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能沒有閱讀,讀書不惟這一天。
閱讀,打開一扇扇未知的門。 閱讀,關乎我們每個人內心。 閱讀,給人力量使人勇敢。尤其是『4・20』蘆山7.0級地震帶給人們傷痛的時刻。 世界讀書日,【書香成都】特邀三位成都名家暢談閱讀人生、與讀者分享閱讀體驗。 魏明倫:無讀不丈夫 走進魏明倫的家,如同走進了一間小型的圖書館:電視桌上、客廳的沙發旁,記者目所能及之處,擺滿了各種書籍。主人介紹,多數是市面上買不到的。隨後,他拉著記者參觀了他的書房――近40平方米的書房,怎一個『大』字了得!環壁皆書櫃,四面牆還不夠,中間又橫了一排書櫃。書櫃甚是高大,密密麻麻塞滿了書。 『巴蜀鬼才』,魏明倫也。這一稱號,歷經30年依然爲人津津樂道,足見鬼才之魅力。得知記者的採訪意圖,魏明倫說,『讀書就是我的生命。』在他的書房,記者看到這樣一組老照片:那是年少時的魏明倫,每張照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與書形影不離,用手不釋捲來形容再合適不過。魏明倫笑著說,『有書非擺設,無讀不丈夫。』 魏明倫告訴記者,他自學成才,書讀得很雜。他的感悟是讀書要力求『三性』,即韌性、記性和悟性。『讀書是苦差事,有韌性沒記性,讀了白讀;有記性沒悟性,是讀死書。悟性至關重要,一舉滿盤皆活。』 他說,一個『韌』字,鑄成他在戲劇、雜文、散文三足鼎立,成就輝煌。所謂記性,就是博聞強記。魏明倫回憶起幼年讀書時的情景說:『自幼無錢才唱戲,哪有盈餘去買書。藏書樓是公家或師友們的,只有借書證是我的,寒舍是書的旅店,來的都是客,遲早得送走,這就迫使我下死功夫背書。』所謂悟性,就是讀完書後,要認真去思考,去揣摩,去聯想。『想想這篇文章或這本書的優劣,聯想過去讀過的與之相關的書籍,取其精華,摒其糟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爲我所用。』 談及網絡閱讀,魏明倫說,我們正在進入『讀圖』時代,所謂『讀圖』時代是讀書載體是電腦,閱讀沒有經過頭腦思考,而是被電腦取代。『過去讀書靠記性,存儲所讀內容,現在所有內容存在電腦里,苦讀的樂趣就沒有了,久而久之,讀書不經過思考,人腦可能會退化。』魏明倫認爲,由於讀書少了,網絡閱讀多了,導致網絡中出現大量的語言垃圾,正是因爲讀書少了,導致整體人文素質變低。『在古代,從母語到書面語言,會有一隻無形的大手來篩選,把好的東西留下來,不好的東西剔除掉,這張無形的手就是文化精英。但現在,網絡平台出現後,這隻手變成了文化低等人。』魏明倫告誡讀者,多讀有價值的書。『我對書並不是盲從,了解它、占有它、讀透它,再提出反駁的觀點。』成都晚報見習記者 李躍 潔塵:閱讀改變人的心靈質地 世界讀書日前夕,成都知名作家潔塵也分享了屬於她的閱讀感悟。在潔塵看來,閱讀更重要的是作用於人的心靈,她更表示,閱讀是『4・20』蘆山7.0級地震災區群眾災後心靈重建的絕佳通道,『這個世界的挫折太多,個人遇到的困難更不計其數。但人能從閱讀中獲得勇氣,獲得克服困境的力量,閱讀更能讓人更理性地認識這個世界。』 潔塵曾任職於成都晚報,作爲職業作家和知名影評人,潔塵直言閱讀不但是自己的職業要求,更是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種,『我的生活早已經缺不了閱讀,因爲它長久地作用於我的心靈。』潔塵坦言,不少人選擇閱讀是因爲它的實用性,『比如學習知識,掌握生活本領,也有人爲了消遣而閱讀,但閱讀的作用遠遠不止於此,閱讀可以改變人的心靈質地。』潔塵解釋到,如今人與人的生活形態雖然各異,但本質並無太大區別,『閱讀能讓人的視野更爲開闊,讓人的心靈感悟到生活的美好,讓人更好地享受人生。』 回顧自己幾十年的閱讀路,潔塵直言自己的偏愛其實一直隨著閱歷而變化,『年輕的時候,我也如一般的小女孩喜歡看言情小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則更偏愛一些能與自己心靈產生共鳴的書。』