家貴胄壟斷的珍貴文物流入琉璃廠市場,最終使這條街興盛形成如今的規模。進入共和國時代以來,直到最近十幾年收藏熱重新興起,文化產業被政府當成一項戰略政策,琉璃廠第一次在一個國家富足承平的時代迎來興旺。沈念樂見證了琉璃廠隨國運沉浮的歷程,作爲全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市場的一位見證人,他眼中的文化產業是什麼樣子呢? 文化中國:剛才聽您介紹琉璃廠歷史,能感覺到您對琉璃廠了解的很透徹,您對琉璃廠的感情也很深。 沈念樂:我們對這條街研究的不夠,琉璃廠爲什麼能夠成爲這樣一條文化長廊?當然我們也不是索引派,也不是考證派,但我們要搞清楚它爲什麼能把皇家的文化、民間的文化、士子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這樣一個琉璃廠。這個有天時地利人和。中國人講的天時地利人和,他不是封建迷信的東西,他是一種機緣,是有因緣的,沒有前因後果哪能形成呢。 文化中國:剛才您也提到琉璃廠最初作爲市場也是擺地攤起家的。當前各地的許多市場還沒成熟起來,有些也許還是露天市場的狀態,作爲城市管理者往往對此大傷腦筋,很多會由政府出面人爲的製造一些市場。您對此怎樣看呢? 沈念樂:琉璃廠是個文化市場,就說文化市場吧。琉璃廠是自然形成的,現在很多地方的市場是克隆出來的。比如潘家園其實也算是克隆的琉璃廠,但他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是克隆的市場有個問題,就是人爲因素太多了。據我了解,很多這種生造的市場壽命往往只有一二十年。但琉璃廠這會一直生存下去,因爲這是歷史演變700年形成的,那麼衰落也要700年,哈哈哈。這地方已經形成了一個國際品牌,沒人能消滅琉璃廠,誰消滅琉璃廠那不成了敗家子了? 人造的市場各種各樣的都也可以生存的很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柵欄,當時也是清朝不要在城裡面經營做這種買賣。所以政府建了六條街,召集全國的商人來做買賣。當時的晉商、徽商、河南人、各地的都到這來,這是政府做局大家都來的例子,但它發展起來也是有它的需要。它發展也會有自己的變化,後來這幾條里就變成珠寶市等各種市場的。 文化中國:大柵欄是成功的案例,但現在很多人造市場別說一二十年,很多沒起來就失敗了,您怎麼看呢? 沈念樂:對對,失敗的更多。如果一針見血的說,什麼賺錢你就克隆什麼,那是不行的。但是成功的案例是怎麼回事呢?他是意識到這個地方具備了這方面相應的條件,順勢的,那我就在這裡辦這麼一個(市場)。你看秀水街那個,他那個地方離使館區什麼的比較近,又是中心的地區,在夾縫裡生存。但是咱怎麼說呢,它就是有那麼個氣場,到現在一看也攔不住了,直接建起個秀水大樓來。 文化中國:現在這個收藏熱的時候,很多人出於投資目的加入進來。可是您也提到過琉璃廠過去的興起是因爲亂世有古董貨源了,而如今正如您講的,古董是不可再生的,這樣多的人湧入收藏市場,會不會實際上沒那麼多寶貝可淘呢? 沈念樂:真東西現在很少很少。我是有深刻的教訓,因爲我認識很多鑑定界的朋友,有一些企業界的朋友介紹,要請我鑑定界的朋友給看看,我就請我一個鑑定界的很權威的一個專家朋友過去,幾乎沒真的。他們人都很直,看完他就問我:『說真話說假話?』我說當然說真話,只不過這朋友托朋友的事情,說得客氣點。他就說行,這件東西自己收著吧,那件東西再找別人看看,我看不明白。都這種口氣,我一聽這就都是假的了。現在造假的太多,很多你說他假他還會急,說是自己家祖傳的。很多東西,都沒有那個器型,那還看什麼看,只能是假的了。(蘇超) 來源:中國網文化中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