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3日,一场以民族美食为竞技项目的大赛在云南省德宏州开锣。中新网记者在大赛上采访了被誉为“傣味大师”的徐天荣,听他讲述傣味的演变和融合。 民族特色、边境风情、美味佳肴,当天的比赛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赏。有缘举办这样的大赛,当然离不开民族美食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德宏当地以傣族、景颇族为代表的饮食习惯越来越多的受到外界的关注和欢迎。“傣味大师”徐天荣结缘傣味,并不是偶然。1963年出生在保山市的他,在18岁那年来到傣乡德宏州当兵,从小“好吃”的他进入了炊事班。四年的兵龄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烹饪技巧。退伍后,徐天荣留在了德宏首府的芒市宾馆当厨,跟着一些傣族的厨师学习,开始了他与傣味的缘分。 徐天荣说,傣族大部分生活在比较热的地方,野菜多,鱼也多,这就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酸、辣、腥是传统傣味最大的特色。”但这些特色起初并不为外来人接受。在徐天荣的记忆中,当年大规模的知青来到德宏、西双版纳,就不习惯这里的饮食,“从上海来的怕辣,有的吃了还闹肚子。”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越来越多的人怀瑞着淘金梦来到德宏,因为要长期在德宏生活,他们开始对傣味逐渐接受和适应。“但更多人开始改良傣味,减少辣味,也加入一些其他元素,比如用面条来吃撒苤的沾水,吃自己的凉菜喜欢加上柠檬”。徐天荣觉得,正是这些人带来了傣味规模性的推广和变化。 1990年,北京亚运会举办,知名度逐渐上涨的傣味被组委会看中。徐天荣也第一次走出云南,带着自己的烹饪团队为参会运动员制作餐饮。“这应该是傣味第一次那么集中的向世人展示,”徐天荣说,“既要保持口感,又要健康科学,我们下了很到功夫,听到很多运动员反应味道好,自己觉得特别骄傲。” 从北京回来后,徐天荣开始研究怎样让傣味适合更多人的口味。这让他多次在为到访德宏的国家领导人制作饮食时更加得心应手。“胡锦涛、朱F基等我都给他们做过菜,其中就包括撒苤和菠萝饭,又能代表的德宏特色,又能符合领导人节俭的要求,关键是这些菜是我改良过的,比较安全。” “其实菠萝饭、泡露达都是从东南亚传过来的,但是现在的傣味餐厅都卖,而且大家也喜欢,时间长了就加入了傣味的队伍。”徐天荣说,“90年代后,我们跟东南亚交往越来越多,很多东南亚的海产品也进入德宏,这也为傣味增加了新的食材。” 慢慢的,徐天荣的名气大了,当上了经理,还被任命为云南省烹饪家协会副秘书长。现在的徐天荣,更多时候是参加民族饮食推广活动,为当地职业技能做认定。他觉得,现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民众也富裕了,从“吃不饱”到“吃什么”再到“怎么吃”,到现在更多关注健康、养生。徐天荣说,“我们的民族饮食文化也要跟上这个大潮。” 作为本次德宏民族美食大赛的评委,徐天荣说,“这一次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最佳时尚创意奖,就是鼓励我们民族文化创新”。 其实,在德宏这个位于中缅边境、少数民族众多的地方,文化的发展都有这样一个相同的历程。饮食如此、孔雀舞如此、玉石也如此,正如徐天荣所言,“没有融合,就很难有发展,保持特色,实现创新才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之路。”(保旭 马骞)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