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復興,正在滲透到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新近『復活』的傳統生意,已經成為商業領域的獨特景觀。這些古老的商業文化遺產,或者成為當代商品的包裝手段,或者被當做營銷賣點,並且因此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乃至熱捧。當古老的文化傳統嫁接到當代商業體系之上,這種粘合度能有多高?傳統生意又如何避免淪為招幌般的『文化碎片』?這不僅是一道經濟題,更是一道文化題。 老物件 失傳茶票搖身變成收藏品 考察樣本:茶票 歷史淵源:始於元代,原為茶葉運銷執照 再生用途:和茶葉捆綁銷售的收藏品 在北京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的平台上,『甲拉一號・龍茶票景邁古籽普洱茶』是一種頗為特殊的商品。 景邁是位於雲南的著名茶葉產區,將這裏的千年古茶籽移植栽培並生產出來的普洱茶,就是這種正在版權中心交易的商品。北京甲拉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這一茶產品的出品方,而這種商品的特殊身份,則體現在『茶票』二字上。 『茶票』始於元代,原本是官府向茶商發行的稅後運銷執照,其票面上印有準許販茶的數量和地點。明末清初,很多地方茶莊設立了專門的票號,人們可以憑票去兌換茶葉,茶票也逐漸具有信用融資的功能。直至民國中葉之後,茶票漸漸失去了使用功能,並且最終不復存在。 讓古老的茶票得以復活的,是甲拉公司的創始人林振芳。2011年,這位已有20多年從商經驗的茶老闆萌生了一個念頭,她想為自己銷售的普洱茶附加一些文化屬性,以提升產品的身價。幾經琢磨,她相中了消失已久的茶票,並且請來2012年龍年生肖郵票的設計者陳紹華,設計出了一款茶票。 去年9月,獲得重生的茶票正式對外發售。當時,林振芳將這種新式茶票與茶葉產品捆綁成禮盒進行銷售,每套售價高達近5000元,限量發售1.8萬套。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首批茶票產品便售出了1萬套左右。 與歷史上原有的茶票相比,這種所謂的新式茶票早已失去了作為票證的實際意義。它並不是由官方發行的『官票』,也並不具備實際的兌換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不過是在名義上借用了茶票的歷史淵源,其實質更像是藏書票,只是一種設計別致、印刷精美的紀念品而已。 不過,林振芳為自己的茶票找到了一條頗為獨特的銷售渠道。目前,這些茶票禮盒僅在包括北京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中國林業產權交易所、廣東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等在內的9個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產權交易所進行買賣。 『票據文化的背後是什麼?是一種誠信文化。所以必須藉助官方平台做這個事情才有意義。』林振芳這樣解釋自己的營銷思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在她所說的『官方平台』上進行交易,無形之中提升了茶票的身份。 林振芳還將這些茶票送到國家郵票廠進行印製,甚至還在版權交易中心的介入下,為其採取了多達16種的防偽手段。此外,她還打算今後每年邀請當年的生肖郵票設計者,來負責茶票的設計工作。 按照林振芳自己的說法,『茶票必須是國家級大師設計,在國家郵票廠印刷,在國家級版權交易平台發售,這樣才有收藏意義。』總之,在經歷了這樣一番繁複的包裝與營銷之後,茶票本身似乎具有了一種文化之外的權威性。 改頭換面後的茶票究竟具有多大的價值,專家們的看法並不一致。 北京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董事長殷秩松則認為,甲拉公司的這種茶產品,『是融合了茶票文化內容的授權使用而開發的一款產品,是一種被賦予了文化附加值的全新的版權文化產品。』他所管轄的這家版權交易中心不僅是茶票的買賣平台,實際上也為其提供了審核、認證、流通監管等方面的服務。 但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看來,這種茶票的商業模式本身,僅僅是一種初級的價值創新,其價值內涵有待於進一步提升。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同樣對這種新式茶票的文化價值持保留態度,他認為,與其生硬地復古茶票,還不如將茶產地或制茶法等進行知識產權化的處理,並藉以實現對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的恢復性保護。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