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過雲樓創始人書信手札現世 玄孫澄清"三大誤傳"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5-6 18:33|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262| 評論: 0|來自: 揚子晚報

摘要: 近日,蘇州市檔案館獲贈兩冊書信札,書信札的主人是過雲樓的創始人顧文彬。    自從去年6月,過雲樓藏書在北京被拍出創紀錄的2.16億元天價後,有關過雲樓的話題一直未曾遠離公眾關注的視野,也因之留下諸多令人 ...
近日,蘇州市檔案館獲贈兩冊書信札,書信札的主人是過雲樓的創始人顧文彬。 
  自從去年6月,過雲樓藏書在北京被拍出創紀錄的2.16億元天價後,有關過雲樓的話題一直未曾遠離公眾關注的視野,也因之留下諸多令人費解的謎。而要解開這些謎,過雲樓第一代主人的書信無疑是把鑰匙。
  近日,揚子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顧文彬玄孫、86歲的顧篤璜,經由那兩冊珍貴的書信札,老人澄清三大傳聞,向讀者呈現一個真實的過雲樓。
  誤傳一:過雲樓藏書秘不示人 
  澄清
  藏書能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的。識者、知音、好學的人才給看。附庸風雅的人來,過雲樓有另外一套備用品給他看。
  自從去年的天價拍賣之後,江南這座別致的藏書樓一直引人前往。站在這棟現已被他用的二層小樓前,今人有諸多感慨,首當其衝的便是,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座樓主收藏了如此多的珍品?
  這也是收到過雲樓創始人的書信札後,蘇州市檔案館的一些老專家最想弄清的一個問題。書信札的捐贈人正是顧文彬玄孫顧篤璜。顧篤璜是知名的崑曲專家。老人說因自己年事已高,其它工作又佔據了大部分時間,因此將這些書信捐出,希望檔案館能夠保存並加以整理利用。
  這兩本書信札名叫【宦遊鴻雪(一、二冊)】。【宦遊鴻雪】共有十冊,是顧文彬在外擔任官職之時寫給兒子顧承的書信底稿,由顧文彬親自謄寫,迄今仍保留完好。在這些書信中,顧文彬對其傾盡心血建設過雲樓多有涉及。因之,價值甚高。
  譬如,在【宦遊鴻雪】第一冊的一封家書中,顧文彬便對兒子表達了他買得一件袖卷的開心――『近日,廠肆亦不常去,物亦不常買,只買得南田袖卷一件,恰好與石谷臨小米卷作對,頗為得意。』他對兒子說他的『收藏觀』:『惟遇書畫之精絕者或尚不能歇手,然自恃賞鑒不謬,雖重價亦不浪擲耳。』
  在這封信中,顧文彬還細列了此前時日他的斬獲:如『北宋拓定武蘭亭卷』――有宋元明諸家暨國初名家跋十一人,置之家藏宋拓帖中亦是上等,得價四十兩;王石谷十萬圖冊――十頁自題,另一頁高五寸五分,闊八寸五分,惲南田題,本身四頁,精妙絕倫,遠在笙漁本之上,得價四十兩;惲南田仿子久水墨山水袖卷――高五寸,長三尺七寸四分,自題連款十二行,惜無披掛。就畫而論,在家藏兩卷之上,得價四十五兩……
  『先是享受文化,後來變成他的責任了。』顧篤璜解釋高祖何以如此鍾愛藏書。顧文彬在書信中曾對兒子顧承說:『今此過雲樓之藏,前有以娛吾親,後有以益吾世世子孫之學』。『顧還力求藏品在培育畫壇新人方面發揮作用。顧篤璜介紹,當怡園建成後,其高祖便聘請了畫家駐園;而到顧鶴逸時期,更有怡園畫社的成立,成為當時的蘇州畫壇精英們的活動中心。
  對於近年有人撰文說『過雲樓珍藏秘不示人、閱讀古籍不准抄錄』等等,顧篤璜說,這些都不是事實。『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的。識者、知音、好學的人才給看。附庸風雅的人來,過雲樓有另外一套備用品給他看,既不得罪,又避免對牛彈琴。』
  與之相關,顧家倒真是有一條『規矩』。顧篤璜介紹,『我們家從來不掛畫的,這一直是傳統――其緣由是:好畫捨不得掛(掛着會損壞),而差畫又掛不出去。』
  誤傳二:解放後捐書是迫於壓力
  澄清
  解放後,顧公碩籌建蘇州博物館,並擔任副館長時,將珍藏的不少文物無償捐獻出來。百餘年來顧家從未計較藏書價值幾何。
  經顧文彬費心經營,過雲樓藏書漸成氣候,其後歷經顧氏子孫百餘年清芬世守、遞藏有緒,過雲樓以有宋元以來佳槧名抄、珍秘善本、書畫精品聞名遐邇,贏得『江南收藏甲天下,過雲樓收藏甲江南』之譽。
  然而,隨着日軍侵華戰爭的開啟,過雲樓藏書厄運降臨。此前,顧篤璜祖父在過世之前已立定分家書o將過雲樓藏品分傳給四個兒子。顧家為避戰亂,把家中藏品之中最為精華的一部分運到了上海,存入上海租界四行儲蓄會的保險庫。其餘來不及運走的,則在朱家園住所的天井裏,挖了一個約十平米的地窖來藏匿一部分帶不走的藏品。
  然而,蘇州淪陷後,顧篤璜的父親顧公碩冒險回家,發現兩處老宅都被掘地三尺,劫掠一空。朱家園的住所被日寇搜索了七天七夜,西津別墅則被搜查了整整15天。那些沒運走也沒藏起來的書畫全部遭殃。
  伯父顧公雄一家在抗戰後沒有回蘇州,顧篤璜的伯母沈同樾也是收藏家,他們帶到上海的書畫珍品,在1951年至1959年悉數捐給了上海博物館,其中書畫名家真跡不勝枚舉,還有明刻善本和罕見稿本,和另一個收藏家所捐,『撐起了(上博)館藏書畫的半壁江山』。
  顧篤璜的父親顧公碩在上海8年,抗戰勝利後回到了蘇州。解放後他擔任蘇州博物館的副館長時,將珍藏的傳世珍品和清代刺繡等文物無償捐獻,充實館藏。近年來,屢有相識者問顧篤璜,解放後顧家後人不斷捐出所藏,是否受到了什麼壓力?
