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於丹:城市能否建立一種氣質 與書店經營相關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2-28 18:33| 發佈者: 夏知| 查看: 1344|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編者按:實體書店成為各地『兩會』關注的一個話題,它是城市的文化符號,也是城市的『精神綠地』。近年來,電子商務的浪潮蠶食着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怎樣守住實體書店的這片綠地?怎樣對實體書店進行有效的、符合 ...
 編者按:實體書店成為各地『兩會』關注的一個話題,它是城市的文化符號,也是城市的『精神綠地』。近年來,電子商務的浪潮蠶食着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怎樣守住實體書店的這片綠地?怎樣對實體書店進行有效的、符合市場規律的扶持?近日,財政部文資辦和新聞出版總署印刷發行管理司聯合召開『實體書店發展座談會』,邀請相關人士共同研究實體書店的經營和發展。本版特整理相關內容,以饗讀者。 
  去年『兩會』期間,當一些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提出實體書店經營困難的問題時,立即得到了社會的熱烈響應,因為它勾起了讀書人的群體記憶,更關乎城市的文化情懷。
  倘佯在書架中,仿佛書海拾貝,抽出自己感興趣的書,翻翻看看,喜歡的就買下;更多的人則是站在書架旁駐足翻看,渾然不知時光流逝,最後即使空手而歸,一書未買,但頭腦和心中卻已充實着知識的氣息――這是書店鐫刻在人們腦海中的記憶。定期去書店逛逛,看看出了哪些新書、了解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在書店這個文化『集大成』的地方尋找自己的方向,曾是許多讀書人的習慣和生活方式……
  然而隨着網上書城的興起,大幅度的折扣、便宜的書價、海量的檢索查閱、便捷的送達,帶給讀書人一種全新的購書方式,也直接衝擊着實體書店運行的『軟肋』,使不少實體書店難逃關門的命運。風入松書店走了、光合作用書店撤了……
  在悲涼哀嘆之餘,知識分子覺得應該做些什麼――要捍衛自己鍾愛的實體書店、要留下城市的文化氣場和『精神綠地』。於是,有了『兩會』上的『一呼百應』,有了人們對實體書店經營的調研,紛紛醞釀如何『拯救』實體書店。
  讀書人和寫書人極力呼籲城市應有實體書店的空間。但出書人、賣書人卻道出『苦水』:房租、人力等經營成本上升,稅收高,盈利模式不佳,市場環境不規範,使得實體書店不堪『累』和『痛』,只得苦苦堅持。如何支持,如何能讓實體書店形成『自我造血』功能,『事半功倍』撬動實體書店的健康良性發展,值得深入研究。
  其實,如何讓實體書店恢復生機,不僅僅是書店和出版產業的問題,還是一個城市文化生態的系統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智慧和努力:
  對廣大實體書店經營者來說,要向那些國內外生存得好的實體書店學習經驗,突破傳統經營思維,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努力促進實體書店的良性運營;
  對地產商來說,需要為書店開闢空間。書店的氛圍能帶來人氣的聚集,從而形成消費,拉動周邊物業增值;
  從行業協會來說,應加強自律,營建良好的價格和市場環境;
  對於政府部門來說,要找准『癥結』、開出『藥方』,使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更具體、有效。唯其如此,靠全社會的共同呵護,用複合性政策的『組合拳』,才能讓實體書店的『精神綠地』留存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永不退縮。(本報記者 張玉玲)
  新扶持要避免走『老路』
  劉恆(中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作協主席):
  實體書店的困境,是競爭的結果,而且非常顯然是競爭失敗的結果。競爭失敗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閱讀方式改變的原因,大家在網絡上閱讀,對紙質閱讀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了;網購興起是另一個原因,消費者通過網絡去購買書籍,價格便宜,而且還方便。
  儘管有網絡的競爭,有閱讀方式改變的競爭,但傳統閱讀仍然有非常大的精神需求和實際需求。自己拿着一本書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去欣賞才是傳統意義的閱讀,它帶來的精神快感是不能替代的。所以實體書店沒有悲觀的理由。
  實體書店是靈魂的驛站,是使靈魂得到安靜的地方,這個文化符號永遠是需要的。實體書店像是城市的『精神綠地』,必須存在,而且不是靠自發的,要像開荒一樣開出一塊地,這個『開發者』就是政府,必須強力支持『綠地』的存在。
  扶持實體書店,是針對它的兩個特點:低盈利性和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實體書店老的經營方式很難跟上新的形勢,新扶持要避免走『老路』。如果扶持以後還按老的方式經營那就沒有必要扶持,必須有新的經營方式,引進新的思路,要『多點開花』,不應該統一模式,應該讓經營者各顯其能,突出自己的特色。
