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名人故居保护认定草案将出台 确定名人标准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3-1-23 18:19| 發佈者: 对酒當歌| 查看: 1961| 評論: 0|來自: 京华时报

摘要: 昨天,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透露,名人故居保护认定办法的草案今年将出台,对于哪些是名人故居、该如何保护修缮等都将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对于四合院、胡同的保护,将引入社会力量。     ...
昨天,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透露,名人故居保护认定办法的草案今年将出台,对于哪些是名人故居、该如何保护修缮等都将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对于四合院、胡同的保护,将引入社会力量。 


    确定名人标准及认定标准


    名人故居一直存在认定难的问题,去年,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引发了一场关于名人故居保护的争论。孔繁峙介绍,今年北京市将作为地方性法规出台有关名人故居保护认定办法的草案。 


    他介绍,名人故居的保护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名人的标准,“哪些是名人,哪种程度是名人”;此外是由谁来认定名人,不同行业的名人该怎么评定,“名人有72行,比如说时传祥,他的价值可能和梅兰芳一样,虽然行业不同”。 


    孔繁峙认为,名人故居不是一个建筑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即使特别破,即使名人是住在地洞里,这个地洞也是名人的故居,“从这种程度上来说,莫言故居是有保护价值的”。此外,名人是否在故居出生、其产权是否属于名人、是借住还是常住,以及名人故居的保护、维修等,都要制定相关标准。 


    “名人故居认定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名人住的地方多,名人也多。”孔繁峙说,作为文物部门,更希望历史建筑不要轻易动,也不要轻易改,因为这些建筑里的历史内涵是一个积累,什么时候发觉、认识到这是名人故居有一个时间问题,“莫言故居要拆早了,现在就没有其故居了”。


    四合院保护引入社会力量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孔繁峙说:“报告中在文物保护方面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于四合院、胡同的保护有了一个新的思路DD从原来政府单一保护转变为引入社会力量。”社会力量将可以得到其使用权,而在引入哪些资金、如何使用等方面,今后都将有详细标准。 


    孔繁峙介绍,北京目前待修缮的四合院有43片,主要围绕故宫周边、景山周边、南北锣鼓巷、国子监街、雍和宫,以及西四、东四、一到八条等地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待疏解居民人数至少40万以上。 


    “如果完全依靠政府力量来疏解腾退,这个资金可能是天文数字。”孔繁峙说,过去的腾退资金完全靠政府出,但现在搬迁成本太高。此次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创新保护利用模式和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名人故居、胡同、四合院等修缮保护。这被孔繁峙认为是一种创新和突破。 


    孔繁峙介绍,四合院、胡同的保护过去单纯靠政府一家来管,其产权在房管局,房子由居民居住,由于交的房租很有限,造成很多四合院在建国以来只用不修、私搭乱建、环境脏乱差,普遍都比较破旧。 


    “依靠社会力量参与名城保护、住户的腾退以及四合院的修缮、利用等,是报告提出的一个化解历史问题的办法,也是解决该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思路和探索。”孔繁峙说,事实上四合院整修的资金还是小头,最大的难点是老百姓的疏解问题及后期利用。


    引入资金不可随意开发利用


    孔繁峙表示,四合院的所有权不会变,社会力量出腾退资金后可得到使用权,可使用一定年数。孔繁峙同时强调,四合院、胡同的修缮绝不是引入资金以后就可随便开发和利用,“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保护,另一个是使用不能危及文物安全”。他表示,四合院、胡同的维修一定要按照传统的建筑格局、形式,用传统的材料来做,并按照地区风貌来进行整体的修缮,今后将有详细的政策。 


    孔繁峙表示,现在引进社会资金来参与文物保护,还需要房管局、住建委、文物部门等来制定政策,“比如什么样的资金可以利用、有什么样的门槛等等都还需要再研究,需要市区两级部门来做,很可能要在某些地区开始试点”。 


    他表示,其实这些年已经有这方面的个案,“比如有资金雄厚的人买下四合院来经营,这也算是一种个人利用,某种程度上说有利于四合院的保护”。不过,由于过去没有相关修缮标准,“比如国子监修缮得太过了,都不像民居,今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都将按照历史街区的历史原貌进行恢复修缮”。 


    孔繁峙认为,四合院的维修是连片的,涉及一个区域或者一条街,所以引入资金的方式也会是多样的,在维修中还可在保护的前提下,考虑开发地下空间以提高利用率,“但地面肯定是要严格要求的”。 


    他认为,相关政策规定制定完善的话,社会力量的引入完全可以做到有利甚至无弊。 本报记者陈荞
来源:京华时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