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夏新: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先進性及現代演進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12-22 10:42|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832| 評論: 0|原作者: 夏新|來自: 作者來稿

摘要: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唯一五千年連綿不斷是由其特質和屬性決定的。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具有量和質兩個方面的歷史先進性。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人本、理性 ...
摘  要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唯一五千年連綿不斷是由其特質和屬性決定的。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具有量和質兩個方面的歷史先進性。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人本、理性特徵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較之於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和人類中心主義,顯得更為人文和理性。而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是那個時代世界最先進、最優秀的文明思想,是人類思想的高峰。孔子思想在西漢成為國家主流意識後,引領中國在2000多年中領先世界並維護着國家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理論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超越和前進。


關鍵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先進性;現代演進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毛澤東曾經說過,在『中國的長期古代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因此,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歷史先進性及其功效,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建設先進文化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歷史先進性

地球人類社會是宇宙中物質運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雙重因素作用的產物。人類創造了文明文化,自一開始就是多元的,並且自發端之始,又是不平衡的。人類在進入距今約1萬年的時期,文明發展的步伐突然加快。人們將萬年以內存在的文明文化總體上概括為四大文明,即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和中華古代文明。奇異的是,前三大文明因異族征戰、社會變遷等諸多因素先後中斷,唯獨中華文明連綿5、6千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成為世界文明中獨特的風景線。這裡有兩個問題。一是我們總是宣傳要熱愛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什麼?二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什麼不似其它三大古文化中斷而能傳承至今?我們認為,這是由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特質和屬性決定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具有量和質兩方面的歷史先進性。

1. 中國古代文化量的先進性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先進性首先表現在數量上,中國古代文化產品約占全人類古代同期文化總量的33%。這是因為:

其一,中國古代文字出現居世界諸文明前列。文字是文明的基礎和先導。中國大約在8000年前就創造了文字。生活在中華大地的華夏祖先在早期的勞動生活中,很早就創造出了文字符號,並大量劃刻在陶片、龜甲和獸骨上。這些文明的痕跡,就是早期的文字和文化。現在一般認為,3000至4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是中國文字文化的源頭,但實際上要早得多。在甘肅大地灣文化遺址出土的8000至10000年前的陶片上就刻有文字符號,到甲骨文已是一種相當繁榮和茂盛的文字了。甲骨文現在國內外存有15萬4千多片,實際上學術界認為應該數十倍於此,因為很大一部分被無知者作為中藥消費了或尚未發現。

其二,中國古代文獻數量居世界之首。文字創造之後,中華文獻也隨之出現。中國古代帝王十分重視文獻建設。據古書記載,古者『君舉必書』。夏商周三代時期即設有王朝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所以中國古代國家文化典籍史書極為豐富。僅兩漢400年間,國家出版書籍達2133種,計15929卷;魏晉南北朝300年間,出書10654種,計70304卷。

其三,中國古代個人著書在春秋即已出現,為世界最早。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公元3世紀,中國就逐漸形成國有經典、郡縣有志、家族有譜,這樣一種三個層級、種類豐富文獻繁榮的世界罕見的古文化現象。

其四,中國古代發明造紙術比歐洲早10個世紀。紙張的大量使用促進了文化的普遍繁榮。而歐洲直到1267年,意大利才建起第一家造紙場。此前,歐洲人只能用羊皮進行文字紀錄工作。在中世紀歐洲,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張羊皮,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的傳播範圍。

最後,中國古代物質產品生產居世界前列。中國古代的物質產品在英國圈地運動前約占世界的50%。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明清時期有所滑落,約占世界的35%。即使如此,中國的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和物質產品生產仍一直長期居於世界前列。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最強大的國家和經濟體。中國古代文化產品生產與物質文化產品相匹配。中國古代文化量的先進性有着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

