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专家建议为“到此一游”留个出口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3-3-4 19:10| 發佈者: 对酒當歌| 查看: 1413| 評論: 0|來自: 解放日报

摘要: 前不久,“梁齐齐到此一游”又引发人们对景区内随处乱写乱画这一老话题的思考。这种涂鸦行为不仅破坏了文物,也严重影响着景区风貌,曾经被列入“中国游客十大旅游恶习”之一。告别“留名”怪癖,除了“剁手”之外, ...

前不久,“梁齐齐到此一游”又引发人们对景区内随处乱写乱画这一老话题的思考。这种涂鸦行为不仅破坏了文物,也严重影响着景区风貌,曾经被列入“中国游客十大旅游恶习”之一。告别“留名”怪癖,除了“剁手”之外,景区管理部门和公众自身还要做点什么?

管理部门均称监管难

位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而今成了 “留言墙”,留名、广告、表白无所不有。颐和园堤岸上乾隆年间的铜牛,为“长久降伏洪水”而作,却被刻满字迹,园方称“刻痕几乎难以修复”。然而对此类行为,管理部门均称无行政执法权,文物执法部门则认为取证困难。

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刻画、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在故宫大铜缸上刻字,已经涉嫌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但是文物所在单位一般是事业单位,没有行政执法权。发现涂刻只能制止教育,但无权给予任何处罚。

“梁齐齐们”即使被抓现行,惩罚力度也并不具有威慑力。按《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罚款数额为200元以下。而我国目前公布的 《旅游法》草案,虽规定了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但没有惩罚此类破坏行为的条文。

在故宫和颐和园这样的核心景区,一砖一瓦都是珍贵文物,是景观古迹的有机组成部分。景区管理部门认为,景区无权执法、惩罚较轻、难以取证。保护文物古迹,更需要的是游客自觉。

公众文保意识还欠缺

究竟是何原因“到此一游”屡禁不止、屡劝不息?一份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报告或许能给出答案。《2010中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受访公众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地位远不及环境保护。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说,留名、刻字的现象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欲望,从古至今,从百姓到帝王都喜欢到处刻画,只是程度和影响不同。一旦自律能力不够,就想要留下“墨宝”。他说,这种不文明现象的产生原因很复杂,近年来加强治理、宣传教育,这种不文明行为已经大大减少。这也反映公众对于文明出行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大众旅游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还需要我们去学习和适应,形成社会舆论的氛围和环境,让整体国民素质不断提高。

给“到此一游”留个出口

和人防、技防,设立隔离设施,加装摄像头这样的“硬手段”相比,专家提出更期待旅游景区能拿出相应的“软措施”,解决留下题刻“到此一游”的问题。

吴必虎说,在参与性强的景区往往没有人随意刻画。景区需要考虑在“看”的成分上面,加入更多参与感。现在泰山、华山上都有同心锁这样的设计,游客非常乐意参加。这种手段可以满足游客“人过留影”的表达愿望。

在旅游规划中,也可以加入这样人性化的设计。国外有些景区,会准备一些特制的砖瓦,游客可以购买并签名留念,日后将这些砖瓦用于文物修缮。这也是游人捐助保护文物的一种方式。

专家也建议通过电子留言板、永久性的网络平台等方式,让游客任何时候都可以上网浏览,一睹自己当年的旅游足迹。留言墙设计得当,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能成为旅游景区的有机组合。像这样的方法,国内的景区还需大胆创新。

记者 柳田


来源:解放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