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 兩百米胡同裏的商業神話 考察樣本:鮮魚口 歷史淵源:成市於明朝正統年間,距今已有570多年歷史,早期為魚市 再生用途:特色美食街區,其中70%的店鋪為老字號 開街不到兩年的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在去年年底獲得了北京市市級特色商業街的稱號。在外人看來,這不啻為一則商業神話。但是對於前門地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葛俊凱來說,這樣的『神話』背後自有其道理。 『一般新型街區的市場培育期至少要3至5年,但鮮魚口是個例外,開街當天就人流如織,如今每天的客流量有3萬至4萬人次。』葛俊凱認為,將傳統建築、傳統業態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是鮮魚口能夠迅速獲得認可的根本原因。 鮮魚口東起前門東路,西至前門大街,是一條全長僅有225米的胡同。走進這裏,兩側都是一家家修繕一新的店鋪,灰牆灰瓦,小體量、小開間,透着十足的老北京味道。舉頭,隨處可見古香古色的字號牌匾、抱柱楹聯;低頭,腳下的石板路呈魚鱗狀,井蓋上也有着魚形裝飾圖案,成為這裏的一道別致景觀。 鮮魚口的街景裝飾,與其歷史有着深刻的淵源。『最早鮮魚口這條街上有條古三裏河,往來有船隻,當時有很多商家在這裏做販魚生意,是京城裏最繁華的街市。』葛俊凱說,據專家考證,鮮魚口最早形成於明朝正統年間,距今已有570多年的歷史。這裏原名鮮魚巷,清至民國時期改稱鮮魚口。1965年後,周邊三條胡同併入其中,統稱鮮魚口街。 和很多老胡同的命運一樣,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深入,鮮魚口的商業功能漸漸喪失,昔日繁華的街市變了模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葛俊凱曾經騎車路過鮮魚口,當時這裏給他的印象就像是個隨意擺攤的集市,『全是小門小戶,小飯店、小旅館很多,一到晚上地攤也全部擺出來了。』 但是,鮮魚口獨特的價值依然存在。2004年,鮮魚口被列入北京25片歷史文化重點保護區之中。第二年,前門大街開始進行修繕改造,與其相配套的鮮魚口改造方案也開始醞釀,並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一條225米的街,到底做什麼好?』葛俊凱道出了當初重建鮮魚口街的困惑。經過多次討論,相關各方達成一致意見:一些不適合到前門大街的老字號,完全可以進駐到此地。隨後,打造老字號美食一條街的想法被提到了桌面上。2009年,該方案獲得了有關部門的審批,鮮魚口躍出了重生的第一步。 按照最初的設計,改造後的鮮魚口在進行招商時,70%的店鋪將供給老字號經營使用,而京味老字號的數量不少於老字號總數的70%。為此,這裏確立了『保留、恢復、引入』的原則,對前門街區現存的老字號能保留的全部予以保留,而對歷史上曾在前門街區存在過的老字號,則恢復其字號、風貌、業態,結合現代需求,創新經營。 『我們針對鮮魚口原生地老字號企業的特點,提出兩大類保護措施,一是原址保留業態、恢復風貌、修繕建築,如興華園浴池;二是保留業態、恢復風貌、街內安置,選擇歷史風貌建築,靠近原經營地點安排那些因各種原因回原址有困難的老字號,便宜坊烤鴨店、天興居炒肝店就屬於這種情況。』葛俊凱說。 2011年5月8日,鮮魚口正式開街。如今,這裏臨街的店鋪已有19家,其中15家都是老字號。此外,稻香村、黑猴百貨、興華園浴池這3家老字號,也即將開業。在這條225米長的胡同裏,傳統老字號正在創造着新的商業神話,這裏的成功經驗告訴人們,想要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商機,首先應回歸到對文化的尊重上來。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