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之路――走向『大文化』 當藝術品份額化交易逐漸落幕之時,曾遍地開花的文交所在洗牌之後大大縮水。 文交所火爆頂峰時曾多達80餘家,但目前全國掛牌運營的文交所僅剩22家,另有10餘家文交所正在籌建,『倖存』且年輕的文交所站到命運轉折的十字路口,不免有些措手不及,一場艱難與迷茫的轉型勢在必行。 與以往僅盯着藝術品份額化交易不同的是,各個文交所開始開拓眼界,關注『大文化』概念,期望成為新的盈利模式。 在2012年,上海文交所是為數不多穩步前行的範例,當然這和它的優良血統不無關係――全國首家及國家級試點交易所。在2012年上海藝術博覽會期間,上海文交所向來自國內外超過百家展會機構發出邀請,希望聯合各方通過展示、掛牌、加工、包裝、整合及交易等,打通文化藝術產業鏈,共同推動國內公共藝術領域機制轉型和升級,這是上海文交所首次涉足公共藝術領域,目前已有部分國際500強企業表示願意在包裝、運輸、藝術保險等操作層面給予資金支持。 湖南文交所則把眼光投向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2012年7月16日,湖南文交所率先推出第一個文化消費品實物產權投資項目――『非遺茶韻』精品黑茶套裝組合,投資人通過湖南文交所認購非遺茶韻,在行情較好時可享受高投資回報,即使市場行情不理想,還可以行使回售選擇權,即文交所5年後可加價回收收藏者手中的黑茶,坐享每年5.6%的固定收益。這減少了傳統營銷的中間環節,降低了營銷成本,使投資者收益的同時,讓加價回售成為了可能。 而在南方文交所里,廣東衛視首次將其春晚的資源產權掛牌。南方文交所副總經理雷震表示,招商項目本是一項商業交易,廣東衛視把春晚招商資源當做文化產權來認購拍賣,為文化企業提供了直接融資的重要渠道。隨着將來文化交易平台的涉及面日益廣泛,未來文化產權的交易『貨架』將會琳琅滿目。 當上海、深圳這類國家重點扶持的標杆文交所走得順風順水時,眾多為轉型、業務拓展焦慮迷茫的文交所開始按捺不住。2012年下半年,等待中的非試點文交所一次次發起聯盟,最終在10月28日,26家文交所宣布成立首個全國性文化產權交易行業自律組織『全國文化產權交易共同市場』,這也意味着,曾經各自為政、單打獨鬥的文交所開始抱團謀求發展,探索可行產業模式。 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籌備組負責人彭中天表示看好聯盟的成立。在他看來,文交所走向聯合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文交所的出路在於市場化,在無以依賴的時候,只有團結起來走市場化的道路。 抱團是否能解決文交所轉型之困?業內意見不一,中央美院藝術市場研究分析中心研究員馬學東曾表示,『抱團』的方式不會為文交所帶來實質性轉機,對自己的定位不明、對份額化交易認識嚴重不足,才是國內文交所出現生存危機的致命因素,魏鵬舉指出抱團如果不能實現資源共享的話,意義不大,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抱團以後,可以起到及時回應政府調控的作用。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