2. 中國古代文化質的先進性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質體現在德、善、和三方面。雖然也混合着糟粕雜蕪,但從主體上看,可以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這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根本屬性。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德文化。這是因為我國的古代文化起點很高、源頭重德。據專家研究,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已有了『德』字的表符。在金文中『德』亦有多處記錄和多種形體。華夏先祖軒轅皇帝懷有『修德振兵』之志。古代典籍中記載和論述德則已相當普遍。【周易】有『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周易】又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裡把有形的天、地、君子和無形的道德並列,對德的認識達到新的境界。【尚書】中論德也很多。如『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成王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民不易物,惟德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今之學者普遍認為重德是周代初期人們的一種共識,也是後世儒家論述天人合一的一個中心命題。著名學者何新提出:貫穿【尚書】的核心歷史觀念應該是一個德字。此乃基於先古政治家對於在歷史中『德教必能勝於暴力』的認識。他們之所謂德,含義有二:一為德政;二為德教。至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大思想家們對德有進一步的認識和闡述。孔子在【論語】中數十次提到德,如:『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又如『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孔子提出:『德不孤,必有鄰』,並向將仕者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而道家莊子在【逍遙遊】中說:『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老子更洋洋灑灑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德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道和德成為老子的哲學基礎。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善文化。早在商代的金文中,就出現過善字。中國古代先賢均秉持民本理性、人性至善的理念與追求。雖然儒家荀子傾向性惡論,但孔子的原初儒家思想是主性善的,亞聖孟子更是深刻闡發了人的性善論。而在民間影響廣泛的【三字經】也傳承了性善論,開篇即講『人之初、性本善』,成為民間草根主流觀念。性善論和西方宗教關於人有原罪的性惡論本質不同。孔子主德主善,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還創設了一大批德目和要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恕等,極大的豐富和延伸了德、善的理義。

再次,中國傳統文化是和文化。人是有社會性的高等動物,個性不同,利益主體迥異,如何相處?中國古代儒家有一大法寶——『和』。孔子重和。孔子在論『和』的精神『和』的價值時,繼承了前賢『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相成相濟』的思想,但又有新的發揮和升華。孔子講『和』,是先講個人心性之『和』,然後再由己及人,從小到大,漸次推到人際之『和』、家國之『和』、人類之『和』、天人之『和』。墨子主張非攻、兼愛,實際上也是和。孫子雖著有【孫子兵法】,但最高策略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和為貴。儒家還提供了一條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被國際哲學界、倫理學界推舉為黃金律。在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居世界第一強國的千百年間,中國對周邊的諸小邦國和民族弱者不是侵略和占領,而是和——甚至和親,像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即是如此。這是中國古代外交的一大發明。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重和觀念的固化和物化,也是中華和文化的鐵證。明代鄭和下西洋數萬人浩浩蕩蕩威武雄壯卻秋毫無犯,唯廣送禮物,廣播友誼。連這位鄭大人的名字都改稱『和』。這種歷代長期秉持並實踐『和』文化的現象也是世界強國中獨有的。

3. 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原因

東西方文化皆為人類文化,有同有異。西方文化的本質是占有性、排他性,是一種神文化、力文化、霸文化。盎格魯—撒克遜一強大就殖民於世界,屠殺千萬印第安人、占其土地、販賣黑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一直在世界道德高地宣示民主與人權。西方文化近百年來主要由美國主導,它的三大主題和特點是宗教、暴力和色情。但是它包裝得非常的巧妙、非常的精美、非常的迷人。用1億、2億乃至數億美金巨資的華麗外飾將惡魔化妝成美女蛇。當然西方文化中也有很多真善美的東西,特別是在人民中間,但它不是西方國家主流。

那麼造成它們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是源頭分野不同。中國古代文化走的是人文路線,強調天人合一、道器合一。而西方文化走科學路線,強調分科和專業。其次是宗教信仰原因。人類文明初期,由於認識水平和生產力低下,人們都是對自然充滿崇拜和迷信的,世界各地部落氏族都有着自己的圖騰和神祗。中國到春秋時代,由於儒家思想的創立和出現,孔子的理性和權威使中國進入了以民本為基礎的儒家思想主導的新時代。中國未曾有陷入全民宗教狂熱的歷史,也未曾出現宗教全面統治下的黑暗時代。而西方社會是宗教社會,他們信仰的是根本不存在的萬能的神,甚至美國憲法賦予上帝的子民人人生而平等,這是排他的。而中國儒教信奉的是人,是君子、聖人和王道。故林語堂先生認為『西方宗教與世俗有別,而儒學與世俗無別』。哲學家馮友蘭更認為『儒學即生活』。第三,近代西方政治學和生物學觀念的影響。西方社會在擺脫中世紀黑暗和經歷文藝復興思潮之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因思想解放而有了迅猛發展,出現了一批巨匠和大家。他們的一些觀念對後世資本主義社會影響深遠。十六世紀意大利政治家馬基雅維利提出,君主為鞏固政權可以撒謊、殺戮和使用一切手段並非不道德——這是繼承了柏拉圖『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的理想國思想。另一方面,西方當代政治家將赫胥黎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界生存法則搬到人類社會,認為它是宇宙的普遍法則。一些資產階級政治家提出『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內』;『航母是政治的刀尖』。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更赤裸裸地提出:『我們有一支漂亮的軍隊,不打仗幹什麼呢?』所以他們轟炸南斯拉夫、攻打海地、攻打阿富汗、攻打伊拉克就是『強者為王、適者生存』的文化觀念使然。第四是中西方思維方式存在差異。東方思維更多的呈現出宏觀、整體、抽象的特點,思維方法更多的是歸納。而西方思維更多呈現出微觀、個別、精準的特點,方法更多為推導或推演。對此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深有感觸,他說:『我在中國的大學學到了歸納法,在西方大學學到了推演法,這才助我科學研究成功。』

