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自然和谐之道 漫谈中华礼乐文明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4-28 14:13| 發佈者: 顺天道化| 查看: 1779| 評論: 0|來自: 中国网

摘要: 一、“礼乐”原义与调和 《礼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意思是说:乐,代表了天地万物最和畅的势态;礼,代表了天地万物最有秩序的情态。能获得和畅,万 ...

一、“礼乐”原义与调和

《礼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意思是说:乐,代表了天地万物最和畅的势态;礼,代表了天地万物最有秩序的情态。能获得和畅,万物自然孳生化育,各含其宜;能拥有秩序,万物所以井然有别,各得其所。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记》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记》说人受外物的引诱会丧失天性,产生贪婪、残暴、欺诈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礼乐,用以调节人心。“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就是用“乐”之“和”,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二、“礼”“乐”源于天地和仪

《礼记》又曰:“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是取象于天时循环变化规律而作,礼则取法于大地的卑高以陈,生养万物各有所宜的根本而制。在此古人洞彻了天地万物的“和而不同”:天地间阴阳和顺,万物得以孳生;万物虽各不相同,但等差有序,共同繁荣。敬天的古人,在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谦卑心态中看到了这种天地万物虽千差万别,却有秩序而和谐的原则,因此“人法地,地法天”而制定了“礼”与“乐”。

三、“礼”“乐”的本体功能

《礼记》认为,“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和谐而不混乱,是乐内在精神的恪守;让人欣喜有欢爱,是乐价值功能的彰显。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庄重恭顺,是礼的职能。

使不同阶层的人,共同保有中正平和,绝无偏邪的思想,这就是礼在本质上的要求。

使人人经常注意外表的端庄诚敬,谦恭顺从,这就是礼仪在形式上的要求。

使各种不同的物类,在极为和畅的气氛之下,共存共荣,不会发生彼此侵害的事,这就是音乐诱导民智,使人人喜悦欢乐、相互亲爱,达到教化目标的内在作用。

“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

因此“乐”的最高境界就是“性情的调和”。这样的音乐,一定是能让人心境宁静平和。

四、“礼”“乐”的人事作用

“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适当的等差节度,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五、“礼”“乐”的道德规范

“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论语•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

社会没有秩序,就会陷入混乱;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礼乐的教化在于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而道德意识是一种自省行为,这种改变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自觉。而任何强制性制裁都是一种惩治干预;这种惩罚虽可使人心存畏惧,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却难以达成主观上的道德自律;一旦离开这种惩治的视线,还会放纵自己的行为的。

礼乐施教,人人自觉,社会长治久安,自然和谐之道。(作者:古越中兴 原题:天地和仪道“礼乐”  本文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供稿 刊载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


来源:中国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