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通知,對山東省聊城市、河北省邯鄲市、湖北省隨州市、安徽省壽縣、河南省濬縣、湖南省岳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雲南省大理市因保護工作不力,致使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名城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進行了通報批評。
這一通知被視作是有關部門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力的地方發出的第一次『黃牌警告』。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城市把起初被授予『歷史文化名城』當成政績,之後卻沒有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實施嚴格的保護措施,這種『只要面子不要裏子』的做法引發民眾諸多不滿,其所反映的深層次問題更引人深思。 保護不力,民眾『吐槽』 這一通報批評剛剛發佈,就引發了民眾的集體大討論。『大理,上個世紀80年代被「加封」為歷史文化名城。20年後,因保護不力,歷史遺蹟被破壞,怎麼能不被通報批評。這幾年,大肆開發地產、毀壞文物古蹟、炮製垃圾舞台劇、破壞古城風水格局,原生文化被冷落;引進高端酒店,圈山占水,填海造別墅,竭澤而漁。連南詔大理國王城遺址、中國遠征軍公墓都被毀棄而開發地產……』新浪微博網友『蘭若山居』說。署名『幸運的出版狂客』的網友更是心痛不已地說:『守着金飯碗要飯吃,那麼好的文化資源開發不夠,保護不力,讓人難受!』 除了網友『吐槽』,還有長期關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民眾表示:『不認同岳陽市對岳陽樓的保護,這種在周邊再造景觀拉大景區的做法,破壞了文物原有的環境面貌。而岳陽樓旁邊的君山則已經相當「城市水泥森林化」。』 據了解,我國目前由國務院確定並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共有119座,其命名需滿足『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紀念意義且正在延續使用的城市』等條件。它們中有的曾是各朝都城,有的曾是歷史上的政治、經濟重鎮,有的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蹟,有的是某些歷史大事件的發生地……具有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實際上,民眾對一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力的狀況早就心存不滿,此次通報批評引發眾口評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能要錢不要城 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旅遊開發大背景下,不少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不斷被重新規劃,大片的歷史街區消失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歷史文化街區被擠占、歷史建築被拆除、歷史環境風貌遭破壞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些『要錢不要城』的做法已經對歷史文化遺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壞,讓很多名城面目全非、名存實亡。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在全國兩會等多個場合公開表示,很多已經被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並沒有對城市的文化特徵進行整體認定,也沒有採取嚴格的保護措施。房地產開發、舊城改造等讓本來就不多的城市遺產快速消減。『很多地方在大肆拆遷、改造時都會說,自己有完整的城市規劃,可這些規劃並不意味着文化遺產能免遭傷害。實際上大量的名城、名鎮、名村都因亂規劃和亂改造變成了「文化空巢」,沒有了血肉和靈魂。』馮驥才如是說。 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管理系教授王衍用一直關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旅遊開發問題,他分析說:『我國旅遊業發展到今日,地區間的競爭已從資源競爭轉向目的地競爭,即城市或地區的整體性競爭。那些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佔盡天時地利,旅遊業自然成為經濟支柱,「歷史文化名城」往往成為金字招牌。』然而,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裏,『發展旅遊業,吃、住、行、游、購、娛必須面面俱到,開發顯然是無法避免的。可是進入旅遊開發程序後,有些地方政府沒有把文物保護放在首位,而是一股腦按商業規律來辦事,適度開發變成了過度開發,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態性被破壞。』 關鍵是缺乏退出機制 2008年7月開始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十二條明確規定:『已批准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因保護不力使其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批准機關應當將其列入瀕危名單,予以公佈,並責成所在地城市、縣人民政府限期採取補救措施,防止情況繼續惡化,並完善保護制度,加強保護工作。』第四十條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城市、縣人民政府因保護不力,導致已批准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被列入瀕危名單的,由上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但歸根結底還是缺乏一個退出機制。』王衍用說。近年來,業內不少專家學者一直建言應建立歷史文化名城的退出機制,如保護不力可取消其稱號,但此提議至今未取得實質性回應。在此次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下發的通知中記者留意到,通知中只提到要將整改情況於今年8月31日前上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將視整改情況,決定是否請示國務院將其列入瀕危名單,但沒有看到具體的『退出』或『除名』字樣。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羅德胤從具體規劃設計角度建議,對化解保護和開發之間的尷尬,要『分區保護、分層次保護』,在完整保存和保護重要歷史文化古蹟的同時,可巧妙地在外圍借景延展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和氣質,同時避免歷史文化古城之間的同質化建設,要保持一座城市獨有的文化風貌和特色。另外,他還指出,民眾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意識也亟待加強。 記者 李珊珊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