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著名國畫家鄭玉昆的藝術人生:傳統、生活與創新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5-30 17:24| 發布者: 真衣| 查看: 1424| 評論: 0|來自: 中國新聞網

摘要: 中新網北京5月29日電 題:鄭玉昆的藝術人生:傳統、生活與創新    作者王興華   翻開鄭玉昆先生的畫冊,給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意象雄渾,大氣磅礴,用筆爽健厚重,設色大膽明麗,極富情感色彩。作品新意迭 ...
中新網北京5月29日電 題:鄭玉昆的藝術人生:傳統、生活與創新 
  作者王興華
  翻開鄭玉昆先生的畫冊,給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意象雄渾,大氣磅礴,用筆爽健厚重,設色大膽明麗,極富情感色彩。作品新意迭出,能以新的筆墨,表現今天的時代精神。
  能夠在國畫上能取得這樣傑出的成績,是和鄭玉昆所選擇的藝術道路與正確的美學思想分不開的,如他所說:『傳統與生活,永遠是藝術創作賴以發展的基礎。』 
  這是一個深刻的美學命題,不僅體現在鄭玉昆先生的創作中,還在於這一思想同樣適用於其他藝術形式,對藝術創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傳統繪畫,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這個爭論時起時伏,持續不斷,在社會變革時期顯得尤爲突出,成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
  就國畫而言,『五四』前後、建國初期、『文革』時期和80年代以來,都有過激烈的爭論。討論內容從傳統繪畫表現技法的科學性,社會作用,審美情趣,到國畫的命運、前途,均有所涉及。究其根源,實爲中西文化撞擊的必然現象。
  就國畫的傳統而言,有廣義與狹義兩個方面。人們講得比較多的,偏重於風格流派、師承關係和筆墨技法。對這個問題,鄭玉昆說得很清楚。他說他自己至今沒有固守某一家法某一派程式,完全是根據當時對對象的感受而產生出來的。不過從他的大量優秀作品中,不難看出作者對古代畫家和近代師友的表現技巧和創作經驗是經過苦心鑽研的,但他不拘於成法,不泥於前人,最終師法造化,卓然成家。
  而就國畫傳統的廣義而言,則蘊含有整個中華文化的傳統精神,而這正是國畫傳統更爲重要的方面。古人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包含著這個道理。畫爲心跡,繪畫的主旨,不單是客觀物象的模擬,而是托物言志,借物寫心,通過美的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作者的文化素養、品德情操、審美理想都不可避免地要在作品中表現出來。一幅優秀作品的文化品位,與它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分不開的,傳統、創新與時代的結合,決定著一個畫家的藝術成就和美學風格。
  鄭玉昆學識淵博,除精於繪畫外,書法、篆刻、詩文均有很高造詣,在繼承、弘揚中華文化傳統上,又獨闢蹊徑,找到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這就是以其故鄉,具有悠久文化、歷史和豐富人文景觀的中嶽嵩山爲創作基地。
  出於對中華文化和故土的真摯眷戀,他染繪林巒,耿耿於斯。更集美術名家300餘人,成立少林書畫研究院,爲發掘華夏文明,開拓國畫新局面,繼承托新,作出了巨大貢獻。
  學養既深,又得江山之助,高標逸情,傾注筆端,形成博大雄渾的繪畫風格,諸如巨幅【林海展翅】圖,整個畫面莽莽蒼蒼,林木無邊。僅在右上角和左下角有很小的空白,可謂密不通風矣。但由於景物的體量大,給人以氣勢磅礴的強烈感受,特別是右下側一雄鷹展翅飛翔,遨遊於林海之上,使人感到在叢林之上寥廓空間,從而托出作者對『上下五千年,縱橫八千里』的審美胸襟。畫面右下部有一小片橙紅色,使占大部畫面的冷色調頓覺生機蓬勃。【繼往開來,花知時節】這幅巨作以其獨特的構思和意象,表現了作者開闊博大的心胸和對人生的執著。
  鄭玉昆早年就是卓有成就的水彩畫家。專攻國畫後在技法上吸取水彩畫的一些技巧,這不僅是國畫創新的需要,也是個人藝術發展中的一種必然現象。水彩畫與國畫的文化背景,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但水彩畫長於描寫風景、靜物,它以水調色,注重水色的洇化滲透,這又與國畫有相通之處。他把水彩技法的這些特點,運用於水墨宣紙,特別是用於表現新的景物和意境的創造,取得極大的成功。
  鄭玉昆的山水畫還有一個重要特色,這就是作者善於使用熱烈厚重的色彩。他的不少作品都以大面積的紅色爲基調,而又處理得那樣自然協調,這在國畫中是不多見的。人們常說『筆墨當隨時代』。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也必然要發生變化,這就要求國畫創作不論在筆墨技法,還是色彩處理上都要敢於大膽創新,敢於吸收外來藝術的表現技巧。在這方面鄭玉昆先生融會中西的成功經驗,爲後世樹立了榜樣。
  在藝術創作上,和傳統相比較更爲重要的是生活。傳統與生活同爲藝術創作的基礎,但有源和流的區別。傳統是『流』,而生活卻是藝術的『源泉』。源泉枯竭,其流必斷。所以傳統的發展有賴於生活的滋養。一個畫家怎樣吸取傳統的營養要受其生活和藝術實踐的制約。鄭玉昆正是從他豐富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這個經驗的。
  在他看來,要豐富和深化繪畫的內涵,必須回到自然和生活的家園。因爲創作的靈感、激情、技法和作者的審美心胸、藝術情趣都來源於生活。爲了實踐這個真理,數十年來鄭玉昆先生不辭辛勞,踏遍了嵩山的每一個角落,反覆地描繪著這片家園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從嵩岳雄偉、博大、高古、奇險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中,去感受宇宙元氣的流動,體驗天人相與的情景交融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遍游嵩岳和祖國各地的名山大川外,鄭玉昆還不避艱險,遠涉西北邊陲,經過茫茫無際的草原,攀登了5000多米高的天山雪峰,和空氣稀薄的冰川。『昨游冰川雪世界,夢裡捧出蓮花白。』在他的筆下,莽莽崑崙的皚皚白雪,兩河源頭蒼茫博大的雄渾氣勢,沒有親身經歷是畫不出來的。『世間奇偉瑰麗之觀常在於險遠。』宋代哲學家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廣開源頭而繼其長流,這應該就是鄭玉昆在繪畫上能夠不斷創新,成績斐然的奧秘。(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