  『什麼壓力都沒有,我們主動捐出來。父親籌建蘇州博物館,什麼東西都沒有,不僅自己捐,而且請人捐。』顧篤璜介紹,保護文物的負擔太重,要保護好真的不容易。家裏最好的房子是給書住、給畫住,最好的皮箱裏放的不是衣服都是書。這些文物珍品經歷那麼多磨難,總算保留下來,趕緊交給國家,以期得到更好地保護――祖先傳下來的精品不能毀在自己的手上,捐給政府是最好的歸宿。其父生前就曾表示:『藏於私不如藏於公。』
  顧篤璜不太喜歡用錢來衡量過雲樓的價值,因此一聽到拍賣之類的字眼就擺手。令人心生敬意的是,從保護文化開始收藏,到為了傳承文化而捐贈,百餘年來書香滿堂的顧家一脈傳承,從開始到結束,都未過多計較所謂藏書價值幾何。
  誤傳三:顧家人捨不得文物而自殺
  澄清
  顧公碩是文革期間蘇州文化界第一個遭迫害致死的。在夫婦二人遭批鬥的當夜,他自沉於虎丘一號橋,留下遺書:『士可殺,不可辱』。
  有關過雲樓,還有一樁『疑案』不得不說,那便是顧篤璜父親顧公碩之死。
  1966年,『文革』風暴席捲蘇州。眼看洶湧而至的『文革』大潮就要衝破家門,顧公碩首先想到的是家中藏品可能有危險。情急之下,他想出了一個『反客為主』的辦法。顧公碩找到蘇州博物館的造反派,主動請求他們前來抄家。他的想法很簡單,蘇州博物館畢竟是文博單位,讓他們把藏品抄走不至於毀掉,總好過被其他造反派抄走,遭『破四舊』毀滅之災。
  不料,蘇州博物館造反派及江蘇省蘇崑劇團的造反派幾乎同時到了顧家。兩方的矛頭一致指向了顧公碩,竟先將顧公碩及其夫人張嫻拉到大門外當街批鬥,然後才把他家的珍藏全部運走。顧公碩不堪凌辱,當夜離家出走,自沉於虎丘一號橋,留下遺書說:『士可殺,不可辱,我先走了。』
  顧公碩是蘇州在『文革』中文化界遭迫害致死的第一人。其後,社會漸漸流傳,顧公碩是因為祖先積攢下來的文物被抄走、捨不得從而尋了短見,對此顧篤璜表示,有這樣的說法,那是因為大家對其父親不夠了解,事實上,『他是因思想發生了動搖而死』。
  顧篤璜介紹,其父顧公碩思想開明,在蘇州文化圈內他是第一個表示,『我們的希望在延安』。顧篤璜和他一個堂兄,很早就參與中國共產黨地下黨活動,其中一些活動更是以顧家為據點,對此顧公碩自是知情,但這位傳統大家族的家長非但沒有阻攔,反而是『縱容默許』,根本原因就是顧公碩看不慣國民黨的腐敗。
  但突如其來的文革對顧公碩是致命的打擊,顧篤璜說自己父親之死,『不單單是一種氣節,更多是一種失望。』顧公碩死後,迫於當時的社會形勢,只有3個人上門弔唁。顧公碩生前好友、作家周瘦鵑帶來了一首輓詩和幾顆紅豆。紅豆結自顧公碩所贈之樹,周意在表達哀悼痛惜之情。周瘦鵑對顧篤璜說:『公碩一生少經風雨,所以經不住了。其實應該堅強地活下去。』令人唏噓的是,面對『文革』的迫害,周瘦鵑兩年後也投井而亡。
  顧氏一家百年命運因一座藏書樓而沉浮,令人徒生感慨。這不由得讓人想到過雲樓其名之由來――取自蘇東坡所言:『書畫於人,不過是煙雲過眼而已』。
  -資料連結
  『過雲樓』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位於蘇州市干將路,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過雲樓收藏甲江南』之稱,現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經過六代人150年的傳承,其藏書集宋元古槧、精寫舊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譜800餘種。
  2012年6月4日晚,江蘇鳳凰集團在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2.16億元競得過雲樓藏書。
  2012年6月11日,北京大學決定行使優先購買權,並從社會捐贈募集收購過雲樓。
  2012年6月20日最終由國家文物局批准,過雲樓回歸江蘇,和南京圖書館的其餘四分之三的過雲樓團聚。
來源:揚子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