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声音、真音乐、不煽情、不造假、不炒作、不超时、不签霸王合约”。昨日,《中国好声音》制作方灿星公司发出了以上倡议和承诺。“二真五不”原则中的每一条都切中了当下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在制作和宣传中的软肋和问题所在。 “其实去年就有这样的想法,不过没有形成系统的表述。在这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我们不想成为那种最初轰动一时、最后被口水和骂战淹没的节目,观众看起来会极不舒服。今晚舞台上还上演励志的一幕,隔天就被爆出完全是骗局,把节目形象打造成‘争议’二字的做法挺可悲的,也是自寻死路。”灿星副总陆伟告诉记者发起这一倡议的初衷。 在六条原则中,“霸王条款”是业内的潜规则。“节目捧红了你,你签约制作方”似乎顺理成章。而灿星制作此次也明确提出“不签约霸王条款”。陆伟解释说,“这也是田总(灿星CEO田明)的想法,一家独大、一己之力拯救不了音乐市场,我们也没有能力为每个学员都去出唱片。很多唱片公司、音乐公司都有很好的想法和思路,很多有音乐才华的人没有展示的平台,《中国好声音》就是两者间的桥梁,从短期看,我们是给别人白白做了嫁衣,但如果学员能够出来,为行业注入新鲜的活力,观众是不会忘记他是从‘好声音’出来的。只有这个行业好了,节目才能持久。” 记者手记 拼的应该是节目本身 2013年季播真人秀成为各大卫视新的竞争点,尤其是去年夏季《中国好声音》的独领风骚更是刺激了其他卫视加入这场战局的神经,在即将到来的暑期档能够预见必将又是一场混战。在这场刀光剑影的激烈厮杀中,每档节目除了互拼节目本身的质量外,话题性也是赢得关注的重要元素,而最易被拿来说事儿的就是“身份造假”、“节目煽情”、“故事重音乐轻”、“制作方的霸王条款”等问题。 根据以往经验,当某些节目的质量不足以和其他同类型抗衡时,正常的宣传便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和目的,于是乎各种自我炒作、真假传闻便纷纷出炉、蜂拥而上。“黑他人、抬自己”者有之,“黑自己、博出名”者有之,各种下作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搞得节目内外乌烟瘴气,进而引发公众对此类节目的厌恶和反感。 从实际效果看,这种以口碑和清誉换来的名气是极其短视的做法,对节目没有任何品质上的提升,顶多沦为短时内大众街谈巷议的谈资而已。反观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若从兼顾口碑和人气的角度衡量,或是业界标杆。节目的整体品质主要是靠“过硬的制作、导师的态度、选手的水平”等来说话。第二季尚未开播,制作方又率先做出倡议和承诺,既是自我约束,又是给行业内几成定势的歪风邪气提个醒。(冯遐) 来源: 北京晨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