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化节庆泛滥何时休?内容千篇一律模式缺乏创新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3-4-26 23:11|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256| 評論: 0|來自: 中国文化报

摘要: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牡丹节、玫瑰节、桃花节、梨花节、苹果节、西瓜节……近年来,各地举办的节庆活动数不胜数,更有相似之处便是均冠以“文化”的名号。文化节庆为何如此泛滥?这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 ...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牡丹节、玫瑰节、桃花节、梨花节、苹果节、西瓜节……近年来,各地举办的节庆活动数不胜数,更有相似之处便是均冠以“文化”的名号。文化节庆为何如此泛滥?这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节庆内容千篇一律
  开幕式要隆重,剪彩领导的级别要高,文艺表演最好有大明星,之后再搭配一些商贸签约合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多请一些媒体记者造势。可以说,很多参加过文化节庆活动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不管如何巧立名目,各地借“文化”旗号打造的节庆活动,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某地一位曾组织过文化节庆活动的官员告诉记者,说是文化节,其实节庆的内容与文化确实关系不大。“文化只是个‘噱头’,挂上这个名号会比较时髦。”这位官员表示,尽管当地对于活动举办也有争议,但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地并没有取消文化节庆的意思。
  如果说文化节庆上的商贸签约与文化不太“沾边”,各地举办的文化论坛更可谓煞费苦心。一位业内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说,“论坛”不仅会让文化节看上去显得更加“有文化”,而且背后还有一本经济账――举办论坛成本相对较低。地方政府热衷举办文化论坛的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通过论坛可以使专家学者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建言献策,二是以论坛为由头,可以吸引客商到当地投资。效果究竟如何?有专家认为,由于来的学者都是由当地政府邀请的,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往往会在发言中将真实的想法隐藏,而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结果是催生了一些到处“走穴”的“学术明星”。
  在中央八条规定出台后,各地文化节庆已开始注重节俭。以前动辄花费成百上千万元的节庆开幕式当前已不多见,但这并没有削弱各地举办文化节庆的积极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便是,从3月初至今,记者已收到各地文化节庆邀请采访函10余封。
  运作模式缺乏创新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利于提升民族创造力,增强国家文化水平,节庆活动恰好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运作模式来看,当前各地一些文化节庆活动尚未摆脱“官办”模式的束缚。政府在节庆中唱“独角戏”,一方面,会造成财政的压力和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在节庆活动运作上专业性不足,往往导致节庆绩效不够理想。
  目前全国各地的节庆活动,主要有三种模式:政府主办,政府主办、企业承办,企业主办。由于节庆活动需要多方面协调,政府主导有一定的合理性。著名经济学家王珏认为,“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应当成为今后节庆活动的主要模式。节庆活动从设计、策划、组织、运作,到人力、物力、财力,都要赢得民间资源特别是民间人才和民间资金的积极投入和聚集。只有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才能提高节庆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专家指出,在文化办节方面,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积极转变观念,“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工作重心放在对节庆活动提供宏观指导,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对安全、环保、秩序、质量等方面的管制上。
  不据实情内涵不足
  文化节最早出现时有个时髦的说法,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本身的地位日益重要,于是,文化搭台、文化唱戏,纯粹展示文化,又成为一些文化节的主旨。时至今日,有些文化节由政府或企业出资,目的就是打造文化名片,显示中外艺术精品,为市民提供精神食粮,公益性占重要位置,不大追求经济效益;有的却是纯粹盲目跟从办节风,互相攀比,效仿别人。
  在某些地方的领导看来,当地如果没有节庆,似乎就是文化“没底气”,更是经济“没活力”。于是,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山沟,常常能见到一些不知名的节庆,而且不乏雷同,甚至要比个高下。专家指出,正是由于没有或不重视培育节庆底蕴,一些人造文化节庆只能靠各种论坛、博览会、招商会、展销会“充门面”,规模小、档次低,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极大地浪费了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反思,不少文化节庆由于缺少挖掘文化和精神内涵,过于重视经济效益,也已经出现被商业“绑架”的趋势。
  专家表示,节庆活动对于一个地方整合和优化文化特色资源,发展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倘若在办节前多听听民意,增加一些实地考察,加深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节庆必将发挥其积极意义。
来源:中国文化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