因此,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連綿傳承5000年絕不是偶然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人本、理性特徵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較之於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和人類中心主義,顯得更加人文和理性,而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是那個時代世界最先進、最優秀的文明思想,是人類思想的高峰。孔子思想在西漢成為國家主流意識後,引領中國在2000多年中長期領先世界,並維護着國家統一。

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現代演進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一種隨着社會存在的豐富和流動而充盈和延展的文化,它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後仍未停滯,還在藉助其他的文化因素變化發展進步。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奴隸社會末期的儒家思想,竟然還能夠接受來自萬里之外歐洲資本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時間跨越2500年和三個社會形態。這又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大奇蹟。

馬克思主義是現代工業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傳統中國是農民社會、農耕文化、農業文明。國家的主流意識是儒學思想,傳統中國社會也是儒教社會。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一批受孔孟文化薰陶的先進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之輩創造性地將工人階級的革命思想和先進理論嫁接在自己頭腦中的儒學文化基礎之上,中華土地上出現了第一批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者。

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我們不是原汁原味地吞下去,吐出來,而是在中國實踐,與中國實際結合,向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吸取營養,發展創新,產生了毛澤東思想,產生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或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種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成功對接,在世界文化中是罕見的。黨的創新理論的許多元素,如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八榮八恥、小康,等等,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有着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深刻印痕。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創造者,也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上誕生的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智慧的政治巨人。1921年黨成立時僅有50余名黨員,發展至今擁有七千三百萬黨員和七千五百萬後備隊共青團員。這樣強大的政治組織和政治團體在其他民族國家歷史上過去沒有,今後也不會再有。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功高至偉。它找到了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等三座大山的民族解放之路——武裝鬥爭;它找到了中華民族振興崛起的強盛之路——改革開放;它應對了多次重大政治危機——朝鮮戰爭、中印邊界戰爭和蘇東劇變等事件;它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它創造了巨大社會財富——僅外匯儲備即有近2萬億美金,是人類歷史上最大一筆外匯儲備;它創立的中國發展模式使美國模式相形見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振興崛起的新時期,是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新時期,也是傳承弘揚古代傳統文化創造新思想新文化的新時期,最可寶貴的是形成了黨的創新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創新理論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傳承、超越和前進,是當代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是繼春秋時期之後,中國文化發展的又一高峰。黨的創新理論是一個強大的思想文化武器,它必將引領中華民族振興崛起並在今後再次長期領跑世界,中國傳統文化將再次大放異彩,中國必將對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這應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立場和文化自覺。

參考文獻
 1  張岱年.國學今論 M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2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M .新世界出版社,2005.
 3  南懷瑾.中國文化泛言 M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4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M .三聯書店出版社,2001.
 5  林語堂.中國哲人智慧 M .陝西師大出版社,2006.
 6  湯一介.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 M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7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 M .人民出版社,1957.
 8  李學勤.中國古代思想史先秦卷 M .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
 9  曾長秋.中國思想史論綱 M .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10 裔昭印.世界文化史 M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11.黃釗.中國道德文化 M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2 【德】漢斯•約阿西姆•施度里希.世界哲學史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13 【美】成中英.從中西文化中挺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註:此文系作者在北京大學所作報告的一部分,有改動。
(作者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學者,講座教授、 編審  電話:13971678371)

(附)我的北大報告之動因——試回答:

1.    為什麼世界四大古文明唯有中華文明五千年傳承不絕?
2.    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形態何在?
3.    今天我們應持何種民族文化立場?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