  我曾在美國看到一些讀書會的活動,都是在小書店進行的,那些小書店經營得非常好,讀書會還和當地廣播電台建立了聯繫,辦讀書會時廣播電台對外廣播。讀書會上朗誦和座談的內容,都通過廣播進行傳播,聚集了很多對某項知識或者哪個作者感興趣的會員。這種經營方式,促進了知識的交流。建議各地的作家協會,把這類活動納入日常工作的項目中,和實體書店結合起來,促進人的交流。這種交流方式,不僅涉及免稅的問題,還需要資金支持,要給一定的資金去辦這類活動,至於資金通過什麼方式、什麼渠道進入,可從專業角度去考慮。
  我比較贊成『獨立書店的聯盟』,這種書店的聯盟,並不是托拉斯、壟斷式的經營。因為只要是壟斷式的,它必然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相應的加盟費,也增加了實體書店的成本。
  雖然其生存困境是競爭失敗的結果,但實體書店仍有存在的必要性,能使我們在精神上強健起來,增強整個民族的競爭能力。這直接關係到國民素質的培養,關係到國民靈魂的塑造,關係到整個民族的精神力量的積累和精神財富的積累。所以,對實體書店的支持是對知識的支持,是對精神的支持,應該是國家大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花錢扶持是值得的。
  讓實體書店有尊嚴地『活下去』
  張抗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
  近年來,隨着文化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傳統圖書行業全面轉企改制,初步轉化為產業化經營,市場和渠道的作用開始凸顯,企業面向市場進行生產,尋求利潤的最大化。網絡書店和屏幕閱讀等資訊時代數碼化特點的衝擊,使得剛剛轉型的傳統出版產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肩負着傳播主流文化責任的傳統書店,尚未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轉型,面臨市場化和高科技的雙重考驗,生存壓力巨大。全國各地不斷傳來原先經營有方的著名實體書店倒閉、轉租、搬遷的壞消息。
  概括說,我國目前的實體書店發展受阻,主要原因有三:難以承受的房租、不合理的稅收以及原價鎖定的圖書無法與網絡折扣購書進行公平競爭。於是讀者只能眼睜睜看着一家家實體書店倒下去。
  如何對實體書店進行扶持?建議政府應給予實體書店和電子書業同等待遇,推行多種鼓勵政策,使傳統書店得以維持和發展。在未來的城市化建設中,政府應把書店的連鎖化、網絡化建設列入規劃;建設文明城市,要考核書店的數量及連鎖化程度;考核城市中書報亭的建設數量,每年度的報刊銷售數量。鼓勵在大城市建設連鎖書店,便於書店上門服務普通讀者;在二三線城市建設有一定規模的書城、文化城,便於圖書品種的集散;在農村或欠發達地區鼓勵『農家書屋』和新華連鎖書店並行建設和管理。
  目前我國圖書產業的總碼洋約為400億元,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佔比不足萬分之一,完全可給予減免營業稅和所得稅的優惠。出版產業可分別對上游創作、中游發行、下游零售,均給予相關稅賦政策傾斜。降低原創作者作品稿酬稅率,減免全行業增值稅,免除傳統零售書店所得稅。
  政府還可設立實體書店專項扶持獎勵基金,用於盤活並推動實體書店經營模式的創新發展。建議設立圖書公益基金等類似性質的民間或半官方機構,對資金流轉困難的民營實體書店進行定期資助。可考慮在中國版權協會下設一個圖書流通監管委員會,該委員會應吸納各界知名人士,如大學教授、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社會賢達等熱愛閱讀的人參加評審工作。各省市也可在地方版協設此機構,由政府每年劃撥一定數額的圖書資助資金,對登記註冊的各地民營實體書店,設立業績、信譽的評估機制。民營實體書店可向該機構提交房租補貼申請,由委員會專家進行評審,而那些陷入資金困境難以維持的優秀書店,可提供經營財務報表,向基金會進行資金援助申請,用於書店的房租補貼。
  為了幫助實體書店有尊嚴地『活下去』,西方及亞洲國家的現代書業模式值得借鑑。對於溫飽者,可授予『漁』;而對於那些並非由於自身經營不善而瀕臨絕境的特困戶,仍應授予『魚』。二者兼具,既可救書店燃眉之急,也使實體書店得以可持續發展。
  文化習慣需要培養
  於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實體書店是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文明程度的一個符號。城市能否建立一種氣質,氣質是否能夠沉澱下來,得以傳承,這一切相關於城市的書店經營。書店不是一個恢弘的、喧囂的購物中心,它不見得創造很高的經濟利潤,但它是一個城市不可替代的都市氣質。
  我自己生於六十年代,長於七十年代,那個時候沒有多少書,西四書店和西單書店都是小時候爸爸每個星期要帶我去的地方。包括中國書店、琉璃廠都是我小時候成長記憶中覺得最可信任的地方。我是六十年代後期不多見的獨生女,我的父母都下放了,最開始我對書的熱愛沒有崇高的理由,僅僅是出於孤單和膽怯,我覺得找別人溝通是容易被誤讀的,但對書來講,只有你誤讀它。
  我這一輩子是在『書』裏面成長,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坐擁書城,等我終於能寫書、能夠去買書時,我就看中牆上滿滿的書。現在雖然在網上能查到很多資料,但是坐擁書城這個夢想,還是我生命裏踏實的事。如果不是紙質文本捧在手裏,沒有觸摸的質地,我們怎麼能有文本閱讀的快感?所以我查閱資料時使用電子的媒介,但在讀書時,一定是讀紙質版本的。
