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再水墨"展引发神吐槽 网友:远离艺术做回正常人(2)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3-2-21 18:11| 发布者: 家邻| 查看: 1488| 评论: 0|来自: 北京日报

摘要: 争议缘起 “再水墨”尝试重建审美体系 对于这一充溢戏谑味的帖子,湖北美术馆倒是大度地在官方微博里予以转发,该展览的策展人鲁虹和学术主持冀少峰也在个人微博给予友情转发,鲁虹更是赞扬:“作者很有才 ...

争议缘起

“再水墨”尝试重建审美体系

对于这一充溢戏谑味的帖子,湖北美术馆倒是大度地在官方微博里予以转发,该展览的策展人鲁虹和学术主持冀少峰也在个人微博给予友情转发,鲁虹更是赞扬:“作者很有才气!”而遭贬损的傅中望在电话中对这一指摘行为,也笑言能够理解:“每一件艺术品有欣赏者,就会有抵触者,观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意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丝毫看不出受指责一方有任何不满情绪。

相反,由于博文的语言俏皮,加之图文一一对应的呈现方式,连艺术圈内人也加入其中细细品读,并给出个人的感受。策展人鲍栋认为,如果在展厅里悬挂些范曾、陈逸飞的作品,其实最迎合公众,不过那样也就成全不了这般吐槽了。他说,卖力的吐槽其实缘于被打动,只是他们还需要花些工夫应对新现象。

这个“新现象”便是此次展览的“实验性”意图,即探讨水墨未来的可能性。冀少峰如此解读“再水墨”――“再”不仅是对传统水墨的观念和媒材的突破,更是要重新建构一个全新的中国画的评价标准。艺术评论家王端廷如此解释他心目中的“再水墨”:“水墨乎?非水墨也;再乎?不再也。如同农民的富裕是中国实现小康的首要标志,中国艺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也离不开水墨的创新。‘再水墨’提示我们,传统艺术,只有突破极限,才能重生。”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此次展出作品不少出自大家之手。一幅画面上,数十个挤成一团的光头正汗如雨下,同系列的另一件作品上,光头数量多出了一些,且飘着几片云朵,它们均出自著名油画家方力钧之手。这也是他首次介入水墨领域。同样以油画见长的曾梵志的“太湖石”系列也饱受吐槽,他曾在开幕式上表示,不想像油画一样受市场左右,此番创作水墨压根儿没考虑过观者的感受。

“寻求突破、创新没错,可要丝毫不顾及观者也未必高明。”一位美术史论家说。

学者指津

真正好的艺术当是雅俗共赏

博文里,吐槽者大有人在,可也不乏持不同意见者。署名“左手”的网友就认为,当代艺术要以玩儿的心态去看,它只是作者的小趣味,不是大师的里程碑。需要纠正的,其实是观众的心态。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本次展览策展人鲁虹的认同。现为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的他介绍说,当代艺术由于形成历史太短,必然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且在内地城市接受度更低,但它的实验性,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体都很有必要。

“真正好的艺术是要能雅俗共赏的,当然,要做到这点也最难。”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常把“艺术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他也不止一次批评那种认为“当代艺术就是以让人看不懂为深刻”的观点。他认为,这是当代艺术利用人们对艺术的尊重心理制造的认识误区,进而给“假大空”以可乘之机。不过,在美国待过十年的他也承认,西方观众对本土的当代艺术,绝大多数也看不懂。“只要能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些启示,提供一种新视角,就可以了。”

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认为,此番争议与国内美术馆的定位也有关联。他解释说,原本要与以展陈“文物”和“传统”为主的博物馆相区别的美术馆,其实在策划、展示等方面仍然囿于传统,缺乏当代的思维模式。“美术馆应该给公众以参与式体验,让公众逐渐形成新的认知。”(陈涛)


来源:北京日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