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刀斩乱麻”常用来比喻做事果断,很快地解决复杂问题。古往今来,因“快刀斩乱麻”而获得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秦末,一介“流氓”刘邦被萧何、曹参等社会白领人士怂恿起事,他没有瞻前顾后,而是快刀斩乱麻,甚至未考虑清楚后果就揭竿起义。在和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刘邦也没有“婆婆妈妈”的,他敢想敢干,反倒是西楚霸王疑虑太多,浪费了许多良机和足以制对手于死地的谋划,与皇帝宝座失之交臂,最终饮恨自刎。此外,破解九连环之法亦说明了“快刀斩乱麻”的妙处――一刀下去,管他几连环呢,通通都破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快刀斩乱麻”也有行事莽撞、料事不周的嫌疑。《三国演义》中,张飞一声长喝吓得夏侯杰肝胆俱裂,成功拖阻了曹军,让弃妻而逃的刘备得以免难。此时本可再放烟幕弹,让曹操生疑而不敢追击,然而,不懂谋略的张飞却选择了“快刀斩乱麻”――拆了当阳桥,扬长而去。刘备说:吾弟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为什么?“若不断桥,彼恐有埋伏,不敢进兵,今拆断了桥,彼料我无军而怯,必来追赶。”看来,“快刀斩乱麻”并不能一劳永逸,反而有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不,缓过神儿的曹操下令追击刘备,若非关羽及时出现,备命休矣。因此,“快刀斩乱麻”绝非公式,随处均可套用,有时候还得靠“慢刀斩乱麻”,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理想,即使道路有些漫长,但终究可以成功。 正是由于“慢刀斩乱麻”,司马迁在被判死刑之后,不甘心自己壮志未酬,自请宫刑。他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耻辱,冷静地思考:假如自己撒手西去,倒是轻松了洒脱了,但数代人为之努力的《史记》大业怎能就此中断?如果司马迁是“快刀斩乱麻型”的性格,他怎么会“自求其辱”?即便因贪生而苟活,恐怕也因经受不住无数乱麻的缠绕而挥快刀了。若非他的慢,我们怎能读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呢? 正是由于“慢刀斩乱麻”,在那个人人跃跃欲试,欲以一己之力匡扶天下的动乱时代,诸葛亮安守隆中,审时度势,逐个分析比较,为自己选择明主。而且选定刘备作为老板之后,他也并没有立即出仕,为之出谋划策,而是静待明主三顾,以考验刘备是否重视自己。毕竟诸葛亮的梦想是出将入相,地位要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然不能以快刀斩断苦苦等候、内心无比纠结的乱麻。 正是由于“慢刀斩乱麻”,红学大家周汝昌没有像一些沽名钓誉的学者那样,三个月研究完《三国志》,五个月把《全唐诗》钻研个透彻,再花数月将宋朝那些事儿翻个底朝天,涉猎颇多、著作等身,自诩无所不通。周老先生甘于寂寞,把一生的时光都献给了《红楼梦》。他没有因为忙着追名逐利,就三下五除二地研究完《红楼梦》,再转向其他领域,做一把学术“快刀”,斩断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乱麻,而是将红学铺展至细微处,使之缓慢而坚实地前进。 “快刀斩乱麻”有时固然大快人心、激情飞扬,但“慢”亦是一种不可缺的生存艺术。前者就像便捷的快餐一样,确实很容易得到很多人的青睐,竞相效仿;后者则像煲汤一样,必须平心静气,耐得住繁琐和寂寞,不过,文火慢炖的滋味尤佳。所以,“慢刀斩乱麻”看似慢,其实不然,它是在理性地盘算、缓慢地渗透,最终,其势不可挡也。 来源:西安晚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