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精品彩陶瓶價格翻300倍 一件可買下一間博物館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12-4 22:27|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642| 評論: 0|來自: 深圳商報

摘要: 陶與瓷一脈相承,人們也常說『陶瓷』。但近年來,瓷器收藏備受熱捧,而陶器收藏仍靜寂無聲,甚至被業內人士稱之爲『未開發的處女地』。事實上,陶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國的陶器生產至少已有上萬年的歷史,其所蘊含的 ...

陶與瓷一脈相承,人們也常說『陶瓷』。但近年來,瓷器收藏備受熱捧,而陶器收藏仍靜寂無聲,甚至被業內人士稱之爲『未開發的處女地』。事實上,陶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國的陶器生產至少已有上萬年的歷史,其所蘊含的文化、歷史遠超於瓷。

近日,深圳惠風古陶博物館館長韋緯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因爲古陶質樸的大美非一般藏者所能理解,而且目前國內的古陶收藏除馬家窯文化外未形成完整市場體系,未來或需一個漫長的補漲過程。但他同時也表示,這也正說明了古陶收藏的價值未來或許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是收藏中的潛力股。近年來,古陶因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其價值已有一定的體現,二十年間最高漲了幾十上百倍,目前正以一年漲一倍的速度在增長。甚至有專家戲稱,一件古陶都可以買下一間博物館了。

精品古陶一年漲一倍

韋緯向記者介紹,古陶收藏一共經歷了幾個浪頭:2008年、2009年經濟危機時古陶價格普遍較爲便宜,可稱之爲『地板價』,後隨經濟形勢的好轉便一下子翻了幾番,僅去年一年便整體翻了三倍;而今年以來,雖說受宏觀經濟影響,古陶價格上漲的速度有所放緩,但精品古陶的價格卻從未見跌,漲幅仍保持在一年漲一倍的速度。

『其中,漲得最厲害的,莫過於孤品,特別是精品中的孤品。』據了解,韋緯博物館裡藏有一個仰韶文化的彩陶花瓣紋盆,三年前買入時僅花了近8萬元,而如今已經有市無價。

『這一方面是它經專家評定後,發現是唯一一件孤品,世上再無重複的陶器,可以說是無價之寶,市場價格無法估量;另一方面,它是至今發現的所有古陶中外形最爲精美的,雖有5000多年的歷史,但與現代的審美已非常接近,易受到人們的喜愛。所以,現在就算是給我幾百萬元也不能賣。』韋緯笑稱,『我有一個專家朋友開玩笑說,這個古陶都可以買下一個博物館了。』據韋緯介紹,縱觀古陶歷史,只有新石器時代以前生產的陶器是沒有重複的,即件件爲孤品,在戰漢以後,在陶器的生產中便出現了模製。即用同樣一個模,便可批量生產陶器,因此,此後便出現了大量重複的陶器,此類陶器的價值便遠不如此前的陶器。

韋緯表示,古陶身價之所以節節攀升主要因爲『盛世收藏』。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隨著人們生活越好,對收藏便越加關注,特別是對古陶這種古老質樸的文化就愈加感興趣,這亦可從價格上一觀。『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農民家的陶器還都特別便宜,基本上幾百元就能買到一件精品,甚至有的都沒價格,沒人要。但慢慢收藏的人多了,價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如一件30厘米半山文化的網紋彩陶瓶,在20年前只要300~500元一個,現在至少都要15萬元一個,身價翻了300倍。』據了解,10年前平均1萬元左右一件的精品古陶,目前在市場上至少也需要10萬多元。

市價參差不齊唯馬家窯爲尊

但也並非所有的陶器都有如此好的漲勢。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只有古陶精品才具備升值空間。而且,目前陶器市場上的價格參差不齊,古陶精品均價值不菲,一件高達七八十萬元,但幾百上千也能買到一件低端古陶,精品與低端的價格甚至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古陶除了看年代,更重要的還是看造型、品相。因此,陶器一定要花紋漂亮、大、品相好、器型優美、歷史古老才更值錢。』韋緯告訴記者,品相好即指器皿保存完好,皮殼漂亮――表面沒有脫漆,還有歷史形成的氧化層,在行內稱爲包漿,這使得古陶看起來更具歷史感、陳舊感,更具藝術氣息。

他表示,在目前的古陶市場上,可成市場通貨、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就馬家窯文化的古陶。這因陶器生產製作起源於黃河流域,並因其地方土壤和氣候等因素,馬家窯文化的古陶存世量最多,保存得也最好,因此品相也爲上佳,『有時候,剛出土的馬家窯彩陶的顏色就跟新燒制出來的一樣。』

存世量大、品相較好、民間轉讓較多,便漸漸在民間形成了一個系統的交易市場,有較爲系統的價格。『一個馬家窯文化的古陶在那一擺,大家就知道價格是多少了,叫價能差個10%~20%就了不起了。而其他文化的古陶都未形成一定的市場,因此其價格也就不是很透明,如古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浙江良渚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雖然也是比較大的古陶文化品類,但其價格浮動較大,不透明。買的人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主要取決於買家的喜好和價值取向。』

國內古陶還是『地板價』

深圳市收藏協會理事、深圳市收藏協會陶瓷委員會主任韋虎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雖然目前古陶的價格相較20年前升值了許多,但他認爲,古陶未來的市場價值很大,目前升值的幅度還遠遠不夠,『業內人士都稱古陶收藏爲「還未開發的處女地」。』

