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開局失敗後如何發展 看文交所交易的"切糕現象"(1)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1-6 18:33|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1411| 評論: 0|來自: 中國文化報

摘要: 2009年以來,隨着藝術品市場交易的迅速增長,出現了文化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文交所』)這種交易形式,並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尤其是2011年天津文交所推出的兩隻藝術品股票,在歷經19個交易日後,漲幅達到621% ...

2009年以來,隨着藝術品市場交易的迅速增長,出現了文化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文交所』)這種交易形式,並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尤其是2011年天津文交所推出的兩隻藝術品股票,在歷經19個交易日後,漲幅達到621%和570%。然而,在收盤時,下跌幅度高達92%,藝術品股票暴漲暴跌,交易亂象將文交所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藝術品投機的代名詞。

在開局失敗之時,仍有很多機構和個人在關注文交所的發展,文交所究竟如何發展,前景如何,本刊將在2013年每月第一個周六推出文交所專號,持續關注文交所發展。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整頓,之前已開展業務的各家文交所都有不同舉動,也在政策限定之下總結經驗,尋求各自的生存發展之道。在未來的一年中,各文交所會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文交所今後如何發展?業內人士有何構想?如何實現新一次的變換升級?本文邀請業內專家予以點評,為文交所發展獻計獻策。

文交所交易的『切糕現象』

2011年文交所採用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做法,備受藝術圈人士詬病,批評家陳默就直接表示:『文交所去年(2011年)做的爛事比比皆是:坑蒙欺詐、違規融資、擾亂市場……』有人甚至表示:『文交所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投機市場!是時代的孽種!』由於市場機制不成熟、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監管主體不明等因素,部分文交所的交易使得部分投機者牟取暴利,而很大部分投資者利益受損,以至於文交所在目前仍舊『臭名昭著』。

藝術市場分析專家梅建平以『切糕現象』來概括文交所的投機經營。他表示,文交所雖然是一個很有益的嘗試,但不可否認,早期交易存在很多『切糕現象』,他將問題主要歸結為四點:第一,沒有考慮清楚誰是合適的投資者;第二,向廣大公眾進行集資這項功能開展得過早; 第三,信息披露草率,特別是利益輸送沒有披露出來,為廣大投資者帶來不小的損害;第四,在投資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後,沒有做到及時保護投資人利益,成為一次『很不成功的嘗試』。梅建平說:『正是由於失敗,所以我們現在有機會可以重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然後再起步。不管如何,發展文交所的大方向是對的。』

業內專家表示,目前文交所的體系制度建設仍不健全,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約束,而因為前期的份額化交易帶來的負面效應,文交所沒能形成廣泛認同的交易規則,在交易模式上存在設計上的問題,就這點來看,如果不解決這些前提問題,重啟文交所,也會被大家質疑,不能得到廣泛的認可。


來源:中國文化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