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上海万春园奇石文化产业园获得了松江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对于一家民营赏石文化创意企业来说,这是莫大的鼓励。在上海万春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源看来,专项资金的扶持既是物质鼓励,更是精神鼓励,是政府对万春园发展方向的肯定,我们更有信心干事业了,因为政府在企业背后关注并支持着我们,我们更要把发展石文化产业的大文章做好! 奇石文化做的是什么产业文章?日前,记者走访了位于松江区泗泾镇的上海万春园奇石文化产业园。 石文化孕育石经济 作为上海地区唯一一家被中国观赏石协会命名的中国观赏石基地,作为上海地区最大的奇石交易集散基地,万春园在业内名气响当当,可以说是长三角地区人气最旺的赏石文化、奇石产业交流平台之一。据陈源介绍,经过数年的经营发展,园区发展到了常驻商户500余家,年销售额1.2亿元的规模。奇石生意不容小觑,蓬勃兴起的产业背后,石头生意拥有的是什么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陈源一语道出:“奇石产业做的就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文化文章。” “中国人玩石头起码玩了1000多年了。”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赏石名家刘志成口中的“玩石头”指的就是中国源远流长的赏石文化。我国的赏石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太湖石记》、《云林石谱》等专著作品均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赏石文化的博大精深。白居易著《太湖石记》,详尽地阐述了太湖石的形成及其形状、质地,第一次从丞相奇章公嗜石提出了“玩石适意之用”的看法。到了宋代,文人玩石之风盛行,米芾爱石如痴,以至于宁可丢官不丢石而号称“石痴”。米芾提出的“皱、瘦、漏、透”四字相石法,至今仍是传统赏石的金科玉律,石界为此称米公为“石祖”。大文豪苏东坡也是玩石大家,他首创的以水供养欣赏奇石的方法,为雨花石的观赏开了先河,日本仍沿袭着水养玩石的传统。赏石专著――《云林石谱》的写就,更是标志着中国赏石文化进入了一个兴盛期。而明清时期则是我国古代赏石文化集大成的阶段,其表现为品石专著层出不穷,赏石理论趋于完善。比如,明代林有麟著《云素园石谱》,系统收录了自宋代以来文人墨客赏玩的各种观赏石及题诗、绘画,编辑成册,石谱的完成说明了古代赏石文化已步入了成熟期。到了清代,藏石风气更盛,其中代表人物是蒲松龄,他爱石、颂石、咏石,一生写下赏石诗存四十余首,并将他挚爱的十方佳石称为“十友”。 现代赏石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物质生活品位的提升,赏石文化逐渐成为收藏艺术的重要分支,在儒、释、道文化的不断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赏石文化体系。许多在园区的赏石专家评价说:“短短三十余年,各个阶层、各行各业都有玩石、藏石之人的身影,今日的中国,石种之多、玩石品位之高、人员之广,是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肩的。”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孙福新也是爱石之人,他见证了这些年来石头身价的水涨船高,一些优良美石的价格少则翻了数十倍,多则翻了上百倍,在他看来,就是文化价值与收藏价值造就了“疯狂的石头”。 许多入驻万春园的商户,他们精心打理着自己的石头生意,因此,不仅仅是赏石文化,对于奇石经济,他们也是如数家珍。听他们娓娓道来,所谓奇石经济,涉及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源头是“石农”,都说“穷山恶水出美石”,在安徽灵璧、在广西红水河边,在新疆,在内蒙等大江南北,许多农民靠种地每亩年收入只有几千元的地方,发掘出美丽的石头能让石农发家致富。有了美石,就能带动中下游包括物流、包装、加工等一系列相关产业。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王国祥告诉记者,在上海万春园附近,就聚集着20多家专门为石头做底座的厂家,而全国范围内,从事与石头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多达上亿万人,全国各省市都有观赏石协会,都有观赏石队伍。 上海虽然不产美石,但石头来源广泛,购销两旺,经济却很发达。上海素有“中国观赏石收藏半壁江山”之称,对奇石的喜爱与收藏情有独钟。王国祥介绍说上海人爱玩石头、会玩石头,“配底座、起名字这些有技术和艺术含量的玩石功夫,没点‘文化’是玩不出名堂来的。”拿配底座来说,海派赏石特别讲究配座,凡一方美石,必有一最佳的欣赏角度和寓意清晰的主题,为了使体现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富含人文艺术的底座高度统一,选用高档硬木,聘请一流雕工,精益求精、富有创意地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底座,实现了石与座如绿叶扶红花的最佳搭配,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这既延伸、充实和丰富了石文化,也是推动石经济的直接动力。” 来源: 解放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