潔塵表示,多年來從未向人推薦讀物,因爲在她看來讀書是一種私密的行爲,它是與人心靈產生碰撞,對於不同的人,好書的標準自然不一樣。不過潔塵建議,如果時間有限,閱讀一些經典的讀物是不二的選擇,『書不是暢銷就一定是好書,但經典讀物一定是好書。試想,一本書經過了時間與萬千人的檢閱仍然得到肯定,你有什麼不去讀它的道理呢?』 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閱讀的方式也變得更爲多樣,『碎片化』閱讀受到更多當下工作忙碌的年輕人青睞。雖然潔塵在微博中頗爲活躍,但她透露,自己並不支持『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有它的優勢,因爲它能讓人快速獲得信息,而人一旦習慣「碎片化」式輕閱讀,便很難靜下心來進行深入閱讀。我認爲輕閱讀甚至是無效的,因爲閱讀的作用並非是簡單地獲取信息,更重要的還是讓人心靈獲取營養,我用微博的時間也不會超過一小時。』成都晚報記者 陳成 何小竹:讀書是一種習慣 『剛開始,讀書是一種學習,可以開闊眼界,更多地了解世界。後來,從事寫作,讀書也是爲了學習寫作的技巧。再後來,閱讀漸漸成爲一種習慣,一種混時間或刺激思考的手段。』詩人何小竹笑著說。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書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他說,年輕的時候,閱讀的興趣偏向於文學,即小說、詩歌、戲劇等。中年以後,他更多關注的是歷史、哲學、政治等非虛構類書籍。『年齡增長後,人越來越理性,感性、浪漫的東西少了,所以會偏重於歷史、哲學等這些帶思考性的書籍。』 後來,何小竹發現不讀詩歌和小說的讀書方式有問題。因爲讀小說和詩歌是滋養心靈的,看似無用,卻又不可替代。『人有時候干出許多不可思議的傻事、壞事,就是因爲文學作品讀少了,缺少一種情懷,比如對生命的尊重,對人的憐憫之心、同情之心。』何小竹自己也在反思,現代社會的人更多讀的是實用之書、功利之書,結果遠離了人性中美好的東西。 在何小竹的成長過程中,給他影響最深刻的文學作品是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他說,高爾基不僅影響了他的寫作,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讓我對文學和寫作產生了幻想,也想做高爾基那樣的作家,同時也改變了我的人生選擇。就因爲高爾基沒有上大學,而是把社會當大學,所以我也放棄了高考,高中沒畢業就進了劇團,一邊從事演奏工作,一邊寫作。』 談及網絡閱讀,何小竹認爲,現在很多人所謂的網絡閱讀,就是讀微博,這種閱讀不僅無效,反而是有害的。『它把人的思維割裂成碎片,像垃圾一樣堵塞在大腦。』所以,真正的閱讀還是要讀書,讀一部完整的書。閱讀的狀態,閱讀的動作,都會對讀者產生好處。就像打太極拳一樣,讓你在紛繁的世界安靜下來。 何小竹說,閱讀可以是慰藉心靈的力量,但對於正在災區的承受苦難的人來說,閱讀不是他們目前最需要的,『在這個時候,一本書遠不如一包方便麵、一瓶礦泉水那麼起作用。』但是,當災區的人們生理上的傷痛好了,心理上的創傷隨之暴露出來,『這時,讀一本書、一首詩,其獲得的正能量就會超過一包方便麵、一瓶礦泉水。』 有何好書推薦?何小竹說,讀書無禁區,讀自己想讀的書就好。但他還是向讀者推薦了一本當代作家韓東的長篇小說【中國情人】。他說,這部小說通過一男一女的情感故事,折射了近二十年中國的時代變遷。他希望讀者通過這部小說,觀照自己的人生,看見自己,也看清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 見習記者 李躍 來源:成都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