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评欧洲戏剧大师苛刻观演要求:演员献演观众别现眼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3-5-21 23:06| 發佈者: 沙舟| 查看: 1490| 評論: 0|來自: 深圳特区报

摘要: 赖声川、丁乃竺、黄磊、孟京辉在剧场入口处一次次提醒观众务必关机而非静音,甚至为上楼的观众准备了软底蓝印花布鞋……在乌镇戏剧节上,当82岁的欧洲戏剧大师尤金诺芭芭携全世界最受尊崇的实验剧场第一次登上中国舞 ...
赖声川、丁乃竺、黄磊、孟京辉在剧场入口处一次次提醒观众务必关机而非静音,甚至为上楼的观众准备了软底蓝印花布鞋……在乌镇戏剧节上,当82岁的欧洲戏剧大师尤金诺芭芭携全世界最受尊崇的实验剧场第一次登上中国舞台时,向中国观众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听到手机响,立刻停止演出。 
  这一要求,被现场观看的编剧史航称为一次最“提心吊胆”的观剧体验。“还好,我们做到了,我们赢得了这场演出。”
  或许有人认为“关机、布鞋、停演”,委实“矫情”。笔者联想到不久前,香港舞台剧导演林奕华的《贾宝玉》在武汉演出,观众闪光灯拍照、口角叫骂扔矿泉水瓶子,那样不“矫情”,可是很“现眼”。
  混乱的观演秩序影响舞台上的演出质量,艺术家再心无旁骛也会被外界因素干扰情绪;高素质的观众则会激发艺术家更澎湃的激情和更稳定的发挥,回馈给观众更多无与伦比的精神滋养。可见,“演”与“观”的关系如此微妙。
  不同于剧院文化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剧场文明在中国是“舶来品”,国人观剧往往观的就是个“热闹”。但笔者认为,在现代剧场,当我们有能力、有意愿去欣赏一场高雅的剧目演出时,必须有与之匹配的剧场文明。
  事实上,剧场里并没有那么多繁缛礼节,无非是做到“静”与“敬”。所谓“静”,一是自然环境的达标,二是心静;而“敬”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当观众与演出的艺术家能够互相敬重、当观众之间能够彼此尊重,剧场演出才具有真正的社会意义。
  笔者认为,只有在形式上对一场剧目做出最大的尊重,才会真正地在乎这场演出,精神和思想才会受到感染和洗礼。否则,请慎谈“欣赏”二字。(记者 段菁菁 曹典)
来源:深圳特区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