  紙質閱讀關乎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民族文化習慣的養成。我的身份是一個老師,也是一個母親,面對我的學生和我的孩子,我不希望他們是只會看電腦、打遊戲的一代人。社會轉型時期對書的信任是一個民族性的傳承,也是一個人理性的培養。因為書的閱讀過程比上網要寂寞,它沒有那麼多人的觀點左右你,不會使人瞬間盲從,它會培養一個人的獨立性。讀書有着個人成長中一種寂寞的儀式感,比網絡、微博要寂寞得多。因為書籍是邏輯閱讀,它讓我們從碎片化信息的即時消費中解脫出來,進入一種深邃的、可以觸摸歷史、尊敬別人靈魂的邏輯閱讀。
  今天的中國社會有着龐大的信息陣,人們在其中往往失去了對人的尊敬和信任。我們今天有多少不信,有多少懷疑,有多少抱怨,這一切僅僅是因為轉型時期社會矛盾沒有解決嗎?其實也關聯於很多習慣的養成。一個真正能夠深邃地在實體閱讀和紙質文本閱讀中去觸摸別人靈魂的人,有的時候會油然而生內心深深的敬意。
  為什麼說紙質閱讀關乎轉型時期民族文化習慣的養成呢?此前我們要連結一個世紀的坐標,整個二十世紀我們完成了太多的價值顛覆,但沒有完成價值建立。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從封建體制的顛覆到傳統思想體系的坍塌,上世紀八十年代剛要建立新價值的時候,拜金主義就進來了,消費時代猝不及防全面來臨。所以我們在多元的消費方式中好像進入了一個大遊戲場,獲得了一種物質文明的豐碩,但是人們內心的空白、用一個世紀完成顛覆的這個民族文化靈魂的空白卻沒有建立起來。我們的未來交給年輕人,我真的希望他們熱愛閱讀。
  文化習慣的培養是需要過程的,也需要載體。實體書店正在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有默契的文化場所、一個讀書人的圈子。這是一種養成,書店的功能絕不僅僅是賣書,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引領,是一個人價值觀判斷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確實需要更多的實體書店去引領紙質閱讀。
  做中國最美的書店
  李潘(中央電視台【讀書】欄目製片人、主持人):
  精神生活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而實體書店是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個活動場所,其存在是極富價值的。希望做一部反映中國實體書店的紀錄片,如『中國最美書店』,不僅可以集中宣傳一批風格獨特的特色書店,使書店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或文化名片,還能推動書店和旅遊的結合。借鑑歐美等國的做法,圍繞書店開展主題旅遊,給獨立書店帶來更多的生存契機。
  連結
  宏觀政策
  新聞出版總署『十二五』時期發行網點建設規劃目標:到2015年,千人擁有出版物發行網點數由『十一五』末的0.12個提高到0.13個,基本實現『市市有書城、縣縣有書店、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書屋』,基本建成以大城市為基礎、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出版物流通網絡。
  各地扶持政策
  據新聞出版總署印刷發行管理司介紹,各地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積極通過設立專項資金、項目資助和用地支持等多種方式扶持實體書店。
  上海市設立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扶持資金,『十二五』期間,每年專項資金的額度不低於1500萬元,重點扶持發展大型書城與綜合性書店、專業書店與特色書店、農村發行網點等八大類項目建設。2011年以來共扶持60家民營書店,累計資助金額1650萬元。
  浙江省設立農村出版物發行小連鎖扶持資金,累計投入330萬元對276個民營農村網點給予補貼;杭州市自2012年起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以資助、貼息和獎勵的方式扶持民營書店發展,目前已有16家民營書店獲得資助。
  2007年至2012年,江蘇省通過文化產業引導資金資助了30個書店和物流建設項目,累計資助金額4740萬元,其中民營書店建設項目13個,資助金額1220萬元。
  廈門市2012年專門劃出4處累計近400平方米的公房店面,通過公開招租的方式,定向低價出租給民營書店。
  國外扶持政策
  西方幾乎所有國家對書店行業實行差別稅率甚至是零稅率政策,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實行零稅率政策,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稅率不超過7%,而美國的稅率一般在2%至4%之間。適當的財政補貼也被視為有益的補充,如加拿大政府對書店購置的電腦設備補貼總費用的一半,香港特區政府則對書店的租金予以一定程度補貼以減輕其租金壓力。法國政府不僅為中小書店提供資金支持,還對一些具有文化氣息的書店授予『獨立書店榜樣』標誌,以保護文化的多樣性。通過這些措施,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書店數量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倫敦、紐約、東京、巴黎等四大世界城市每萬人的書店數約為5.6個。
  整理:楊君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