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文化『走出去』應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6-19 17:43| 發佈者: 沙坡| 查看: 1434|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中國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這是非常醒目的,可以讓外國朋友理解中國在文化上是不一樣的。』6月在京舉行的『文化「走出去」:中國文化的價值應用與傳播路徑』論壇上,中央電視台英語頻 ...
『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中國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這是非常醒目的,可以讓外國朋友理解中國在文化上是不一樣的。』6月在京舉行的『文化「走出去」:中國文化的價值應用與傳播路徑』論壇上,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新聞主播埃德溫・梅爾說。 
  『與眾不同』是客觀事實,但並不能一味地將這句話扛在肩上,成為放緩文化『走出去』步伐的藉口。中國文化『走出去』到底有多大的空間?文化『走出去』的途中還需要克服哪些障礙,才能實現『一路暢通』?這些都成為與會者探討的話題。
  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如果你的英語口語十分流利,看外文的專業書籍沒有什麼障礙,是不是就可以在中西方文化之間『自由往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的回答是『未必』。
  他舉例說,對於『打鐵還需自身硬』,出現過多種英文翻譯。美國媒體的解釋是:『To forge iron,one must be strong。』(打鐵要有個好鐵匠。)在英國媒體看來是:『To forge iron,you need a strong hammer。』(打鐵要有個好的鐵錘。)最終,新華社進行了解釋:『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we must first of all conduct ourselves honorably。』(要解決這些棘手問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
  冰島駐華使館公使拉格納爾・鮑德松坦言,中西方之間確實存在不小的差異,看待問題的思路不同,比如中國人處理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和朋友關係的方式,會讓西方人感到驚訝。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於丹認為,要讓自己的文化真正充滿活力與當代性,能夠傳播和交流,前提是承認不同文化在生成過程中存在巨大的差異,『在差異之中建立一種信任和理解,完成一種積極有效、有誠意的溝通,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得上用好的文化特質來影響其他的文化。』
  中國日報高級編輯約翰・萊登認為,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並不重要,真正的問題是雙方之間在無意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引發一些負面的情緒。『比如說以翻譯而言,我自己不可能把中文完全翻譯成英文,如果我照字面翻譯的話,肯定會出現很多文化上的差異。我要了解中國人說的內容,知道他們背後隱含的意思是什麼,真正地把意思抓出來,再利用我自己對英語的理解加以翻譯,確保英語世界的受眾能夠明白,避免誤會。』約翰・萊登說。
  外交學院院長趙進軍建議更好地利用外部的力量,特別是發揮好知名人士的作用,來促進雙方之間的溝通。他回憶起自己在擔任駐法大使期間,陪同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參觀了中國古代珍品山水畫展。希拉克突然問他喜歡哪一位畫家的作品,並告知趙進軍,他鍾情於石濤。趙進軍想知道為何希拉克對石濤感興趣。後來才知道,著名的法國華裔作家程抱一當時剛剛用法文發表了一篇介紹石濤的文章,引發了法國藝術界的熱情關注。
  『這表明,開展國際文化交流,需要重視各方資源,包括華僑華人、留學生,都是重要的力量。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有更多的作為。』趙進軍總結道。
  要走出去的不僅是中國文化,還要有中國人
  正是由於中西方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推進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要開動腦筋,有的放矢,講求方法與策略,追求傳播的有效性。
  英國48家集團副主席、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董事麥啟安建議中國調整對外文化傳播的策略,加強『國際聲望管理』。這至少要力求實現六個角度的轉變:從事實為主線轉向價值為主線,吸引受眾;從單向宣傳轉向雙向互動;從強調宣傳主體單方轉向同時着重主體和意向合作機構多方;在語境上,從中國文化語境轉向目標受眾所在國文化語境;對於相關材料的處理,要從中文直譯轉向地道外語;在團隊人員構成上,放棄中國人『單打獨鬥』的模式,而是要力促中外業界專家和公共專家相互攜手。『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麥啟安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賈磊磊表示,中國在邁向文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需要將一種符合當代中國發展現實的文化形象,『植入』到我們的文化產品與文化表達方式之中。我們現在需要建構與傳播的是能夠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特徵的文化形象,而不僅是那些深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靜臥在博物館裏的古董,沉睡在古籍中的文字。它們是文化遺產,應該予以保護,但不能夠作為這個時代的文化標誌來推廣。
  趙啟正還特別指出,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途中要重視人的因素。他說,文化『走出去』,多數情況下指的是中國的文化產品『走出去』,但有一部分是經常被忽略的,那就是由於人走出去了,文化也跟着人而『走出去』。這個部分不是由圖書、電影這樣的載體來表達的,而是由活生生的自然人來表達的。中國目前每年出境的人數接近1億人,他們在演繹着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中國文化。所以每個中國人在傳播着中華文化,都是中國的文化『大使』。
  不善於利用新興媒體不行
  一個電視節目,如果單純地在電視台播放,覆蓋率可以維持17%;一旦與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整合起來,受眾覆蓋率則可以高達90%。同樣,一則戶外廣告的覆蓋率大概是13%,而與互聯網相對接,則可飆升到88%。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劉允以這組數據表明,文化『走出去』不可忽視新興媒體的力量。
  他發現,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太善於利用新興媒體,『我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沒有及時地出現在最核心的時間點上。利用好新興媒體對受眾的了解,對受眾進行更為精準的傳播,可能是接下來文化「走出去」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技術上的支撐點。』
  賈磊磊也倡導努力實現中國文化的國際化表達。他說,不能夠期望現代人都去學會了古代語言再去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傳播媒介高度發達的多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需要進行升級換代,如用活動影像替代書報雜誌,用彩色圖像替代黑白文字,用流動的互聯網替代靜態的印刷品。他特別強調是『替代』而不是『取代』。
  『在文化傳播方式上不能出現「時代落差」。』賈磊磊說。(本報記者 王國平)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