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莫言何必急着去当教授? 但愿他不是灵感枯竭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3-1-28 22:47| 發佈者: 裡人| 查看: 1685| 評論: 0|來自: 千龙网

摘要: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1月22日傍晚现身北京师范大学,受聘为该校文学院教授。莫言说,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作家能再次登上瑞典的领奖台。 身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对文学的理解,莫言也许是够资格当教授 ...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1月22日傍晚现身北京师范大学,受聘为该校文学院教授。莫言说,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作家能再次登上瑞典的领奖台。

身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对文学的理解,莫言也许是够资格当教授的。但是,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与作家又不能完全划等号,当得好教授不一定当得好作家,这不用证明,“大学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已成了当下的真实写照;当得好作家是不是也一定当得好教授呢?这却不一定,有成功的例子,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于1957年成为弗吉尼亚大学教授,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获奖后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他们直接给大学新生授课,教授创意写作等文学课程,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传为佳话。然而,大多数是失败者,不仅学生和同行评价不高,还影响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从总体来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选择到大学任教的少之又少。

人各有志,莫言选择到大学当教授是他的自由和权利。但从新闻中,我们似乎可以读出一点异样。莫言说他最惭愧的是没有认真学习,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问修养,“知道我这个硕士是徒有虚名,我再奋斗十几年争取及格。”当然,这句话也许是莫言的自谦,然而后两句话,可能就是实话了,一句是“写论文比写小说难多了,我写小说一天写一万字,写论文两个月才写一千字”,另一句是“当老师要说许多话,而自己是极不会说话的一个人”。言语之中,显出对当大学教授还没有准备好。为何莫言又答应了去当教授呢?原来莫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作家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北师大还为他准备了当年包括成绩单在内的所有档案材料作为礼物,母校的邀请盛意难却。

曾经,鲁迅、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徐志摩、老舍、冰心等许多作家,都曾在大学执教,他们不仅留下了众多经典文学作品,在学术上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大学内部的教育、学术体制日益规范化,特别是科研成果论文化,科研水平量化,论文写作模式化规格化,越来越多的作家难以适应这种单一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更加上大学不再以培养作家为己任,作家们便不得不与大学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近年来,作家当教授的消息不断传来,金庸当了浙大文学院院长、二月河当了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阿来到四川社科院当硕士生导师、马原进了同济大学、梁晓声进了北京语言大学、阎连科和刘震云进了中国人民大学……作家走进大学当教授,能否打破已经僵化的评估体系,活跃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态,值得观察。

然而,作家当教授,能否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继续提供鼓舞读者的优秀作品呢?大学有“象牙塔”之称,也有封闭、远离社会、脱离现实之嫌。鲁迅先生曾号召革命的文艺家要走出象牙之塔,到社会中去,到旋涡的中心里去,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作家关怀社会,就需要作家持守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属於自己的精神空间,这和莫言说的一样:“好的文学不应该是清澈透明的,而应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甚至暧昧性。好的作品应当让读者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感受,既有极大的弹性,又有极大的模糊性”。而大学有形无形的边边框框,或多或少对作家是有束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的,多是成名作家走进象牙塔,却很少见到作家从象牙塔里成名出来。

作家为何选择象牙塔?已经公开的理由,主要是两个,一是对大学校园有一种独特的情怀,对教授学生有着特别的钟情,如威廉・福克纳、索尔・贝娄等;二是创作灵感枯竭,依借名气,寻找一个栖身养老之地。莫言反复强调,自己仍是一名农村作家,似乎还没找到进入象牙塔的最佳理由。面对获诺奖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莫言说对此保持着清醒认识。但愿,莫言选择去大学当教授,也是清醒认识下的选择。(郭文婧)


来源:千龙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