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台灣水墨大師劉國松自稱孔子家鄉人 想建新傳統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4-27 17:44| 發布者: 夏知| 查看: 1288| 評論: 0|來自: 中國新聞網 

摘要: 中新網濟南4月26日電 (記者 孔凡元)81歲,81幅畫!26日,是台灣『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81歲壽辰之日,也是他捐贈的81幅畫作入駐山東名人館『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的重要時刻。    『我是一個北方人,卻在南 ...
中新網濟南4月26日電 (記者 孔凡元)81歲,81幅畫!26日,是台灣『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81歲壽辰之日,也是他捐贈的81幅畫作入駐山東名人館『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的重要時刻。 
  『我是一個北方人,卻在南方成長;是個東方人,卻在西方成名。』這是劉國松在其『現代水墨藝術館』開館之際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的開篇詞。他滿面紅光,語音洪亮,其舉動不像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祖籍山東青州的劉國松,1932年生於安徽蚌埠,1949年定居台灣,是當代被國際藝壇公認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畫家之一,其作品被大英博物館等全球87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今年,他不僅捐出『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金100萬元,在山東成立現代水墨藝術發展基金,而且現代水墨藝術館的捐贈最終將達到100幅,其善舉也獲得了山東名人館的高度認可,為其開闢的『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觀眾絡繹不絕。
  作為一個不曾在山東生活過的山東人,劉國松繼承了山東人的性格以及對山東故土的那份深厚情感。他的一枚自謂『孔子家鄉人』的閒章,無論是作畫還是題字交友,這位老人都帶在身邊,作為山東人的自豪感可窺一斑。 
  從『拍賣市場』買來捐給家鄉
  從1949年第一幅畫開始,那是我高中一年級時畫的。這個藝術館要展現我個人繪畫藝術的歷程。』劉國松告訴記者。
  『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所捐贈的81幅畫作時間跨度之長是一般畫家所難以做到的。『1949年的第一幅畫自己沒有保存。我高中一年級畫完後就送給了一個同班同學,結果他一直保留了50多年,所以說我很感激他。這張畫很小,就畫在一個小明信片後面。但後來,我畫了三張『大畫』換回來了。現在,我把這些收藏的精品都捐給山東博物館了。』
  記者看到,那幅畫的標題叫【媽媽,您在哪裡?】。講述了劉國松6歲的時候,父親在武漢會戰中戰死沙場,他們母子相依為命,到處逃難。抗戰勝利後,劉國松非常想讀書,就考取了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之後,淮海戰役爆發,劉國松與300多個學生跟着學校去了台灣。劉國松回憶說,當時母親還在武漢,上完晚自習的時候,就會想媽媽,跑到教室後面的田埂上坐着哭,後來就畫了第一張小畫,把想念媽媽的那種心情畫了出來。
  我的信仰就是建立中國繪畫的新傳統
  劉國松說:我學國畫其實也是很偶然的。小學四年級,我畫的鉛筆畫就被老師拿到六年級學生面前看,還說『你看人家四年級畫得都這麼好』,這給了我很大鼓勵。我讀初二的時候,每次放學都經過兩個裱畫店,就老是進去看那牆上裱的畫,其中有一個師傅就注意到我了,就問我:『你喜不喜歡畫啊?要不要學啊?』我說當然想學啊,但要錢就不能學了,我窮的要命。結果,他就從案子下面給我拿裱畫剩下的紙,還借給我一本畫冊照着畫。那個裱畫師傅告訴我這張畫得怎麼樣,那張畫得怎麼樣,我就越畫越好了。
  劉國松認為,他立志當畫家的或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西方繪畫真正落後了中國700年,我們為什麼不把中國繪畫發揚光大?為什麼要跟在西方人屁股後面跑?於是,我就下定決心回來畫中國畫,就是想把中國畫改革、創新。
  在倡導『中國畫的現代化』運動中,黃賓虹寫過一段話:唐畫如D,宋畫如酒,元畫如醇。元以下,如酒之加水,時代越近,水越多。當今已有水而沒有酒,故,淡而無味。元朝以前,中國繪畫發展非常快,創新也非常多,已經有36種不同的皴法。但以後,為什麼淡而無味?文人畫當道,覺得不用『中鋒』筆法就畫不出好畫來,於是我倡導要革『中鋒』的命、革『筆』的命。
  我是搞水墨畫的,我這一生的最大願望,就是建立一個新的中國繪畫傳統,這需要一大批人來做,所以說我一直願意教書而且願意把我的繪畫技法通通公布出去,讓大家都來實驗,把文人畫的傳統給它擰過來。
  當記者問及這是一項大工程時?這位學者不假思索的回答,一個人一生一定要有信仰。我的信仰就是建立中國繪畫的新傳統。有了信仰後,我所有的精力都往那個方向走,任何的打擊都是白費的。所以我到處去演講,到處去講學,到處去展覽,就是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畫家一起來創立中國繪畫新傳統。
  萬至高樓平地起,具體到做事,劉國松向記者道出了他的計劃:山東是一個文化大省,我們國家也在鼓勵創新,我就準備把這個錢拿出來之後,獎勵年輕畫家進行水墨創作。我想最好能夠成立一個中國水墨畫的雙年展,鼓勵這些年輕人去創新。如果有更多人在創造新的畫風,就能建立起中華繪畫新傳統。
  三次回老家青州『尋根』
  劉國松說,聽我母親說,我父親有一個哥哥,那個時候家裡很窮嘛,大伯就去闖關東了,之後就沒有了消息。後來,我父親只好跑去當兵,只留了我奶奶一個人在青州,我母親過一段時間就寄錢給我奶奶,這是當時我們跟家鄉唯一的聯繫。
  1983年在北京參加中國美術館的展覽,我特別跑到青州來尋根,結果沒有人知道我爸爸了。過了幾年,我又回來一趟,還是沒有找到。到第三次,大概是上世紀90年代,我找到了一個老人家,他記得我父親小時候會唱京戲,有個外號叫劉小生,大概是唱小生的,還帶我去看老房子,我就在院子裡的樹前照了一張相,總算是尋到根了。
來源:中國新聞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