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專家向瀋陽晚報記者詳細介紹了評選的進展情況,專家同時透露,瀋陽汗王宮遺址將原址保留,並將建設成1600平方米的遺址廣場。
汗王宮入圍『十大』評選終賽 據介紹,參加此次評選活動的43個考古發現,是國家文物局從2012年全國900多個考古新發現中遴選出來的。從2013年2月27日到3月10日,進行了初評工作,包括瀋陽汗王宮遺址在內的25個考古項目獲得終評資格,最終結果將於4月9日產生。 儘管能否最終入選還是未知數,但是作爲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12年以來的第一次,能夠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汗王宮遺址位於北中街路北,九門路南,北面正對清盛京城『九門』遺址,南面正對通天街。該遺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進院落,南北通長41.5米,東西寬度不詳。一進院僅發現大門和南圍牆。大門爲南向,東、西各發現3塊柱礎石。南圍牆爲包磚牆結構,寬1米。二進院整體坐落在高台基址上。 高台基底座由四道南北向、六道東西向的磚築台基和圍築其間的夯土台共同構成。整個磚築台基大體略呈長方形,南北寬23.5米,東西長度約46米。築於高台基上的主體建築早已無存。在高台基北面0.9米處,發現了汗王宮的北圍牆,牆寬1.4米。 遺址廢棄堆積中出土了大量的綠釉琉璃建築構件,有板瓦、筒瓦、滴水、花磚、串珠紋磚、磚雕等。瓦當、滴水當面和部分模印花磚上均爲蓮花紋飾。 曼陀羅建城理念惟一記錄 參與考古挖掘的瀋陽市考古研究所專家趙曉剛認爲,汗王宮遺址的確認打消了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汗王宮是否真實存在的顧慮,揭示了汗王宮的真實保存面貌。汗王宮與瀋陽故宮大政殿爲同時期建築,兩者的關係真實體現了清早期『宮』與『殿』分離的滿族宮廷建築特徵。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姜萬里認爲,汗王宮遺址出土,對研究清早期的都城規劃研究同樣意義重大。清初盛京城的建設,採用的是藏傳佛教曼陀羅理論,城市建設外圓內方,道路呈放射狀,並非正南正北,這在瀋陽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全國也是惟一保存下來的。 清曾經先後在赫圖阿拉、遼陽、瀋陽、北京建都。其中,赫圖阿拉老城規模太小,遼陽古城遺址大都已經破壞掉,在北京則沿用的明朝宮殿,只有瀋陽的清代早期建築被較完整的保留下來。汗王宮成爲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認爲,盛京是中國少數民族政權的最後一個都城,瀋陽汗王宮的發掘,是我國都城考古的一個重要突破。 遺址廣場2014年建成開放 據姜萬里介紹,一個月前,汗王宮遺址保護項目規劃,已經獲得瀋陽市規委會的批覆。他說:『遺址會原址保護,建設成一個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的遺址廣場。批覆要求把項目做成體現瀋陽歷史文化名城的精品工程。』 記者了解到,遺址廣場爲40米見方,南與通天街連接,二者成『甲』字形分布。遺址廣場北側是規劃中的瀋陽城牆遺址公園。在靠近遺址廣場的通天街兩側,將建設反映清代歷史的浮雕、雕像。遺址廣場下陷,東西兩側爲地上、地下各三層的仿古建築,並有跨空連廊相接。 遺址廣場的建築模式將效仿雅典衛城,採用玻璃走廊,超過2000平方米的頂棚也採用透明材料。參觀者不僅可以近距離觀看,也可以在頂部的連廊遠眺。姜萬里說:『會讓參觀者猶如置身於時空走廊,在古老與現代間徘徊。』 據悉,目前遺址廣場建設工作已經進入實施階段,2013年7月下旬以前,汗王宮遺址廣場展示方案設計完成,2014年遺址廣場工程建設全部結束,對公眾開放。 姜萬里認爲,汗王宮遺址的發掘、保護,還將創造另一個範例。他說:『汗王宮遺址,位於瀋陽老城區中軸線上,在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商業開發和文化遺產保護能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全國也非常少見。希望能夠將汗王宮遺址廣場,打造成歷史與現代、滄桑與繁華相伴共存的瀋陽標誌性歷史文化景觀工程。』 瀋陽晚報主任記者 高寒冰 攝影記者 孫海 來源:瀋陽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