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越剧王子”赵志刚携“赵氏工坊”今年新创作的越剧《倩女幽魂》来沪亮相逸夫舞台,虽然这部作品汇集了圈内众多一流的主创阵容,两位主演在越迷中也有相当的人气,但可惜的是,与之合作的班底有些不尽如人意,使得整个戏的呈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并不是赵志刚一个人面临的困扰。 近年来,不少戏曲名角跳出体制成立个人工作室乃至民营剧团,可往往都受到班底问题的困扰。他们“孤掌难鸣”,而戏曲市场的难尽人意,又使得他们不可能迅速做大做强、积累资金、组建强大阵容,以推出“拳头产品”的大戏。久而久之,他们往往吃“回头草”,寻找国有剧团的支持。 独角难成戏 戏曲艺术虽然一直被称为“角儿的艺术”,但仅有角儿却也成不了一台戏,配角、龙套、舞美、灯光、音响、乐队等岗位少一个都可能影响一出戏的演出。成立个人昆曲艺术中心已经三年的张军直言:“我演一出《拾画叫画》这样的‘独角戏’,后台还要有二十几个人呢。”但在戏曲市场化程度很低的今天,要像戏曲兴盛时期那样靠一两个角儿来养一个剧团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些离开体制的角儿要演戏,几乎都不得不再回过头来与体制内的剧团合作。赵志刚离开上海越剧院后已经与三家越剧团合作过了。而成立民营剧团已经十年的越剧尹派小生萧雅则尝试过自己培养年轻演员,但培养出来的年轻演员却被有事业编制优势的国有院团“挖走”,最终萧雅还是找到了国有院团来合作。上海京剧院曾经一度跳出体制外的余派老生王瑜最终选择了回归剧团,在体制框架内寻找自我发展的另一种模式。 合作非易事 选择离开体制的角儿大都希望得到自己更大的创作空间,虽然离开了体制可以自由选择合作对象,如张军所说“全中国的演员都是你的演员”,但同时也不得不面临“被选择”。张军告诉记者,自己离开剧团的第一年选择了与戏校合作,可是学生要上课,中心要演出,难免有冲突。而赵志刚离开上海越剧院近两年已经与三个剧团合作演出了三部大戏,虽然其中两部大戏是由“赵氏工坊”制作的,但要演出一场却不是可以由赵志刚说了算的,必须要与之合作的剧团有日程,而每个剧团又都有自己的演出任务。所以虽然离开剧团后在创作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但真要把想法变成作品,却还是不得不依靠剧团,受到剧团的制约,甚至一旦换一个合作剧团,原创大戏就得从头排起,等于又排了一个新戏。 出路在哪里? “单打独斗”多年后,萧雅选择与舟山越剧团形成相对固定的合作模式,舟山看中萧雅的这块“金字招牌”,而萧雅则从此从各种琐事中挣脱出来,剧团的各种事务都有专人打理,自己可以专心搞创作。张军不久前也与江苏省昆剧院签下了“战略合作”协议,明年张军将与省昆合作演出4个项目共100场。张军说,现在自己与各家昆曲院团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为了让园林版《牡丹亭》的导演倪广金下个月可以随张军去纽约演出,上海昆剧团还特意调整了倪广金在上昆的演出日程。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签约演员只有两个,却有一支相当强大的制作团队和营销团队,而与张军合作的一些剧团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事实上,那些可以在体制内外进退自如的角儿们大抵或依靠个人的艺术实力、或依靠策划营销团队的支撑,并以此优势作为与院团合作的砝码。不过,角儿想创作有分量的大戏,必须找到一个水平相当的合作剧团,而一个水平上乘的剧团往往也有自己的想法,一旦角儿与剧团出现创作理念等各方面的矛盾而无法合作下去,便会前功尽弃,一切都要从头再来。难怪直至今日,说到张军离开上昆的选择,他的恩师蔡正仁仍有些遗憾,担心爱徒找不到高水准的合作团队,在艺术上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王剑虹) 来源:新民晚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