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人教版第71页、苏教版第73页,均有《盘古开天地》一文。文章第二段,讲述盘古在没有分开的天地间昏睡,但对昏睡年数,前者说“昏睡了十万八千年”,后者则为“昏睡了一万八千年”,答案相差九万年。(3月26日《河南商报》) 作为一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的记述,最早见于三国时代的《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两种版本的教材之所以出现“九万年”的“偏差”,是在理解上出了问题。 正如成语中“百感交集”、“一日千里”、“日理万机”,其中的“百”、“千”、“万”等,并非确指,只言其多。同样,此处的“万八千年”,也是概数,也只是为了强调盘古昏睡时间之长。在编入课本时,虽说无论是“一万八千年”,还是“十万八千年”,其在“比喻”义与“形容”效果上,都没离开时间之长,但其中的“九万年”偏差,还是不应小视。 一方面,是严谨治学的要求。两套教材,两种思路。但这样讲,不代表在知识讲解与对一些问题的阐释上,各捏各眼,各说各话。在某些情况下,就像此番“万八千年”,统一说法,协调观点,还是必要的。毕竟,九万年的偏差,无论怎么讲,都不是个“小误会”。 同时,孩子们的心理发育特点,也要求教材的编排,丝毫马虎不得。因为在许多情形下,即便是童话传说、神话故事,在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中,也会信以为真,也要陶醉其中。作为教材,既然要对天地分开前,盘古昏睡的时间“较真”,要化虚为实,变“笼统”为“具体”,那在孩子的认知世界中,就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而且,语文教材中的“美中不足”,不只体现在此一个“极端”事例上,更存在于其他一些“细枝末节”中。比如同一篇文章,两本书用字、标点等就有多处不一致;很多作文题“小题大做”,容易误导学生;书中还有大量无作者、无出处、无发表日期的“三无文”……种种情形,与教材的权威地位太不相称,也严重影响到其使用性能。 在对孩子进行语文教育上,盘古可以“昏睡”,教材不能“糊涂”。此番“九万年”的巨大偏差,虽事出有因,但同时,又何尝不是对编者的一种另类提醒?一份别样警示?因为,在其他学科的教材中,类似问题也并不鲜见。(张兰军) 来源:长沙晚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