『就拿古陶與明清瓷器相比,我認爲瓷器更多的是在於觀賞價值,但其文化底蘊遠不及古陶深厚,若論精美,不少古陶的製作工藝也能達到一個極高的高度,並不輸於瓷器。和明清瓷器動輒上百萬相比,目前精品古陶的價格仍處於低位。其次,現在懂古陶的人還不多,等以後懂古陶的人越來越多,它的需求自然也會多起來,古陶的價格自然也就起來了。』韋虎江指出,古陶所蘊含的豐富文化、歷史內容以及其質樸的大美,非一般人能理解,需要極深的文化和涵養。目前參與炒作的企業家們大多是第一代人,文化水平有限,對美的認識自然而然受到限制,這可從老瓷器賣不過新瓷器,古字畫賣不過當代畫等多個藝術品的價格中得到印證。但隨著80後高學歷群體的崛起和走上歷史舞台,以及社會對返璞歸真自然事物的追求,這種大美之物會逐漸爲人所識。

此外,韋虎江表示,這裡還有個參照物,發達國家的人們都非常喜歡古陶,古陶在國外的市場上備受青睞,『外國人十分崇尚這種古老的東方文化,我們館裡的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龍首鏤空高柄杯在國外的拍賣價高達800萬元一件。還有一次展覽,有個外國人站在一個古陶前一站就是半個小時不願意走。』據了解,就普通的古陶器,國內外的價格也相差十倍以上,如此看來,目前國內的古陶價確實還是『地板價』。

韋虎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一批有識之士也在逐漸加入收藏古陶的隊伍中,收藏隊伍明顯在增大,『以前我搞玉器、字畫的朋友都開始收藏古陶』。因此,他表示,古陶身價未來或許有井噴式增長的可能,一下子翻幾十番。

韋虎江表示除了看好已經成體系的馬家窯文化外,大的文化品種的古陶如良渚、龍山、紅山等文化,也有一些精品。因其還未形成市場和體系,未來的潛力甚至比馬家窯文化還要大得多。但就目前來說,其他文化的古陶的價格還遠處於低位,因此未來應有個補漲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十年。

收藏古陶可從低端古陶入手

不過,韋虎江也提醒初入門的收藏者,千萬不要『碰運氣』,謹防贗品。

『我收藏古陶十年,也算是箇中高手,但這十年裡,我還是買到過10%~15%的贗品。』韋虎江坦言,只要是花錢買的東西,都會有風險。而古陶作假的方式也有許多,讓人防不慎防。首先是外形作假、皮殼做舊、用酸來舀,甚至還有人把新做的古陶放到糞坑裡腐蝕,或者拿到墓土來埋,拿舊的陶土打破了再拿土來做,讓你從土質上辨別不出來。若實在難以辨別的,可以拿到廣東省文物鑑定站,用熱釋光來檢測,以此判斷出陶器有多少年歷史,結果十分準確。

他指出,古陶價格浮動較大,不像一般商品有固定價格,因此在收藏過程中千萬不要『碰運氣』,不要抱有僥倖的心理。不要妄想著幾萬元的東西幾百元就可以買到。他表示,在不懂行的情況下,能撿漏的概率基本等於零。

韋虎江表示,新手若想入手古陶,一方面要注重理論知識,多查閱一些資料。另一方面『若想提高眼力,最重要的還是要收藏一些來研究,才會真正懂行。』韋虎江表示,就目前來說,古陶的市場估價仍偏低,相對門檻也較低。與瓷器不一樣,陶器還是有價格比較低的,幾百元、幾千元也能買一件。』韋虎江表示,新手便可嘗試著從買一些低端的古陶入手。入手後,再與專家交流,自己慢慢研究。

不過,韋虎江也表示,相比瓷器,古陶相對還是好辨別一些,畢竟古陶的歷史更加悠久,『就像30歲和20歲的人,從外貌上來講,有些難以辨別,但如果是80歲和30歲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韋虎江笑道。

此外,韋虎江還告訴了記者一個小門道,古陶『經久耐摔』。古玩一經損壞往往失卻了價值,如瓷器若受損後重新粘起來只剩10%的價值,但古陶卻可剩60%的價值。

古陶的五種鑑別方法

古陶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鑑定的人卻爲數不多。

韋虎江以其多年收藏古陶的實戰經驗告訴記者,鑑別古陶最有效的方式主要有五種:

1用眼看。即是看古陶的外形,形狀是不是當時典型的產品,外形是否優美,皮殼古不古老,因爲『真的古陶外形都是看起來很舒服的』。

2掂重量。即手拿古陶起來掂重量。據韋虎江介紹,老的陶器往往都比較輕,因爲會經過長時間的水泡,幹了再濕,濕了再干,土質就會變得疏鬆,重量也會變輕。如蛋殼陶一件才幾十克。

3用水試。韋虎江表示,吃水較快的陶器一般就是老的,新的陶器吃水比較慢。

4用手敲。韋虎江表示鑑別古陶還可以聽聲音,古陶的聲音敲起來就像是『敲木頭』的聲音,聲音較爲低沉。如果敲到的『古陶』聲音比較清脆,就是新的。

5鼻子聞。『如果聞到一股新陶那種嗆鼻子的味道,就是新的。』

此外,韋虎江表示,還有的人鑑別古陶用舌頭舔的都有,判斷的依據是味道苦澀的即是新的,光滑的是老的。但一般人很難做到如此,能使用這種鑑別方式的古陶藏家均對古陶收藏到了一種如痴如醉的境界。(謝惠茜)


來源: 深圳商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